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76年下乡以后,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首先是毛泽东去世了,然后是华国锋把四人帮给揪了出来,后来是邓小平取代了华国锋。 我的政治触觉很迟钝,没有想到这些巨大的政治变动,很快就会影响到我的命运。 每天,还是一心一意地去照看那群可爱的猪。 时间飞逝到77年的深秋,青年点的许多青年,开始窃窃私语高考的小道消息。许多头脑灵活的人,已经悄悄地离开了青年点,回城复习去了。我虽然也知道了这个信息,但没有动心要高考,主要是,认为考上大学的机会几乎是零。自己太清楚了,我们在中学里学的东西太少,不会有机会考上大学的。 家里连着来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让赶快回家,第二封信就更直接了,让火速回家,复习功课参加高考。看了两封信,还是没有动身,当时心里就是一个念头,时间不够,复习也没用,不会考上的。 妈妈亲自来到了青年点,这是下乡以来,她第一次来农村看我。她生气地责备我,说我太不听话了,也太不懂事。其实,父母应该是非常了解他们的女儿,这么多年来,由于一直过着到处寄养的生活,我行我素一直是我不变的风格。不过这回,妈妈坚决要求,让我听他们一次。 而我自己,本来只是准备放弃77年考试,还是想参加下一届的考试的。我认为,这样会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复习和学习,无论如何,高考,是我离开农村的最好机会了。 最后,还是向妈妈让步了,跟着她回家了。 到家的那一天,算了算,去掉要回乡考试的时间,还剩不多不少30天来复习高考。 一回家,吃过晚饭,父母马上说,我们开一个家庭会议吧。会议的主题就一个,这次高考,百草应该考文科还是考理工科。当时连想都没想,我冲口而出,“考文科。” 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心里觉得,学文,就是天天看小说,那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且自信满满地认为,考文科,考取的机会大。可父亲马上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你没看见耍笔杆子的,文革时都受到了冲击吗!考理工,必须学理工科!”我张了张嘴,想反驳他们,一眼瞥见父亲坚定绝然的表情,就把自己的话吞了回去。最后,轻轻地说,“好吧,考理工。” 说出那句考理工的话,在以后的31年里,我都没有后悔过。反正虽然学理工,可没人能阻止我看小说。不过到了2008年,真的要自己写东西了,才发现读和写是那么地不一样,常常是心里有千言万语,而下笔根本不成文。曾经非常懊恼过,当年为什么没坚持一下,去学文呢? 现在想想,学什么真的不那么重要。理工的底子,也教会了我,写文章的逻辑性,也让我明白,一篇文章里要有一个中心,要有高峰和内容(故事)。自己的水平就是这样,只要是慢慢的一点点地在进步,只要是自己觉得是一种享受,写的好与不好,并不是很重要的啊! 父母看我同意考理工了,好像都松了一口气。 让人惊讶的是,父亲马上像变戏法似地,手里变出一大叠文革前的历届高考试题,最上面的,是一份数学试卷。父亲说,“看看吧,你能做上来多少。”拿过试题,试卷上的第一道题是“请给下列方程,进行因式分解。” 我抬起头,问父亲,“什么是因式分解?”父亲当时的表情,让我终身不能忘记,失望、痛心一一写在他的脸上。这是父母,对他们这个一直让他们放心的女儿,第一次流露出来的失望和不满。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也暗下决心,一定,一定要考上大学,即使不是这次,下次也一定要考上! 父亲马上改变了他事先给我制定好的复习计划。他说,“百草,你的复习时间不多,就一个月,你无法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一遍。这样吧,我们放弃做这些以前的高考试题。数学,你就把你中学的数学课本都拿出来,自己把课本看一遍,能把习题做了更好。物理我会帮你串讲一下,化学就靠你自己了。”我接过话来,“语文我有把握不复习,只要试题有写作文,应该没问题,可是,没时间背党史了。”父亲说,“我来看看政治的复习大纲,到时给你讲一下重点。” 一共九本数学课本、三本物理课本、两本化学课本,都静静地堆到了我面前,这回真是没商量的,要一本本地啃过去了。 一看到因式分解的例题,真是恍然大悟,这是我最拿手的东西啊! 父亲的物理串讲有三个学生,一位老高三的大哥哥、一位跟我同岁的男孩子、再就是我。每天晚上他讲一到两个小时,后来他告诉我,三个孩子里,那位大哥哥基础最好,不过我反应最快,他对我考上大学有信心。 30天飞快地过去了,因为我的个人关系还都在农村,必须回到下乡的地方参加高考。 临行前,父亲帮着确定了要报考的学校,我自己认为就报中专算了,因为实在没时间复习所有的东西,只要能离开农村,中专也不错。可父亲这次又非常坚定地让我报考他的母校,东北大学(当年的东北工学院),而且必须要子继父业地学电。不想再跟父亲争辨了,反正到农村真正添志愿书时,是我说了算。(考大学--待续) 相关文章: 忆海拾贝链接 把评论关闭了,让朋友们能休息一下,反正下篇是《77年考大学(下)》,会让大家发言的。多谢,多谢,主要是俺也想偷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