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科學研究“成就”
歌德是文學家,這是世人皆知的。他還從事過“科學研究”,這就不是許多人知道的。
現代科學是伽利略開始,牛頓集大成者。牛頓的成就的代表是牛頓力學,還有光學及微積分。
牛頓的開拓性創造,在歐洲大陸上總遇到許多懷疑與批評。當然,真正的科學批評是極有用的。自然,某些批評基本就是攻擊,毫無價值的。牛頓創造的微積分,德國的萊布尼茨就和他搶過發明權。牛頓代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個委員會作結論說:他是唯一的發明人。牛頓是那個委員會的主席!現在認為,二人是各自獨立發明的。牛頓的導數符號是f’ ;而df/dt則是萊布尼茨用的。現在二者都用,各有各的好處。牛頓對“導數”的名稱是“流數”,不過,今天,已經沒有人去“流”了,只去“導”。
中國的什麼百科上說:“他從事研究的有動植物形態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學等,並在個別領域裡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
歌德是德國著名的文學家。他於1810年出版兩卷本《論色彩學》,論述關於顏色的。主要是反對牛頓的光學理論。他認為這是自己最重要的科學著作。該書於1840年被翻譯成英文。
儘管歌德觀察的和仔細和很準確,由於他對於實驗的方法根本是陌生的,對於數學基本是一竅不通,對於如何從實驗數據中提煉成理論,更是門外漢,所以,他對牛頓理論的駁斥,基本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科學上,對於出現的新理論或者是假說,不是專門去打圓場,或者吹捧的研究文章才有價值,許多時候,打中對方要害的質疑研究,更有價值。但歌德的文章不屬於這種類型的。有人可能問:歌德的觀點是支持光的粒子說,還是波動說?他哪樣都不知道的。
他對於人眼睛如何對光線作出生理反應的部分,好像有某種價值。他作了細緻的觀察。這部分的英文翻譯,現在網上還能找到的。
德國曾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長途跋涉於西西里島,努力尋求一種“原型植物”。他相信所有別的植物都是受環境的影響從這種“理想的”植物蛻化而來的。這是歌德頭腦中一種稀奇古怪的念頭,自然不會有什麼價值的。
他好像搜羅了1萬7千塊岩石標本。搜羅之勤,你不能不佩服的。能收羅這麼多岩石標本的地質學家,好像也很少的。岩石的採集,必須知道它采自於什麼地層,各個地層間的相互關係,哪個地點。沒有這些信息,標本基本喪失了研究的價值。歌德顯然不具備此類的知識,他好像也沒有什麼收穫。地質學家們常說,岩石是一本大書,記錄了地球演化的歷史。但這本書,你必須知道每頁前後相接的其他頁碼。書的每頁上,你還必須知道文字之間的前後順序,這樣才能讀懂的。歌德的收集,就像把活字印刷排版好的版面,完全打翻,一堆活字再被胡亂攤開。那樣的文章,有人能讀懂嗎?寫文章的人,不就是把文字作自己的排列嗎?沒有了順序,寫文章的人的所有價值不都消失了嗎?
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必須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有價值的結論,否則,再多的汗水,換來的只能是衣服上的臭味,而沒有其他的東西。
歌德的科學著作,後來有人讀嗎?奧本海默在學校時,讀過歌德關於光學的書。他有什麼收穫?我們不知道的。
有趣的一點是:許多藝術家,就是“文科生”,他們對科學都有一套稀奇古怪的念頭。像柯南·道爾、蕭伯納、惠特曼、等等。名單可以列很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