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开自己的心——了解自我内涵的基本演化
心,这个词,其意涵可涉及到心理学、哲学、佛学,还有一般上生活中的心绪范围,生动感性之余,毕竟常让人能意会,却难以言传。
心的明确性含义,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如此一般地,又实在地于心里明白而挂在嘴上使用,可是当我们刻意地去思考其普遍性的意义时,我们却难以下个明确的定义,不过,我们却在多数的人事互动中,凭着这个意会是可以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心意或内心深处的一丝变动。
这种体验,如有深思,可觉得其妙不可言。
不过,其妙处似乎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神秘性。
心,究竟是个什么样?个中的奥秘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心在本质上是空,佛说的这个心是真心。
心在本体上就是精神的实体,这是所谓哲学说的实体,最为基本的精神状况。
当心处于本质或本体的境界时,实在的只能是一种超意识的体验,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体验,一种近乎量子态势上时空的感觉,是属于在我们有所心动的前一刻,种种还没被头脑理解的思想源头,我们的生命处于初始一统状况。
每每在我们完全投入忘我地做任何事,就如禅说的“喝茶就是喝茶”的全然喝茶态势,就如在艺术创作上的整个身心的投入,于这一刻的体验,与这个真心的存在的体验,相当地接近。
这一刻的体验与这一个真心的存在体验的接近态势,存有一个精神的细致性差别——前者是崇高人性(人文精神)的心;后者是有关人的佛性(宗教精神)的心。
当一个人处于这个“接近态势”的心境时,一时之间如又能进入一个我已与周遭一切,包括时空,浑然融为一体,感受自如,即是当下一刻的静心,接近真心的体验了。
这个静心,除了修行的高僧与居士、圣哲,与于此当下的人,都能体验到,至于一般凡人,则难以接近体会到。
我们一般凡人的心,佛说这是妄心。
妄心与真心的最大区别,就是真心是生命处于初始态势,本然生命态势,一种修行人可以修炼而回归的身心一统态势,而妄心却是生命的初始态势已演化成为一个身心灵结合体运作演化的态势,形成一个心灵和心智的构建,并以身之所求和心之所属,开展和开显我们(群体性的普遍心性以及个体性的差异心性)人性的生命态势。
《金刚经》中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恰恰就是说明了“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真心,当中没有凡人的思维,无所住的心就是心的净化回归,身心灵恢复浑然一体,实体的状况,达致本质的空。而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就是妄心,当中有所住的恰恰就是凡人的思维。
说白了,我们的身心所展现的种种生命意涵与态势,都是以这一个“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心的面貌展现。
我们的妄心就像一个房间,可以“住入”许多凡人的思维,低至一个念头,高至一个信仰。这个妄心或是凡人的心,也可说是一个人们思维的空间。
每当任何一个外在的对象性信息一输入我们的身心时,于一瞬间即可在我们的心灵和心智上产生一些心性构建作用,在构建中的种种内化信息作用,都有可能在一秒钟之内演化成为一个成思维,以潜意识或显意识表态。
于此时此刻,这个思维活动就在心里头运作,我们也习以为之而常常挂在嘴边说我心中想…..我心里觉得…..我在想……
至于思维的结果之外化于各种行为,皆可显见我们的心的某种内涵,而且这种种思维的结果,最终会形成我们心智的构建和心灵的构建,一个自我内涵的构建。
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内涵,基本上就是由一个心智的构建(个中贮存着种种头脑的想法)和一个心灵的构建(个中存有心的想法)所组合的心性内涵。
简而言之我们的自我内涵必须包含一个心灵与心智的构建组合内涵,而我们的心于静态时就是以这个心灵的自我内涵的构建组合,显现心的想法;于动态时则是以这个心智的自我内涵的构建组合,展现头脑的想法。我们凡人的心,在一生中都有各种各样的自我内涵,以善变的形态展现了我们人生的个体故事。
