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闻报道雷人。当然不要到故纸堆去找〈人民日报〉套红粗体标题:〈河北向阳红人民公社放特大卫星:皮棉亩产万斤>,更不要找〈特大喜讯:叶剑英同志宣布,毛主席身体极为健康,可以活一百五十岁——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那真的雷死人,后来把蒋介石都雷死了。〈人民日报〉很快报道〈蒋介石死了〉,极为精简的五个字新闻,没一个多余的字。而这条新闻,完全可以例入世界新闻报道经典。第一,及时,是在蒋介石死后第二天发布的。 第二,真实。 第三,客观,没有任何主观评论描述想象夸张歪曲。第四,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给读者民众任何不必要的交代:中国人当时谁都知道蒋介石是谁。当然,至于死亡时间地点以及死因,都由于版面有限无法刊登了。想想看,八亿神州尽舜尧,天天除了莺歌燕舞,还有雷锋欧阳海刘文学等革命英雄英勇不幸牺牲的消息加长篇报道,毛泽东的中国就一份〈人民日报〉,给予蒋介石五个字的墓穴,何等胸怀气量啊。据说宋美龄蒋经国都被感动了。
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就很糟糕。勃同志发动政变,把中国人和毛主席很讨厌的赫鲁晓夫同志赶下了台。赫鲁晓夫虽然没有象刘少奇一样被公开批斗私下折磨到死,中国报纸上几乎天天提刘少奇的大名批倒批臭,可是死了也不让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知道,包括他的老婆子女,但是赫鲁晓夫同志既没有被公开揪到台上万众批斗,也没有享受薄一波的待遇关进牢房,还是被退休养老,可以在家看书写回忆录。但是赫鲁晓夫死了,苏联报纸既没有象中共对待刘少奇一样严密封锁,也没有象〈人民日报〉对待蒋介石的死亡一样精简客观符合新闻基本要求报道,而是莫名其妙地在〈消息报〉上面登出这样一则短讯:〈养老金领取者尼基塔-赫鲁晓夫死亡〉,害得苏联在省级以下报社工作的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迷茫:我们党真不愧是全民党啊,一个养老金领取者死去,中央大报都要报道,我们今后的报纸每天不要增加一万个版面才怪呢。
没想到中国的新闻业者如今也面临如此困境。不久前中国媒体刊登新华社这样一则报道:“陈希同因患癌症,于2013年6月2日病亡。陈希同,男,83岁,于1998年7月31日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6年。2006年5月31日保外就医。”
俺有一个中央传媒大学毕业的侄女,刚到一家报社就职履新当新闻编辑。她就给俺来电邮:姑妈,你不要在海外骂我们什么新闻不开放啦。您看,如今我们的报纸,对一个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死了都报道呢。俺家那个犯了盗窃罪关在牢里的叔叔,哪天死了,我也可以让他上报呢。
俺说,是啊,俺要是在美国死了,如果住在一个小镇子上,当地报纸也会发个卟告,由殡仪馆付费。如果死在牢房里,俺可不一定有这份享受待遇呢。不过,你可千万注意,如果要想让俺家那个不争气的亲戚死了能够上报纸露脸,一定要挑个日子。比如这个陈希同,他就不能死在六月四号。他死的日子不错,是六月二号,但是也不能在六月三号尤其是四号报道。你注意到了吗?这篇报道整个就避开了六四字眼。不信的话,你把这篇报道任何一个日子改为六四,你试试看能否在国内网络上发表?
俺侄女回电:姑妈,真的神耶。俺试了再试,真的不行耶。这六四到底是神马鬼日子?
就是个鬼日子嘛,俺回复。
附录:《经济学人》好文笔
世界着名的英国老牌杂志《经济学人》一向以深入报道和俏皮分析而着称。因此,陈希同去世的消息传来,关注新闻和新闻写作的人自然期待《经济学人》拿出与众不同的深入俏皮的分析报道。
这一次《经济学人》再次不负众望,从它的标题就可以看得出来---“陈希同死得正当时。”
《经济学人》新闻报道和分析的文笔,明显地是那种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文学文笔,让读者一读就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它明显的文字游戏,幽默、活泼、俏皮,甚至顽皮:
“中国失势的前领导人陈希同死去的消息延迟两天到了6月4日才传出来,这也算是很合适。6月4日是1989年天安门抗议活动遭到暴力镇压24周年纪念日。当时的抗议示威导致中国首都瘫痪了数月。那个日子依然在困扰着中国政治。”
“陈希同一度获得很大的权力,而且也似乎很乐意大力使用权力。他声称,他是权势更大的人的牺牲品。假如他的这种抱怨是真实的,那么,他在天安门镇压之后那些日子里的经验本来可以让他对未来的事情有点预警。
“陈希同在达到其权力巅峰的时候,有关他收受贿赂、拥有高档别墅、玩弄一大群女人的私下议论不胫而走。但这种私下议论本应表明他只是一个典型的、而不是例外的高级官员。在他倒台之前,他被认为是在北京快速发展期间一个能干的官员。他后来遭遇困境,更多的是因为权力斗争,而不是因为他贪污腐化。”
《经济学人》的这种新闻写作可谓既是新闻,更是文学。其写手所追求的显然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或分析,而是力图探寻新闻表象之下、之后、之中更为深刻的人生道理、政治道理、伦理道理、智慧道理。
相关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