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从心,善而为之 谁能没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身的一生,在某个时段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我也相信,即使我们能够在一些事情上完全可以没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可以充分把握到底,但是,肯定的还是会有某些事情却会有偶尔的或时常的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就以学生,老师和家长,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从事开发性工作的人,修行的人来说,最为感受深刻。 力不从心这个事,一般上都会让我们怀疑自身的能力问题而纠结,只是我们在极大的几率上是不会认为这是自身的心的问题。 这是一个思想上的盲点。 这个盲点,是处在一个开放心性的界定上,是极为重要且具有关键性的定点,一旦我们不能用心刻意去理解并跨过,力不从心这个事,就会最终让心停摆在纠结,心乱,无心,死结中。 如果我们要努力去跨过这个盲点,必要的,我们是要先有勇气去让心一直摆动在力不从心的难受感受中,善而为之。 首要的,我们一定要知道:活的心,一定是善变且有活力;死的心,就是只有是封闭,不变,冷漠的。我们要先肯定心的善变,才能善而为之。 我们必须在心的善变中看懂心的本质的运动规律——心动—动心和动情—心路—心轨—心轮(请参阅《知人知面不知心》和下图)。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有关这个运动规律能够构成的心力是如何集成的(请参阅下图)。 心力在此运动规律的集成,是在三个心轮(一,初心 · 原我的境界;二,内心 · 自我的境界;三,全心 · 超我的境界)的心路到位的心力集成。心力在这三个心轮的心路到位与否,是直接影响心力良善集成的关键。 我们在力不从心的当下,会一直认为这是心力(能力)的问题,其实,我们认为的能力问题,恰恰就是心路的还未到位的关口上的问题。 就因我们于此当下的问题其几个延伸性心性面向的无意识,通常我们会通过选择去寻找他人的(讲演的,书本的)心路历程分享,以备自身的体验通过他人更为精准的定点说辞,找到自己突破口的一个切入点。我们经过了许多的分享和自我体验验证,或许后来就能突破,解决了力不从心的问题,但是,这个心力可能是存有别人的影子成分,没能超越。 因此,心路到位的到位定点,才是心力良善集成的关键,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个点可以进入的无意识心性世界。 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一种门径:三个心轮(一,初心 · 原我的境界;二,内心 · 自我的境界;三,全心 · 超我的境界)的心路到位的定点,找到自己突破口的一个切入点,直接的切入再切入而突破,解决力不从心的问题。(或许,这对于学生,老师和家长,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从事开发性工作的人,修行的人,所面对的力不从心的问题,或许是有所帮助的。这个中更为具体的说明,容后再谈) 一,初心 · 原我的境界的心力集成 这个初心的定位,能否到位,先决于一个初爱与纪律的养心条件,已能达致有关本性中的个我自身的心脑先天条件的适调——即在先天的生理性的脑资质条件对应精神性的心气质条件,做好这个初心的天性条件的圆满配对,即为善而为之。这个基础的善而为之,是可以开放到唯善为之之于内心,以及至善为之之于全心,不可或缺的基石。这个初心的定点是一个心的基点,是促使亮点的开动于内心,亮丽开展于全心。换句话说,初心没能定点而定位,定位就会不到位,就会造成心性的延伸性开放与开展的困境。 这个困境,说白了,就是纯粹性想象力和全面性理解力的局限。 纯粹性想象力的局限,就是意念力总体合成的心力局限。意念力是集成之于感受力和领悟力,而感受力和领悟力则是天生的心性能力,必须以善而为之的良善素养来启动开显。 至于全面性理解力的局限,就是意志力总体合成的心力局限。意志力是集成之于审美力和分析力,而审美力和分析力是后设性的心性能力,也是必须以善而为之的良善素养来进一步集成。 这善而为之的过程里头,是牵涉了一个无意识意向性心智形成的运作——一个天生内建神经机制运作的把控(容后再谈)。 二,内心 · 自我的境界的心力集成 这个内心的定位,能否到位,先决于一个自爱和爱物的护心条件,以及求知的自控和唯真的调度,有关两方面的护心工作,去做到人性向善的唯善,以及知性与悟性的学习和调整——作有关心性中的个我自身的心脑后设性条件的定调调度,调度而整合。常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就是必须据此界点唯善为之,如此良善作为的到位,方能必能有用。 这个良善作为的到位,说白了,就是纯粹性想象力和全面性理解力的初阶集成心力获取,是必须在于自爱和爱物的护心过程,良善护好,让自我意识往自我觉知的铺垫前进定位取向走心。 这过程里头也是牵涉了一个无意识意向性心智形成的运作—已延伸到一个意识意向性心智形成的运作——一个更为复杂精密的神经机制的运作的把控(容后再谈)。 三,全心 · 超我的境界的心力集成 这个全心的定位,能否到位,先决于初心的心性基点和内心的心性亮点,必须点对点合拍亮丽到位——初心的心力含混态势能够基于此定点而到位,有所延伸至内心,有所在内心开展一个心力的分明态势。这个心力的含混以致分明,就是知性的感性与理性含混局面,已能开展成为悟性的感性与理性的分明局面,这即是说:情知意的本体,意本体已能因为情知的分化成为情本体和知本体。这个意本体的分明形态——意念和意志,就此可以分明有所作为——展现了意念力和意志力。 本来这潜藏在无意识层面的意识心智的意本体能力,就此转化成为意念力和意志力,而能够开显在表层意识的意识心智层面,让我们能够实实在在的感知到:意念力是包含的感受力兼同领悟力所形成的纯粹性想象力,以及意志力是包含的审美力兼同分析力所形成的全面性理解力。 毕竟,力不从心,是必须身心深受心性深沉的历练,始能有成,才能不再力不从心。 至于,不再力不从心,是成之于纯粹性想象力和全面性理解力的全心全神的统合心力的集成,那可要走心于三个心轮(一,初心 · 原我的境界;二,内心 · 自我的境界;三,全心 · 超我的境界),一个个境界成就的达成。 或许,毕加索和张大千在晚年时的感慨:赤子之心的回归,即难为,也难得,但是,尤可为,至于得,尤可不必强求。 或许,爱因斯坦的感慨:现代教育,最后还不会毁灭所有学子的想象力,真是一个奇迹。 或许,后现代的人,也应该感慨:力不从心,难为的善变的心,确实是有心路可循,是可为,可得的,是可以造就从此不再力不从心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