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蒋经国与台湾民主进程
June 17, 2011 by faychin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1988年,台湾正式解除党禁,报禁,台湾的民主改革已经取得重大突破,至今台湾已经历经两次最高领导人直接选举,民主的架构逐步巩固,民主的理念已成为全岛共识,而蒋经国那句“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已经成为两岸中国人呼吁民主的里程碑式的回应,不时响起在对岸期待改革的人民的耳畔。 台湾的民主改革是逐步推进的,有控制的,基本不流血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模式,与蒋经国个人的决策与规划息息相关。他对反对派民主人士恩威并施,在美国与苏联(后成为俄罗斯)两个大国间合纵连横,在与中共的竞争中始终不忘国家统一。 恩威并施的民主改革 自从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以后,岛内对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批评声持续不断。20世纪50年代,台湾处于“白色恐怖”时代,任何对于国民党的批评都会被视为叛国,人民敢怒不敢言。此时的蒋介石仍是台湾的最高领导人,他延续了在大陆的专制独裁作风,蒋经国则处于稳固国民党政权的考虑,对父亲的做法予以支持,这是蒋经国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 虽然政治上固步自封,台湾在经济上却有了显著的增长。国民党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经验,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极大的刺激了农村的经济活力,拉平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 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到20世纪70年代,蒋经国已经掌握了台湾的最高领导权。而岛内呼吁民主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各种杂志报刊纷纷涌现,也出现了示威游行。而此时的蒋经国采取的政策仍是压制,但是他始终没有动用过军队,也没有开过枪,他表示只要他在位,他“不允许台湾岛上有流血”。 70年代,蒋经国认为改革的时机还未到,一旦放开民主改革,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冲突,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党外民主人士的反抗都是容易激起动乱的因素。他希望民主改革能持续、稳步、和平地进行。他认为,“过渡到法治、民主社会一定要依照宪法办理”。 到了80年代,蒋经国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而他之前对于反对人士采取的包容态度也使得民主的力量不断发展,终于,他决心在他有生之年正式开放党禁报禁,让台湾走向民主之路。他召集国民党内精英,讨论民主改革的方案与步骤,以求达到党内共识。虽然遇到了国民党内保守势力的部分反对,但是大部分国民党人已经准备好了接受与其他政党的政治竞争。一切就这样铺展开来。 不得不承认,在蒋经国掌握领导权期间,数百人因为从事民主国家相当正常的政治活动而遭到入狱服刑的命运,少数人则赔上性命。而如今台湾的自由开放繁荣,印证了蒋经国的高瞻远瞩。如果台湾实行的是突变式的民主改革,恐怕更多的人会遭到损害。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话,蒋经国的民主改革还是值得肯定。 与大国的外交 蒋经国曾于青年时代在苏联学习共产主义,与邓小平曾是同班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蒋曾经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起初,他认为他父亲蒋介石领导国民党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当蒋介石与共产主义背离时,蒋经国曾经大骂蒋介石,与他势不两立。当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是斯大林,他此时正借大清洗运动排除异己。蒋经国出于生存的考虑,宣布放弃激进的共产主义革命理想,不过在他回国之前,他仍信仰共产主义。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斯大林出于保护苏联的利益的考虑,积极号召国共两党组成抗日统一战线。为了向蒋介石释放善意,他允许蒋经国回国,同时要求蒋经国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蒋经国回国后并没有与父亲发生正面冲突,此时亲情的力量似乎胜过了信仰的坚持。 最终让蒋经国开始反共的是苏联与日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始终把自身利益摆在首位,把支持中国抗日与和日本接触完全分开,这种做法印证了外交上的一句经典判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在大国外交上,意识形态的冲突,理念的冲突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还是本国利益。 美国也是如此。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与苏联结盟时,美国大力支持台湾的发展,把台湾自由世界的一部分。冷战加剧之后,美国更是全力与台湾合作,将它作为亚太地区反共的基地。然而当中苏交恶,中共向美国表达出接触的意愿时,美国迅速与中共交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终止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保持“非官方”的往来。 不过,蒋经国却利用大国相争的背景,隐忍务实地在国际上寻求台湾的最大利益。作为一个小的政治实体,台湾当然不可能与大陆在外交上竞争,虽然台湾的经济与政治都更为先进。但是美国又不愿意两岸发生冲突,维持现状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于是,蒋经国利用这一心理,仍然与美国维持紧密的合作,以此促进台湾的持续增长。虽然台湾与美国之间失去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实质上的交往并没有因此减少,这是蒋经国务实性格的又一印证。 与中共的竞争 当蒋经国还在江西担任赣南行政专员的时候,他便显露出他的行政风格。由于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蒋经国在赣南实行改革的时候采取了与后来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相似的做法。他首先稳住治安,对当地土匪剿抚并用,同时清除鸦片、赌博和娼妓。他改革行政机构,发展乡村工业,同时新办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蒋经国在赣南的改革为他赢得了声誉,他的干练、活力、清正廉洁、务实和亲民受人推崇。不过他在赣南的改革成功一部分也归因于他的特殊地位,毕竟他是蒋介石的儿子,在获取资源和上级支持方面有特殊的帮助。 蒋经国在领导台湾进行经济建设时,也展现了他在赣南时期的风格。他亲临建设工地,深入田间地头,与普通工人农民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始终保持着个人的简朴作风。 蒋经国至少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就相信长期而言,台湾盼望永续生存,就得在政治上,经济上,作为一个成功的典范。他曾经订下四个目标,一是民主化,一是台湾化,三是强化经济建设,大幅提升民众所得和生活水准,四是“与大陆发展工作关系”。 不得不说,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刺激了国民党在台湾的改革。蒋经国就希望台湾通过成功的经济与政治改革,取得良好的进步,始终努力走在中国大陆的前头,同时以成功的台湾经验来鼓励中国大陆的民主运动。由于蒋经国的去世,大陆和台湾也失去了政治谈判的最好时机,毕竟邓小平与蒋经国曾经是同学,彼此熟悉,而且双方都有意愿进行中国统一的谈判。 当国民党修改党纲,规定国民党的政策不再是寻求在大陆取代中国共产党,而是推动“政治改革、言论自由和经济自由化”。国民党内的一部分认为这放弃了国民党推翻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但是蒋经国表示,大陆人民有权选择是要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其他政党来主持政府。 对岸的民主进程已经有了显著进步,而大陆的进程却迟迟没有展开,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大陆出现一位蒋经国式的改革人物,而是需要自我觉醒,自我救助,简称自救。
相关博文:
德孤:中国需要蒋经国,也需要李登辉
阿妞不牛:台湾不需要邓小平,大陆需要蒋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