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了——游走在本能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 心动了,如果我们没有刻意去捕捉它的企图,觉察它的意图,让心动得随性又放任,或许我们就说这是率性,如果我们又觉得它动得没有格调,我们会说低俗,甚至于下贱。 这样一刻的心动,经常会带着尝试或是冒险,在于只是为了活下去和掌握自己活下去的生活意义之间,寻求一个适应的方式,以攀向一个人性的高据点。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的心一动了,实在的我们还是没有踏入理性的思考空间,当然我们就只差那一步,只需再跨出一个脚步,就可跨入了。 理性思考的掌握,就等于我们能掌握自我来如何衡量自己生命的态势,要么果断地择善固执地追求理想,要么放弃理想。 这样一刻心动的真正企图,不是因为我们不向往果断地择善固执地追求理想,而是因为我们人类生命自然的一面还包括一个自然不能跳跃的规律,让我们还得去作学习。 基本上就只以一个尝试开始又再尝试的方式来作学习,所以当我们指导(以理性的思维)孩子作理性的反应与行动,一般上,只有两成的孩子会一听就顺从去作出有关的理性行动,三成的孩子都是在自我放任而行,等到碰到焦头烂额时,得了自己尝试后的教训,才愿意听从,还有三成的孩子即使得了教训,还是会重复尝试,或许最后会理解而有了理性态度,最后的两成近乎在一直尝试,始终没有进展。 我们都是如此心动而成长过来的,在我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各种生活经历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如此的作尝试的学习,对于某些时刻于某事上,我们有时可以理性而为,有时会观望和先自己尝试,有时会固执己见而一味尝试下去,有时就是固执如牛,头栽下去了,也不懂得抬头,我们绝对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一开始就能凡事理性地行事。 这世界的确只有两成的人会于某个领域中成功,因为他们的心动,已脱离于游走在本能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可以近乎理性地于该领域行事,但是他们未必就能于所有的人生问题和生活问题上持有理性态度,终究会有某个局面的心思还是会游走在本能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 另外八成的人,都在尝试和适应,游走在本能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品尝心动了的苦于乐,这就是我们平常人的人生写照。 或许,这也是符合一个情意结(约拿情结JonahComplex)的说法,我们在自我逃避,我们害怕变成在最完美的时刻最完善的条件下,以最大的勇气所能设想的样子。但同时我们又对这种可能非常的追崇。 心动了存有的矛盾,或许已刻画出一个约拿情结,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就因此一直停留于“游走在本能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心性游戏,我们如果有意识的话,或许我们可以解除这个心性游戏的框框。 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命运使然,倒不如相信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要相信这个自然过程中存有的局限性,只要我们能有所意识和认知,我们一定可以超越。 如果我们要超越这个自然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如此看待这个局限性过程: 本能思维(为了活下去)—心动(以尝试方式而寻求适应地活下去) —理性思维(掌握自己活下去) 跟着我们可以如此思考: 尝试的最终意愿就是要活得好,能活出自己——在为了活下去和掌握自己活下去之间寻求自己独特的方式以攀向心性的高据点。 如果我们已能作出最后攀向人性的高据点的尝试,从中我们还可以挖掘出来一个深藏的内心秘密: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特心性层面,我们本于“寻求自己独特的方式”的根本愿意,有所追求自己的理想。 不过,我们八成的人还是必须去建构这个“自我的独特性”,我们才能活出自己。 另外两成的成功人士,基本上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先天已存有的“自我的独特性” 建构,一早就能展开活出自己的生命态势,脱离于游走在本能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心性局限态势。 心动了,不管对于哪种一类型的人,都不是一个好事或坏事的两个极端的启示,而是我们可以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中有所经历,有所意识,有所成长,自我掌握自己的未来,只是其中局部所包含的极大变数,往往是我们缺乏能力去理解的。 心动了,眼看我们因缺乏能力去理解而可能被动一生,浑浑噩噩地过拥有一个人生,必要的,我们可要变得更主动,其关键在于我们在做任何尝试之后又想再作另一个尝试之时,我们是否能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误,且能坦荡荡要自己对自己所尝试的一切负起所有的责任,不再怨天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