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作用
长城是许多中国人的骄傲。什么人说了一句在太空中长城能被看见云云,许多人都去重复这句话。我推测,这种可能性太小了。就算是真的,那能证明什么呢?
那么,长城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什么作用?
中国人在战国时,就有人修长城。秦始皇是大规模修长城的创始人。他让自己的儿子亲自去修建长城。汉代好像也修过长城。后来就很少人去修它。明代是最后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
长城基本上是修在山岭上的,一般沿着山脊而修,在谷底修筑一个关隘,供进出关之用。在一定的距离内修筑有敌楼,供士兵驻扎用。
长城的走向大致和400毫米等雨线一致。400毫米等雨线是什么概念?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所以,长城是把农业区和游牧区大致分开。
http://i58.tinypic.com/2n1s75w.jpg />
1,中国400毫米等雨线图
http://i57.tinypic.com/2vxo9ie.jpg />
2,秦长城图
修筑长城的目的是想保护自己的领土不受游牧民族的抢掠和骚扰。但这个作用在心理上比实际上起的作用更大些。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更像是一道绊马索的作用。长城上的敌楼和烽火台主要起瞭望的作用。驻扎的士兵一旦发现敌人入侵,立即报警,召唤军队增援。
长城上具有的敌楼和烽火台,总数是相当惊人的。就算一座楼有几名士兵驻扎,因为长城大部分都是在丛山峻岭中,那么,士兵消耗的粮食及其它物质的运输就是巨大的消费。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有时是无法承受的。关于此类数据分析,不难作简单的假设和计算,但那是很烦人的事情。所以,长城在很多的时候是无人看守的,这是合理的猜测。
长城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作用,可以从两个例子来说明。秦长城在汉初一定完好无损的。刘邦在打败了强悍的项羽后,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的。他亲自率领了30万大军出击匈奴。结果是刘邦被围困,几乎作了俘虏。在采用陈平的诡计后,刘邦才得以狼狈逃窜。刘邦从此再也不敢去对付外敌了,只是一心去对付自己的同胞。明代的长城修筑的很完整。结果呢,中国的皇帝作了蒙古军队的俘虏。长城的防御作用可见一斑了。
中国历史中,你无法找到某处军事行动是靠长城的作用而成功的例子。汉武帝出击匈奴,是靠家家养马,靠骑兵和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其实,就是这样军事行动的结果也是很有限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总是这样描述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结果:缴获了匈奴王的祭天金人,汉朝的军事登上了什么山,勒石记功云云。这是什么结果啊!老美的军队把伊拉克全国扫平了,后来呢?中国人逻辑水准,在这样的教科书中表现了淋漓尽致!
汉代修筑长城,它不光防止游牧民族南侵,还防范自己国家的不法之徒往游牧民地区叛逃。在汉和匈奴定的条约中很好地注明了这一点的。明代的一个皇帝,冒充是一个朱大将军,要出长城的关口,结果是被守关的武夫愣是拦下了。最后无奈,他只好声称是皇帝,那位将军也没有答应,没有上司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出关,也包括皇帝!长城的防范作用是双向的。这是最明显的例子。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长城起的防御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心理上,而不是实际上的作用。
清朝决定永远不修长城。但满人在东北实际还是修了另一种长城。满人声称是为了保护他们祖宗的发祥之地,其实大概是对东北寒冷地带的厌恶,对东北实行封锁。主要是防止其他民族的人往东北移民。修砖石长城太费钱和人工,清朝想了更简单易行的方法:修筑柳条边。其方法是:在东北辽宁北部一带,插上柳树桩子。等柳树桩活了后,生出的枝桠会越来越密,以致于人很难通过。当然,这样的长城只能挡住君子,不能挡住小人。后来呢?慢慢地,许多亡命徒、流氓、冒险家等蜂拥进今天的黑龙江和吉林一带。一旦当局的控制力下降,那里就成为土匪的天堂。这就是当年那里土匪横行的根本原因。
长城曾经起了什么作用?中国人心理上自我安慰而已。今天,它更成了中国人在心理上自我麻醉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