当我们一说到心就是一个思维的空间,我们从中是可以看到这一个心的面貌展现,看到我们的身心的种种生命意涵与态势的展现——一个生理(脑和身体机制的活动状况)和心理(脑和身体与心之间的信息于内在互动状况),以及一个心灵(心和灵组合演化状况)的生命态势活动景观。
那么,心又与我们生命的生理和心理与心灵之间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不妨从植物人的生命态势来思考。
植物人的生命态势根本上有三个特性:
(一)其身体因脑部局部失常的反常生理运作状况
植物人有如一个电脑当机了(脑部局部的失常),虽然不能正常运作(身体活动暂时局部失常),但是电脑并没有关机,不然植物人已是死人一个。
(二)其心理(脑和身体与心之间的信息于内在互动状况)呈局部性隐性反应
由于植物人的脑局部操作失常,其思维也呈某种层面性局部运作停顿,但是其意识却没有任何失常状况,不然植物人将不会苏醒过来。换句话说植物人的心(电脑的软件)还在运作,却因为硬件的暂时障碍而无法进行其运作。
从众多的植物人后来苏醒的个案,我们都知道这多得靠其心爱的人,或是靠可以与他作心灵沟通的人的心灵力量的帮助,也可说是心灵力量对其意识产生强化作用,激活了停顿的思维运作,并启动了局部失常的脑部运作,进而恢复脑部整体的运作。这是一个心对心因有所感应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显见植物人的心与他者的心的互动。
(三)其心灵反而呈净化状况(有心又有爱的植物人比较容易进入心灵的净化)
当植物人的思维局部性运作停顿,反而显示妄心暂时不能产生作用,不过,其意识却不受任何影响,基本上已说明其心反而倾向净化态势,心越发净化,心灵就越圆满。
当心灵一进入圆满,生命的本然自组织动力就可以开始重新演化生命,启动植物人的生命。
纵观以上三个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植物人的脑部功能局部失常,其作用绝对可以操控其整个身体(包括近乎所有的记忆和思维)活动,但是却不能操控其心(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可见其意识的心灵力量是可以与他者的心灵力量产生感应,产生超越脑部功能的心灵连接性的对应和互动,因此,植物人的意识形态,可说就是其心于当下的态势,已脱离妄心,只保留一个人世间最为崇高的心和接近圆满的心灵,以协助他去感应另一个崇高的心,感应彼此心灵的共振力量,借助对方的心的崇高力量来启动自己的心,以复原植物人原有的生命态势。
宇宙一切时空,灵该是一种能守持宇宙万物于各自本然态势的精微能量,灵对于人来说就是我们生命的源头(中国古人所谓的先天气)的内在性规定,一种生命自组织的动力。当这一个自组织产生一个生命的身心灵个体结构,身心灵便开始演化个体的生命内涵,成为一个凡人的生命。
我们每一个凡人的生命演化,在身心能合一时,心灵就会越圆满,每每我们都能在那一刻感受自在,一种处于静心的感受,反之当我们的身心分裂时,心灵就会倾向空虚,心性烦躁,情绪常处于波动且容易失控,妄心趋向极度反应。
圣哲与凡人的生命内涵的差异,也可让我们很容易看到彼此之间的心的大小,是相对于彼此之间灵性能量的大小,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个人的生命内涵的心与灵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相关,且可以合为一体的。
我们个人的生命内涵基于身心呈发散或收敛的相互作用下,于发散或收敛的相互作用整合时会呈静心,并接近真心,心灵就越趋圆满;于发散或收敛的相互作用分裂时出现妄心,心灵就会越来越空虚。
普遍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修养的生命内涵,基本上都有一个心的修养,同时会有一个心灵趋向圆满的展现,凡有修养的人的心性基本面都有真善美的意味,也会具有追求唯美唯真唯善的自我实现。
凡有此心性修养的人,都会明白自己的心的大小,或是心的定位高低,就在心每一时刻游走在妄心和静心之间,都能确确实实看到自己的心的演化态势,进而掌握,调整,提升,走近个体的心的自由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