爱因斯坦给罗斯福信的由来
1939年7月,爱因斯坦接受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的建议,考虑给罗斯福写信。首先,爱氏用德文写了草稿。西拉德根据爱氏草稿,写了两篇英文信稿。爱氏选了较短的一篇,签上自己的名字,于1939年8月2日发出(注意:欧洲二战爆发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德国侵略波兰开始的)。
信件的开始,爱氏说:“我从费米和西拉德的手稿里,知道了他们最近的工作。使我预料到在不久的将来铀元素会变成一种重要的新能源。”
“最近四个月来,通过约里奥在法国的工作及费米和西拉德在美国的工作,已经有几分把握知道,在大量的铀中建立起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会成为可能,由此,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和大量像镭一样的元素。现在看来,几乎可以肯定,这件事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做到。
这种新现象也可用来制造炸弹,并且能够想象——尽管还很不确定——由此可以制造出极有威力的新型炸弹来。只要一个这种类型的炸弹,用船运出去,并且使之在港口爆炸,很可能就会把整个港口连同它周围的一部分地区一起毁掉。但是要在空中运输这种炸弹,很可能会太重。”
早在1933年8月,爱因斯坦给法国的“良心拒服兵役者同盟保卫委员会”秘书的一封信里就声明:“只要德国坚持重新武装,并且系统地教训德国公民准备一场复仇战争,西欧各国不幸地就只好依靠军事的防御。”爱氏对希特勒德国清醒的认识,远高于当时欧洲绝大部分政治家的眼光。所以,他上书罗斯福,完全是为了对付纳粹德国的军事威胁。
从信件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和西拉德二人当时的直觉猜测是:如果能制造出来核武器,其重量可能在几十吨或更重。因而,只能用船运到敌方港口,然后引爆。当时飞机的最大载重量不过一两吨。后来的B-24和B-29,当时根本没有影,它们最后的载重可达七、八吨。他们二人自然没有足够的知识猜测飞机未来会载多少吨。后来,原子弹是B-29投放到日本的。
没有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美国在二战结束时,是否会试图制造原子弹,那都是存在很大疑问的。科学家们在自己的实验室里,无法制造原子弹,而政治家根本没有任何知识能认识到此点。这个鸿沟,是爱因斯坦给填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