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明心见性——古话今说
明心见性是我们心性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见解,可让我们更深刻地觉察内心层面,处于脑神经元层次延伸至神经回路于各个脑区位的连接的演化境况。
至于心要如何明了,性又如何能见?
前提是我们可要先了解一个气与心之间关系的说法。
气是一个处于物质性生理状态有关内分泌作用之于身体,而产生的一种微小层次的能量形式,于身体的体验,是一种本能反应,相当于感觉上的变化,就在我们的气动,还未引发情绪而作出情绪反应之际,在心头上是可以感受到一股感觉,比如,当我们将要发怒时,心头上就会有一股热的感觉,或当我们烦闷时,心头上都会有躁动等气血涌动的现象。
心则是一个处于精神性心理状态,本于基因所设定的生命信息的形式,备受外界的刺激时,输入了所能配对的信息,产生内外信息相互作用,并启动了身体的体验,以一种心念与情绪组合的内在思绪的动态形式显示出来,实质上是神经系统(就像一个内在媒介)把内外配对的信息,即时转换为电子讯号,再经转化形成神经元的连接,表面上在感受上我们觉得是情绪,或在思维上我们认为自己在思想,我们都可在情绪中看到伴随着的一个想法上下起伏状态下所谓的心,或者是思想中带有一个情绪状态下所谓的心。
气与心的联系性关系密切,本来就是一个身(物质性生理状态)心(精神性心理状态)自身所演化形成的种种心性状态。
比如,一个少女因荷尔蒙的分泌而有气血涌动,即是一种气的显现现象。
当遇到她心仪的对象时,她的心头那股气血就会如小鹿乱撞,心中感受就是一种春情发动,也是一个心的现象显现。
我们常说的心动了,一个爱意的流露,即是此时的心联系了气,处于动态,攀缘了。
在攀缘这当儿,她已让攀上的缘有所住而生其心,住上心头与那股气血结合,顷刻之间在一个内心中就会马上生起一个感受(好恶——喜欢或不)和想法(知见——懂得或不),以及之后的懂事了。
我们生命的身心状态,就是以一个气与心的联系性关系的互动演化,形成我们的自我形态,间中存有各种思想形态和情绪形态的组成。佛说:这是妄念。
如果我们明了这一个气与心的联系性关系的互动演化,就在气血涌动之际,不去攀上任何的缘,也即是说,当我们的感觉面对周遭一切的事物,于静观下觉察一股气血的涌现心头,同时觉知一股情绪出现于内心,并能够不让这股气与心结合成为一种心性的演化,那么,此刻就是金刚经中说的要义: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说:这是无念。
对于这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了然心胸,我们就是明心了。
我们于此同时可以看到气根本上就是一个能量,生命力的一个形式,只要我们能把控气不与心结合成为情绪波动态势,气归气,让它逐而平顺,而心归心,即使是攀缘了,就让缘起又缘灭,不加入一丝好恶知见,即是可做到明心。
当我们能明心,就能见性。
性可说是我们生命内在的规定性,一个身为人而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本性使然,其规律是蕴藏在气中,所以气度的大小,即意味着一个人的本性可以成就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
气度的大小一般包含在在气到三个层面中——精气神。
于精的层面时,此气是一个本能状况,个中是内分泌的作用,让生命充满强大的生气和动力,处于能量发散的状态,相对于心是一个情绪昂然波动和心念低于意图,只随本能的驱动力而作出行为反应。换一句话说,此刻的身心概况是作生命处于进化的主导态势,形成种种本能的心性作为,心则依附于生命低层次的需求下开展。
于气的层面时,此气主情绪,能因安宁的情绪升华到至清而无形的能量境界,适当地护养本性的造化,不过其气个中常常夹杂相当比例的后天气,我们会因气浊而时常情绪波动,妄心四起,心绪难以平复,极端时容易心浮气躁,杂念丛生。
于神的层面时,此气主思考,一个崇高心性,能兼有仁义见地的思考,就能让我们进入感受本性的感悟境界,可让我们把先后天参杂的浊气给予适当的净化,把能量发散的态势回复收敛状态,以提出先天本质的这个能量。
不管我们个人的气度如何,只要能找回自己的赤子之心,这股气就能返本还原,我们就可看到自己的本性,于精气神合一状态中,产生觉照,于见性中,一窥性就是生命顺其自然,回归生命自己的本来面貌。这与另一方面的修道意涵,本意也如此等同。
心性要如何修养,其前提是要先如何明心和如何见性。
我们要修心养性,其如何修养的前奏,可要有明心见性,才能容易日见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