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到接纳——看看我们自我意识的分化与纠结
接受和接纳的意涵,根本上涵盖一个心智和心灵上的意涵。
接受比较倾向一个心智的内心历程的进化,接纳则倾向一个心灵的内在态势的净化。
东方人与西方人之于自我意识上的差别,前者倾向接纳,而后者却倾向接受。
自从我们的自我意识于最近的一百多年来因西方思想的影响逐而高企,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一直处于一种内在心性的分化演变,一直处于满怀矛盾且又模糊地感觉到内心的挣扎,时至今日,这一个内心心性或许已开始演变为一个明确的心性感受。
当初人们的自我意识并不高企时,他们都可以很容易作种种生活事项的接纳,就如家长给予子女的婚配,基于接纳的背后往往都带有一个传统价值观的护持,再加上当时人们心性的朴质仍然未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接纳对于他们来说,可说是一种美德,当人们以美德作为生活的种种选择的基准,他们不会容易陷于选择上的排斥和选择后的悔恨,反而能以开放的心态以至一个更大范围人际关系的相互学习疼爱和融合的心态。他们就如此地有所依持来适应这种婚配的婚姻关系,一直到能出现融合的关系出现时,甚至于更能达致同频的心性时,这种婚配的成果都会是一种幸福。一夜夫妻百夜恩,毕竟就是那个时代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印证。
今日,我们对于这一个如此的心性态势,毕竟是难以体会,往往还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们已失去心性的朴质性,或者更切贴的说法是我们的心灵和心智的融合一体性已分化为一个心灵和一个心智的心性实体,我们本于如此的心灵和心智的个别性去面对生活环境的刺激,逐而造成的身心二分的演化越见明显,结果是心智和心灵的一致性会出现分裂,我们很容易落得一个高心智和低心灵的不对称局面,尤其是现今90后过后的新生代。
这个局面,可粗略的说明:这是一种接纳的心性性质中已分化出一个接受的层次,并且于此接受层次中,带着一个接受与不接受的分别心的运作,因此,即使是一个三岁以上的孩子,他们都能对于生活中的任何需求和选择,反映这样的一个心态。
一般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一个年龄超过七十岁的人与一个小孩之于生活中处世和处事的互动,是可以明显看到两个年代的心性本位的差异,前者倾向接纳,后者倾向接受。
我们介于这两代人之间,如果看得请这个状况,就不会纠结,否则,纠结会是我们的一种心性态势——我们的心性每天必须游走于接受和接纳种种事态的纠缠中,并且常常说不上一个道理能让这两代人满意,同时会是好累人的。
对于这一个问题,或许是烦人而已,几乎谈不上会挑起我们神经紧张,因为我们的心时常处于分割——我们能接受学习西方思想,同时我们是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我们已失去了一份细心,去思考这个问题。
反观西方人对于这一方面的反思态度,他们竟然能思考到有关禅,静坐,冥想等(基本上就是一种接纳的心性态势)是能与脑部科学挂上钩。西方人于这一方面的研究,的确已能间接地说明他们已有所意识接纳心性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当代人们容易处于散漫、闷骚、郁结、隔离和暴力的心性态势,具有基本上心性的辅导的积极意义。
西方人的反思态度,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我们的传统思想,并没有被时代的进步步伐所淘汰,我们的自我意识自从一百多年前受他们影响后高企至今天,我们究竟学习到什么?
处理有关生活事态的接受与接纳,或许是我们在自我意识中,一个我们可以去学习,理解和掌握的东西。
为了让自己的自我意识注入弹性和活力,什么是可以接受,什么是可以接纳,抑或必须有接受和接纳,是值得我们多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