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了无痕 我们每一个人,曾经于某个时刻,都可能接触过某一个人,在当下,我们的感官都会直入思维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思想情态的即时标签,我们在这一个有所意识的无意识,于当下的情绪所泛起的感受,或有曾相识,或有合眼缘,或有愉悦,心中的那一丝难以言喻的情绪,也说不上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会有所意识意即我们看见了这个人,但是这个人是在我们心中没有任何记忆形式的清晰认知;我们即使如此有所意识了,但是我们是无意识的。 只是当下的情绪,确实是在泛起,在心中回荡。 心动了,就是这么一回事。 心动了,我们看见了,这是意味着我们的一个自我意识形态,于当下事态的回应,只是自我往往让我们设置在一个巨观性质的心性形态——一个外在行为表态,去寻觅这一丝的感觉,每每我们都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的确没法说上这是怎么一回事。 心动了,但是心不够细,最终心动了无痕。 细,这里是意味着我们的自我当下能够来到一个意识转化态势,或许是一个悸动,或许是一个震荡,一瞬间间就进入一个心境,当下的心思可以被感受到,意境开始越来越见清晰,似乎可以说上的,只是什么样的感觉。 此时,我们的自我已让我们设置在一个微观性质的心性形态——一个内在行为表态,我们可看到了一个内心深处的样子,只是我们要能够真正觉知这是怎么一回事,在此时的心路中,似可知,但理还乱。 心动了,不管我们是出于那一个心性景观的态势,在巨细之间,于前者的巨观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显心态;而于后者的微观却让看到一个内显心态,终究了无痕。 如果还是要说上心动是可以于一个刹那而交心,一个缘的波动于此时此地,一个延续而产生缘分,那始终只是一个自我的强大动力的心动,促使生命留下一个印记。 真正的心动,不在于一个自我意识的内心触动,只在于一个自己意识的内心觉醒。自我只支撑意识的领域,而自己则支撑心灵的整体。 我们必须知道何为自己,找到自己,活出自己,那么心动就不再是了无痕。 可延续阅读参考:《荣格双重人格心理学·19不自由的心灵》山中抗裕编著,郭勇译 自我与自己(节录自—19不自由的心灵): “自我” 与“自己”,在一般的语言环境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別。都表示"我本身"。但在荣格心理学中,自我和自己是被明确区分的。 自我,处于意识的中心,"这就是我" 这想法背后的支撑者就是自我。所以,自我不可缺少的要素是持续性和同一性。如果,一个人对 "这就是我"的具体内容朝令夕改的话,那么不仅会给周闱的人带来极大的困扰,也会让他本人陷入混乱之中。不过,自我持续性的周期会因人而异,有的人一个月左右就会改变一次自我的定义,也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同一种人格。此外,自我还需要具有同一性的特质,否则的活,如果两个人一段时间未见,再次相逄的时候,就会彼此不认识对方,那可就麻烦了。 另一方面,自己,是指意识和潜意识经过统和之后完成的心灵本分。或者说.也可以认为自己是心灵体性的中心点。 总结来看就是,自我是支撑意识的领域,而自己则是支撑心灵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