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唯善—至善”理念意涵概括性阐述 前提 “善—唯善—至善”理念的意涵,涵盖了人类精神文明处在其特性上的全面向意识情态与其意识心智基模形成形态的全息内涵,是可以意识(注1)层面的两大层面来理解——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我们的意识情态与心智基模形态,本于心脑一体性智能化的自组织运作构成中,凭一个本质性的主导方式——心主神志和脑立神志的用心灵动性方式,连同另一个用脑机动性的方式,来外显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各面向内涵。(延伸阅读:请参阅以下图解)
纵向动态势架构图图解
横向静态势架构图图解
“善—唯善—至善”理念是一个全息性,动态性和系统性,能够处在自组织过程的理念,可以用上中国话语的心处在第一时间的心(静心 · 静态势——心动),第二时间的心(动心 · 动态势——动心和动情),其动静势能势态所显现的心的作用,也是意识流动(注1:十二个结构动态构成的意识形态),来概括。
本文先谈一谈心的作用 这个心的作用是人类特有的爱的显相,我们常人心中一定有爱,反之,我们可以一个冷漠无情,无人性的人的心中完全无爱来作对比说明。我们人类要么有人性,其另一极端是无人性。一般上,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都会有人性。 我们必须懂得这个初化形态的爱是何等重要。 心中有爱是表示我们的人性存有建设性的生命势能,心中无爱则是表示我们的人性存有破坏性的生命势能。这两股生命势能恰恰是就我们内心含混的生命意涵内化的内在驱动力。 如果我们的静态势和动态势是能够动静自如,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协和的生命内在驱动力的势能状态。一般上,只要我们能时常保持生命动静态势能的协和,我们的常人样子就会是一个在个人作为表现上看起来是温和友善,充满生命活力,有创造力的样子。 爱只涉及灵动性生命态势的奉献,一种还没有进入某些企图性的占有情态,它是永恒的,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当然也没有任何形式的集体意向性的社会背景预设的限制。 爱象征精神性第一时间上的共体融合,是没有对立面,是一种天性流露自然表现的意味。但是,我们的天性是可以或总是会在一瞬间转化化为人性,又基于人性的顺势即刻自然性挥发,人性一从心之所属进入身之所求的瞬间当儿,脑部一种机动性奖惩机制在即刻间就会产生效应,欲就会出现,跟着来就会让我们的爱分解开来,形成种种的欲望要求。人性于此天性基本上的爱,就会因而转化的人性上层面的爱(也就是所谓的欲求),也就此让我们的爱欲的一体双面开显方式,在开展后,写下我们一生种种的人生故事。 人性的挥发衍生在于欲,一种用上脑的无意识机动性表现;人性的内敛还原在于爱,一种用上心的有意识表现,于此人性的爱欲表现,我们必须懂得是心主神志,而脑立神志。 我们常说爱欲两难分,是可以如此说明,也可以如此去作出分辨。(延伸阅读:本博客的《自我意识的爱之于脑和心态势上的区别》,《爱的纠结根源》,《自我意识之爱》,《女人需要安全,男人需要安定——追求幸福的婚姻》)
我们常人只要能够经常保持生命动静态势能的协和,就是已经可以达致一种非常难得的人性修为,至于在修行的层面上于此再上一层楼,就要把协和的境界提升到融合的境界,把爱欲的双面向扩张给以从共体消融为一体,从人性回归天性(佛家说是自性,道家说这是道),在此这一层面的修为是中国话语的佛家与道家的心性修养要求达致的至高境界。 我们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看得懂这一个内显的深层意识层面。因此,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没有心理学,中国人有关这一方面的古代智慧,早已能够清楚阐述这一个全息性,动态性和系统性,能够处在自组织过程的理念,以中国话语的心处在第一时间的心(静心 · 静态势——心动),第二时间的心(动心 · 动态势——动心和动情),其动静态势能所显现的心的作用,来作横向静态势和纵向动态势的推进过程的说明,并以其心主神志和脑立神志的用心灵动性方式和用脑的机动性方式,内显处在深层意识层面的意涵。(注2) 纵观上述说法,当前我们现代人的人性向善发展的问题,都可说是一个深层意识的问题,集体无意识的问题。我倡议“善—唯善—至善”理念,就是要剖析这个深层意识的集体无意识,给以一个古话今说的新理念体系的说明,旨在于提供一个新思维参考,去理解和解决我们当今日益严重的人性向善困扰问题,甚至于人性容易趋向扭曲的问题。 “善—唯善—至善”理念,我将以五个方面来谈: 1自组织过程 2横向静态势 3纵向动态势 4爱欲的合一或分裂 5本质教育 6优质教育 延伸阅读《看懂中国人当前有潜在大作为的可能性》
注1:也包括在《心灵再发现》王巍译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 ,John R.Searle著,书中第六章—意识的结构:导论 · 一、12个结构特征——1有限模态,2统一性,3意向性,4主观感受,5意识与意向性之间的联系,6意识经验的图形——背景与格式塔结构,7熟悉性侧显,8溢出。9中心的边缘,10边界条件,11情绪,12愉快/不快的维度,二、三个传统的错误
注2:而西方学者于上个世纪后期之于深层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兼相关神经学的脑部功能性研究,才发现中国的这一方面的立论,足有相关的材料是可给以配置补充说明。John Bebee所著的Integrity in Depth译本《品德深度心理学》,就是一个例子。还有哈佛学者与西藏喇嘛有关这一方面对话,都有深层意识意涵的细腻解说,陈履安教授笔录这个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