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都知道在中国搞文艺很吃香。不是一般的吃香,还可以当将军。 俺虽然对郭德纲以及小沈阳不感冒,也确实觉得他们的许多节目和表演低得完全失去艺术品位,俗不可耐,但是俺更反感当前当局借“反低俗”之名对民间艺人动用公权力的非法打压。就凭胡总书记一句话,反低俗,反媚俗,反庸俗,“三反”运动就把郭德纲推到风口浪尖,中央媒体指名道姓口诛笔伐,作品封杀,演出遭禁。他的私宅违章与否,他的徒弟打人与否,完全可以有其他的法律渠道和方式解决。他的作品和演出如果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德,也应该有更合理合法的渠道和方式来处理甚至抵制。何况郭德纲等“三俗”艺术的流行和泛滥,也是跟党这些年的培养扶植甚至赞助吹捧分不开的。这种靠最高领导人的一时一地朝夕可变的口味选择,动辄动用政府公权力而非正常法律与道德示范引导来“五讲四美”的搞法,粗暴干涉文化艺术以及粗暴对待艺人,尤其是民间草根艺人,是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压而绝非高雅。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所谓民间艺术,自然就是“俗”,反映民俗和俗文化。突出民间的智慧幽默,同时也就很难脱离深入民俗的庸俗,尤其是与性有关的黄段子。更大程度上的是街头艺人的自嘲到互相挖苦,特意挖苦取笑人的长相生理缺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而恶劣丑陋的一面。 西方人过去其实也一样。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人把一对泰国连体人收进马戏团巡回展览杂耍,以至“连体人”的英文还是siam twins(暹罗双胞胎)。 中国的传统相声艺人虽然出身低贱,但是他们除了民间智慧,更有人体现许多正人君子所无的民族大节。抗日时期,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1949年后,根据毛泽东的“革命文艺思想”,相声这个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不符合共产党的需要。一是来自民间的幽默讽刺,矛头一般是指向官府和达官贵人的,二是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哪怕毛等人私下乐意欣赏,却实在不能登台去教育广大群众干革命。(毛在全国禁止公开演出许多传统相声保留节目时,多次把候宝林召进中南海给他们私下演出传统保留节目)。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相声演员只得转行或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专门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1958年大跃进时期,一批歌颂“放卫星”,“跟玉皇争高低”之类的革命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候宝林就遭批斗进牛棚,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 文革之后,官府和民间立即发现了相声这个民间传统艺术的利用价值:有了四人帮这个落水狗发泄对象。以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得以重新在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 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讽刺时政仍然是官方的大忌,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尤其是贴近民俗迎合流俗(包括对酒囊饭袋官员大亨庸俗下流口味的)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纵观相声在中国的兴衰,较之他们的老前辈在朝廷不管的街头杂耍的兴衰辛酸,候宝林郭德纲们在共产党无处不管的地盘上杂耍,辛酸可不同一般。 当然,象姜昆那样的革命文艺战士,吹拉弹唱都可以当将军,那就另当别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