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当代最为欠缺,最为需要的教育(下)
为什么需要素质教育? 后现代,一个人心最为失落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心已显现无心,心力显见苍白无力,以致无法好好经营良善自我心向的时代。 当我面对时下的新生代,尤其是00后的孩子,他们那种对待一切事物表现无所谓的心态,我是深切意识到他们的那一种无意识的意向性意识心智在为他们的内心作出郁闷且无声的呐喊——到底什么才是我可以向往追求的?在呐喊之际,他们自我成长的气息当下似乎越来越微弱。 从意识的层面来看,我们一直以为无意识就是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意识层面,但是,所有无意识意向状态在“联结原则”上都是可以意识进入的(注)。 这个所谓的无意识意向状态是可以一瞬间转化成为一个念想,或成为一个自动化的僵化想法,也可能成为一个惯性行为,原因是我们的意识心智当时是处在一个深层意识的源头,没能开显一个有意识的意向性感知心智,而这时的感知心智恰恰是情绪弥漫作用的感知,本质上是情绪无意向性的感知,一个还未能进入理性层面的心智初化面向。 话说白一点,当我们的意识心智一直备受情绪主导形成常态时,我们会一直错觉自我以为当下的我是理性的,我们会振振有词,以生活历练为依据,以懂得的道理支撑来表达自己的说辞。 这可举个例子来说明:时下的少年,甚至于小孩,能具有这个无意向性意识心智,随处都可以遇到。比如说一个30岁的成年人与一个12岁少年人在遭遇某一件事情相互论事时,成年人是以30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意识心智说事,对比少年人,少年人是可以都同样具有如此意识心智对应说事,只是差别在于:成年人30年历练的意识心智是亲身体验形成的,也多会备有体悟的;而少年人12年历练的意识心智是非亲身体验形成的,是来自多媒体多方面讯息的接触感知形成的,但是,可以很肯定的是他们欠缺体悟的。 这个有关论事的对比性,常常在教我们感到惊讶:他们真是“小大人”一个,可是我们却不知道他是缺乏体悟的。 在平日生活中,如果我们也有如此的偶遇争论,我们是会感觉他们的自我以为,但是却始终无法切入与他进一步解说开导。 如此日常生活实例的情态,发生在老师与学生身上,父母与孩子身上,比比皆是。 这样的少年人,如果有一天因某事的发生,必须让他去深刻思考,他就会很容易钻牛角尖,最后钻出一个凡事皆可无所谓了,无心了,心态就会渐趋虚无。 根本上,他是已受困于无意识层面中一个无意向性心智的神志中,他是无法明白自己的切身处境,加上他没能体悟,他就无法心主神志,他只能反转走向变得无心。 心主神志,是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善—唯善—至善”的主轴思想。 素质教育初阶旨意是在本质教育的养心上,先确认本性的无意识无意向性的意识心智的心向定位,再定调给与调理。 素质教育次阶旨意是在优质教育的护心上,先肯定养心的到位调理,再进一步调度本性无意识的意向性的意识心智,提升进阶进入知性与悟性的护理,把情绪转化为语言,导引进入情理的调教—— “由情入理—由理入情”,由此分明知性,分晓悟性。 至于素质教育的终阶教育,本于初阶与次阶的良好教育成效的到位,接轨终身教育一再而为,旨意是为了塑造成就一个能够成为有心人的厚实条件,以备日后自我终身教育,有所作为地历练最终成为一个有心人。 至于有关先前所说的“所有无意识意向状态在“联结原则”上都是可以意识进入的”,就是有心人的高阶心向特质。有心人的这番心向能耐到位,是已能到达德性的心向高位,这是能够做到两种心向——心灵和心智的融合,且可以任一作为心主神志的主导,一静则一动,动静自如,于自我消融过程中进阶成为超我觉知的意识形态。 简而言之,话说到此,是可简明地知道素质教育的教育效用,是可预见当今的孩子,是非常需要这一类教育,以便能够让他们获得良善的教育,并能妥当地为他们的将来铺垫一条康庄大道。 (注)John R·Searle在其著作《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一书的一个论述。 中文译本·:《心灵的再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