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与《农政全书》
徐光启(1562——1633)是明代社会逐渐走向死亡时的朝廷重臣。他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官职。他就是太子的老师。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明帝国已经奄奄一息了,正在作垂死挣扎。而明帝国垂死的主要原因是异常残暴的独裁统治,加上人口爆炸结合而形成的巨大威力的反叛作用,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挡它。
他著有著名的《农政全书》。这是一部当时农业技术的百科全书。
最有趣的是这部书的内容及结构。此书共60卷,其中18卷是“荒政”,就是如何救荒。这18卷中,大部分篇幅是介绍何种植物可以吃,并且绘有相当准确的图画。共描述了植物414种。救荒的部分占领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三大册版本中,救荒正好一册。徐光启用毛笔精确绘出各种可食植物的形态,好方便人们辨认,以便荒年能救命。你不能不对徐光启的精神表示佩服。
徐光启在书中卷四说:“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增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徐光启大概是根据明代的人口统计资料,得出人口的增长率大致是30年翻一倍。我推测他极有可能是根本徐光启自己家乡——上海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而言的。
我们今天知道,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人口增长大致符合指数增长P=P0(1+r)n. 其中,P是t时刻的人口数, P0 是t0时刻的人口数,r是人口年增长率,n是相隔的时间年数。徐光启说的30年人口翻一翻,我们可以推出:年增长率大约是2.3%。这是个可怕的数据。在富庶的上海附近,没有大规模的瘟疫情况下,这样的增长率是可能的。应当是有大量人口迁入而导致的人口增长数据。但全国范围内,长时间这样增长的速率是不太可能的。
在长时间段内,人口增长模型指数形式失效了,必须修正的。关于人口增长的各种复杂的数学描述方程,这里我们就不去扯了。我们简单算一下;假设r=2.3%,取n为100年,人口增长到9.7倍。n取300年,纯粹的数学之值则增长到917.8倍。而实际人口的这样增长速度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还发现,许多人竟然分不清理想状态的推论和现实之间的差别!把二者混为一谈,再胡搅蛮缠。
徐光启认为,人口的增长,除了大规模的战争外,不会减少的。人口持续增长,而土地有限,和所有动物一样,人类永远处于饥饿的威胁下。这大概是徐光启要努力写农书外,还有大量编写可吃的植物资料,作为救荒的准备。
徐光启的时代,他无法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控制生育的措施,减少人口增长。他也很少知道,大瘟疫会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所以,他认为,只有大规模的战争,人口才会大量减少。本质上讲,徐光启是严重的悲观主义者,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养”使得他不会明确去阐述而已。
当西方的科学突飞猛进时,政治人物在明确如何发财,而中国的大臣却在设法编写如何救荒的的书籍,就是设法不使人在荒年饿死。这能给人什么启示呢?其实,明末的年代里,大量的人口因饥饿而死亡。人口的密度超过一定限度,再救荒,也无法挽救全部的人口。只是中国人完全没有能力去认识这个问题的本质。
自然不是说,欧洲没有人口爆炸的问题。他们同样有的,只是文化传统不同,爆炸后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像英国人,极端贫穷的人,有时甚至不生育后代(英格兰人就曾嘲笑爱尔兰不是这样行事的!爱尔兰人靠种马铃薯维持人口高速增长。一旦马铃薯病毒爆发,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后来,美国就增加了许多爱尔兰移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爆炸的威力。他们拼命向海外移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口爆炸的强度。
现在,据说中国的人口太少了,没有人养老(他们在世界上到处送大礼,却没有钱给自己的百姓养老),要多生。中国大街上的人口就像蚂蚁一样拥挤,他们还觉得少。那就随他们多生去吧。上帝知道其后果是什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