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怀的现代化觉醒 我们活着,就会有要活出像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意愿。 这是一个超动物性处在本能驱动力的无意识意向性意识心智的心意,或者,这也可以说是人类天性中一个灵性的感召。 我们都会很自然地以这样的无意识意向性意识心智的心意,去驱动的一个意图,外化一个作为。 这也可以说,这种无意识意向性意识心智的心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意愿普遍性显态,处在内在驱动的有所表现。 这个心意的意愿普遍性显态表现,是与情怀觉醒备有密切的关系(参阅图表304)。 图表304
据此图表图解,我们可以从心意的内延和外延作用,看到心意呈意愿的显化阶段——“意愿开展阶段—配对—情怀觉醒性发展阶段”——个中存有三个相对显态表现的关系。 在这三个相对显态表现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怀所处的整个历程——存有感觉性,统觉性,以致最终的觉醒性,三个态势。
这整个历程,是可以再以感觉和统觉来细分情怀的意涵(参阅图表295),而且这是可以看到情怀是处在意识的两个层面:深层意识和表层意识。其中一方面是有关深层意识的善而念立以及延伸的唯善志立;另一方面则是表层意识的至善意立。至于在念立,志立和意立的过程中,都是包含情理的涉及。 因此,一个情怀的觉醒,都是这整个历程的完善历练之于情理而产生的。 图表295 中国情怀的三次向度觉醒 第一次向度情怀觉醒 中国人在造字时代,已展现了中国情怀的第一次向度觉醒。 或许造字者是凭借一个情怀觉醒,他们是存有意愿创造一个文明的坚实基石——文字。 再者,或许他们是想以象形文字的会意和字义方式,留下一个中国内在话语的智慧密码(参阅图表196aa),有所暗示其中存有一个铺垫是一方面可以用来简易导引净化我们的心意,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一个主体思想概念的备用于创造未来的文明。 图表196aa 中国人在过去几千年就开始学会如何良善制约动物性的欲望,并且就在创造文明的开局中,基于一些已有情怀觉醒的智者,有所作为之于造字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良善用意其实已在为自身民族的一个未来高度文明作出一个坚实基础的铺垫。 这些造字者当时陶养于一个大山大水中的情怀,是蕴含着被天地滋养的智慧,让他们可以有所凭借而能够想象和思考,创造了象形文字,进而再据此象形文字的文字意涵中的会意和字义,留下一个中国智慧话语密码的深沉暗示,以供日后的解码作为未来的文明发展的导向(参阅图表294a)。 图表294a 第二次向度情怀觉醒 中国人在百家思想争鸣时代,以及后来延伸的儒释道思想鼎盛时代,展现了中国情怀的第二次向度觉醒。 第二次向度的中国情怀觉醒,是一个造字延伸思想,更为慎密提升开展的情怀觉醒。 象形文字毕竟是具备了可以凝聚高度思想质地的功能,其功能是象形文字的会意可以对应内形象,成为情之于思的想象;还有字义可以对应内语言,成为理之于想的思考,进而仅此想象和思考给力冲击一个个“心·意”的思想基模的构建过程,以致延伸开展“思·想·意”的思想构成过程。 中国人因此象形文字的思想凝聚形式的特性——内敛性集成和开放性包容,让思想家可以洗练思想于自身的体验和体悟,而有所精致且良善构成思想,以让后世的我们参照学习(参阅图表307)。 图表307
第三次向度情怀觉醒 第三次中国情怀的觉醒,是一个有觉知的用意关乎一个本于现代的高心智兼高心灵,在未来可以构成的现代化思想。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几千年了,时值今日,我们是还可以一直拥有和享用的这一切先贤思想的高度智慧话语的两个红利。 其一是一个给力的引领,让我们在历代以来曾经面对过的所有苦难,都可一次次度过,且还能再崛起。这个给力也是中华文明历尽几千年的种种劫难,始终可以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 其二是一个情怀觉醒的暗示: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能够有所感动于先人的深远用心,去思考一个有关第三次向度现代化中国情怀觉醒的有关意愿,我们众人(中国人和海外华人)应该要懂得有所作为而再再伟大下去。 中国人第三次向度的情怀觉醒,该是关系一个中华文明自身特有的情理双向思维的良善且完整的开发(参阅图表301)。 图表301 第三次向度的情怀觉醒之于情理双向思维的良善且完整的开发,其最为表象的说法就是完善成就一个人心个中两个模组(心灵和心智)的构建(参阅图表292a)。 图表292a 如果据此心灵和心智之于现代人的构成态势而言,是不见得乐观,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有高心智而低心灵的不协和内在态势,以及其模组基础之于思想的有情和有理的分裂偏向问题(参阅图表276b,288) 图表276b 图表288 为了达致第三次向度的情怀觉醒,我们应该先全面厘清这个高心智而低心灵的不协和内在态势的问题,而后再采取适当措施来改善问题(参阅图表299)。 图表299 大中华情怀觉醒 第三次向度的中国情怀觉醒也是一个大中华情怀觉醒。 中国人和海外的华人,都是隶属一个中华民族,我们都具有同样的生命基因以及文化基因,基于我们处在当今一个地球村的大环境,我们都会有很多机会产生思维激荡的相互影响,我们是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文字的语境和意涵来深入沟通,因此假设,大中华情怀觉醒的生成,都会是一个时代契机之于众人心意冲击对接意愿相融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本有的情怀觉醒之于造字的过程,是一种对接自然世界的意识心智觉醒,并且是经由这个意识心智觉醒,延伸开放到一个中国辩证思想的窗口,凭借如此的“文字—思想”对接提升,有所转化成为一个新的情怀意识心智觉醒——那是一种对接人为世界的意识心智觉醒。 