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如果我们从善恶的角度去看,我们常有性本善或性本恶的相对论点。一切善恶的标准,即是道德的标准,如果人性一开始就有道德,那么每个小孩都自然懂得道德,在这个前提下,“善”并不意味善恶。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如果我们从“善”是个整体的角度去看,这个“善”意味圆满,一种整体状态的和谐圆融。人性一开始应该是如此。不管我们是哪一种人,智商高低也好,身体正常残缺也好,在一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的生命确实处于“善”,那是一种灵性的状态,这也表示这个“善”或灵性的状态一开始就引导我们的生命往前走,看一看这世界,过一过这人生。 “善”或灵性的状态常处于一种超意识的境界,就像在禅、文学的诗、音乐、中国画的活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的一种完全投入、忘我的精神状况,一种身心灵完全合一的全然状况,一种只有人类可以有所感受,继而解读成为人类最高境界的人文思想。一般上宗教都有种种这一类的体验的描述或记载,或是艺术家的艺术性意象的创作,而文学中特别是诗的意境描述。 “善”或灵性的状态也可发现于其他生物的状况,比如家中饲养的宠物,都能给予家人感受到它的灵性的存在。即使是大自然的山水花草等等东西,也一样存在其灵性,让我们感受到怡情悦目,身心舒畅。 我们人类能感受这一切过程的信息,作出种种个人心性的解读,丰富人文思想文明的内涵,不过,动植物与非生物是做不到的,因此,“善”的存在于万物的复杂性,包含了各种不同性质又千变万化的信息,常令我们有所感受而难以理解。 当“善”或灵性的状态与我们在生活中一切的一切接触时,“善”并不会指导和确定那个信息好坏的影响,“善”只能肯定让我们感受到信息中所包含的全息性,也就是如果我们能以整体,没有相对的角度来感受信息,所以我相信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是能感受这一切,但是,随着身体的成长,这个身心灵会随身体的成长而结构上产生变动。灵本来是可以一直维持我们生命的“善”,却因成长促成的身心灵结构的分化情况不一致,身和心就逐步无法联系我们整体生命的“善”,身体终究有无穷的欲望要求,心始终处于善变的动态,所以“善”在身心的个别变动和彼此处于变动中的互动,在这一个生命秩序就此开始演变成一个无穷变数的人生,基于这一个变动的无穷变数的生命运作方式,“善”就难以以我们的知觉来认知,除了有修行的人和古代的圣贤大德之士可感知或认知。 自从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法的思想发挥了影响,我们的身心灵就开始在这种影响被解构和分化,细致化成为各种各样的学说与知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即使到最后有多深刻也好,都是瞎子摸象的认知,就如一个生物学博士,我相信他也无法以自己的专业来肯定他能认识自己或认识他人,清清楚楚地知道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身体的认知。 如何认识自己? 这是哲学家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重要课题。 西方哲学似乎越说越离这个问题的中心,所以当西方哲学家有所意识时,都会呼吁回去东方寻找解答的参考资源,人类的醒觉意识该会是时候来到一个分而合之的时代契机。 我们中国人因西方文明思想影响而“复兴”,只是停留在物质文明的层面而已。 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的华人今日期盼的复兴,本质上还是要看看老祖宗的东西,天人合一的哲学:老子的道,孔子儒家的理念,以及中国佛教的禅,这些古老的人文思想根本上存有“善”或灵性的状态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和描述,可以协助我们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层面,协助复兴。 禅具备融入这个时代的精神层次的活泼条件,因为禅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修行,比如在吃饭、喝茶等等活动中学习感受进入禅的境界,是符合现代人讲究实用的要求。 再者,如果我们能透过禅的方式参透生活的种种信息,主动掌握种种信息的启示,这的确可以让我们实证充满活力的生活意义,感受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心灵的需求得到陶养,生命的价值内涵就会越来越丰富,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不会是感受而已,反而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我们开始懂得禅的语言,拥有了这道沟通的渠道,就能升华自己的生命。 禅的语言都是讲究达致圆满的境界,禅可以是“善”的,只是禅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禅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善”的延续。 禅的语言能够让我们不再被动于信息的影响,让我们能够“色,不迷人,人不自迷”。 除此,一切艺术的陶养活动,尤其是中国艺术的陶养活动,如果能时常注入生活的空间,提升生活的品质,生活就会有更多的品味,心灵就能注入活性而活泼起来。 孔子提倡诗与礼,就因为诗(广义是指文艺与艺术)的情感就是艺术的情感,可以让我们通过这种情感的抒发,化解生活的郁闷烦恼,当一个人处于如此身心调剂的情况下,自然会以和谐的心态作出适当的生活行为举动,以适当的心态在适当的时间和情况做适当的事,这就是礼。基于诗与礼的熏陶和作用,中国人一贯以来也因此不需要宗教。 至于老子的道,当我们能体认禅的境界与诗和礼的境界,道就不再是虚无飘渺的思想,那是我们可以去体验的中国人至情至性的崇高精神境界。 中国人古代的人文思想毕竟已能深切剖析了人性,并提供了渐进修养与提升人性的思想和方法,只可惜基于我们现代人的语言内涵层次低,与古代人的高层次内涵的语言存有某种断层,所以我们感受不到,再者因近一世纪大家吸纳了西方的文明思想,产生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会时的思维困惑,至今犹见东西方思想的交叉与混乱叠景,这个局面也是“色不迷人人自迷”,因此大家期盼的复兴,必要先有此认知。 “人之初性本善”的“善”,这个“善”或灵性的状态,或许是现代人们处于苦闷生活下可以追求获取的精神清凉剂,我们应该去认识和学习拥有它。就此前提我们要先理解中国人古代的人文精神面貌的本质意义——“善”。 后记:本文作为如何做到“色,不迷人,人不自迷”的解答与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