中国人经历了两次情怀的觉醒,因此处在的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的两种意识心智觉醒,至今已有好几千年了,不过,我们还是相当集体无意识于这个情怀的意识心智觉醒的两个发生过程。 这个有关情怀的意识心智觉醒的两个发生过程的集体无意识,恰恰就是一个有关“心意内化和思想开显”,以及“心意外化和思想开展”,其所相关这两个过程中的显相形态(参阅图表276a),是处在深层意识层面,一个全面隐藏于里头的内蕴的意图与作用,因此我们没能完全意识到情怀觉醒的出现, 图表276a
过去我们的情怀处在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的两种意识觉醒,对应时值今日当代西方哲学家定位论述的后现代,我们确实也是具有或多或少等同西方人的后现代人心态势,我们也会一直面对自身思想上的不确定性作用干扰。这个干扰,对于当今的青少年和幼童,尤其是更为显见冲击。 这个情怀觉醒与思想不确定性作用,其对应情态,其实是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每当思想不确定性产生干扰心意的作用时,恰恰就是情怀备受激发的雏形显态,也是我们的想象和思考处在无序的能动态势(冲动力),直白的说就是心乱,这对比情怀上的显态即是意愿处于情绪的波动。 如果心乱可以基于念立和志立而转化成为心定了,那么,情怀显态就会取向维稳渐入意立,终究是可能形成情怀觉醒。 我们这一代人,谁有情怀,就会有所发力有所作为。 谁能有所发力而想大有作为,即是他是有想要办崇高性大事的情怀觉醒,同时,这也意味着他要在自身的自由世界中,企图凭借一个仁心来创造未来愿景的事业。 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觉醒是处在一个自由世界中,我们都会有无意识效应显态于追求自由的意愿,只要我们能够关注心灵和心智的协和态势拓展,就能主动把无意识效应转化为有意识效应的自由意志。 后现代大部分人的确向往入住一个自由世界,他们的内心强势要求种种里里外外的自由,由此显见可知,这对于当代的少儿和年轻人,更为甚之的是一直通过外化行为来表现。 他们已然在潜意识效应中,间接内在反映了对于这个情怀的觉醒要求,只是他们是没能有所发力而有所作为。这个说法是相符于后现代人一大部分的人心态势。 这个人心态势处在这个情怀的有所要求觉醒的碰撞程度,都会比任何一个世代的人,来得内在冲突更为激烈,内在心力更为交集,其原由在于他们的意识心智是处在心智高于心灵的不协和作用。至于,少儿的身心自小没有平衡发展,会很容易太早早熟(连三岁的小孩也开始会烦闷和心烦了),也是可以显见这个人心态势。这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必须加以关注的。 如果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一早就能够在教育基础上预先侧重这个幼童教育,让他们在体验和体悟过程中,获取美和真的感怀,这对于他们的情怀觉醒,会是一大裨益。毕竟美与真的亲身体验,是能够及早让他们触及自由意志,是一件好事。 后记 我们在这一百多年来的东渐西学,一直备受西方的思想和现代教育影响,尤其是有关心智的建设(处在各种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我们都在建设需求上刻意要求提升高度,我们因而相对地忽略了心灵的兼顾,最后都会形成高心智低心灵的不平衡人心态势。 我们除了要警惕,还要谨慎看待一个有关中国情怀觉醒对比西方情怀的世界格局。 西方已有两次的情怀觉醒,其一是希腊时代的哲学思想,其二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鼎盛作为(这是一个引爆工业时代的动力作为),可是,却很大可能性难有第三次的情怀觉醒。虽然目前西方的科技文明处在的优势(具备高心智的理性逻辑思维动力于创造科技),是可以备用于掌控世界,但是他们的精神文明已处在劣势(深具低心灵的感性思维能力只能发散于软性功能消耗),他们这种处在高低文明的极端冲撞,就会引发自身国家的人祸祸端,且还会祸害世界(从这次的疫情有所作为中,显见端倪)。仅此相对的科技文明优势对冲精神文明劣势,在大格局中可见他们的思想作为不确定性作用,是会大到一个失控局面而渐渐形成西方文明思想的衰落。 中国的思想具备一个古老精神文明优势,在近代又能给以注入一个西入的科技文明养分,就在这一百年里渐渐的在形成一个文明融合的态势,但是,我们还是必须关注中国的情怀觉醒已是处在第三次向度的开端,虽然是具有很大可能性为世界创立一个大同新格局,不过,目前还是尚未有所真正达成。 为了达成这个未来理想,那么,我们的关注关键点是必须着重一种合成方式(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教育实施,以此给以注入教育效应的光热效应。 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觉醒处在一个自由世界的热点中,必须依据自然世界和人为世界的光点,有所发光能够看懂大格局,而后有所发热能够办好大格局,至于这里头的光热相互良善效应,必须是以一个合成方式(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教育实施来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