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不透的中国古代话语的深层意识底蕴——认识你自己(二)修改于6/7/2019 古语说 “人之初,性本善” ,应该如何解说? 如果我们只从表层意识来解说,我们会纠结于善恶概念的争执。基于对立面,谁也说不清。 如果我们能够进入深层意识来解读,我们是可以从深层意识中所分开的两个层面来说明。 我们可以从初阶层面看到“善” 的底蕴是本初心性的圆满性,知道其圆满性是基于没有对立面;至于次阶层面的 “善” 则意味着道德意涵的善恶概念,存有对立面向的说法。 次阶层面的深层意识相比初阶层面的深层意识,基于有对立面,比较倾向确定的心智形态,因而其无意识处在是比较可以显化被意识,因此我们就只能看到这个有对立面的心智形态,并直接建构为表层意识的心智形态。所以我们习以为常把这个心思当作绝对可靠的说法。
我们心性演化处在初阶过程,是一个本质性的过程,我们一般人都无意识,只有那些作长期修行的人,是可以内观到这个本质上的 “善”的自己实证的体验与内涵。 基于古人用字极其简单,但其字义内涵却非常深刻。这是一般上的文字相解读说不到位的,而古人的话语用字简练,意涵是作可以狭义或广义的解读,只要我们是不具备此方面的生命历练和内涵修养,我们是看不透其中的用字立意的真正含义。 古话今说,如果我们要轻易认同修行人的解说,我们必须要有最起码的体验认同。 如果修行人只是以自己实证的体验来说明,一般上是容易让人产生质疑,尤其是现代人更会质疑。 当今西方神经学家的有关对修行人作脑部处于某种意识心智的MRI成像的研究,都可以神经区域的连接成像,其有关脑部连接状态的功能性作出了具象性说明,可以证明修行层面处在的自己实证。 这些神经学家经过研究后,也开始把中国人有关修行的神秘性,揭开一个科学性的深层处在的生命态势的论调。 话说回头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三字经》开头的第一句话,我们可以想象幼儿的初化心性,本来就是不懂得什么道德观念(西方人曾作研究,发现一个人要在六岁后才能拥有理解道德概念的心智能力),所以“善” 在人的本初性,是本能的反应于一个和谐和圆满的心性态势,这个心性态势可以在外化行为的情绪上反映出平和和快乐,比如吃喝玩乐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却在极端的态势下,反转为“不善”, 所以才会有下一句话:“苟不教,性乃迁”。 至于“善” 在人的本初性处在深层意识次阶层面的说法,是已牵涉到一个道德范畴,也就是教育的必要手段的指导。这也是“苟不教,性乃迁” 的意识形态的理解,必须以道德指导来调控行为的妥当性。 至于《大学》里头的一句话:“止于至善”,是相符于善的极致延续,同时也意味从小到大有关“善” (圆满性)的延续,这是牵涉心性的后设学习正确性的取向。 再说 “止于至善”的 “止”,是有避开的含义。因为为了达致成长后的至善,我们必须避开许多会促使我们陷入 “不善” 的诱惑 ,于此说法的定位下,可见其合理性的。 中国人的名句精华、成语、典故、禅机、某些普通用词,其实是拥有潜在的深层含义,我们上了年纪或有一些共同的体验认同——生命的历练是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些词句的真正含义。 日久见人心,你能见到自己真正的心吗? 如能,你的全息性意识心智已在自由开放,自然你就能感悟更多中国话语老掉牙的话,其实是包含一种中国传统思想的智慧,是可以让我们看得懂当今人事的变迁,已不同往日,但却没有丢失其本质。人心真的必要 “止于至善”,尤其是处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我们,体验到“至善” 的难为,或者在此议题下,我们是可以从这一个看不到的意识层面的意识形态被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我们的视角,是否能更尖锐,让我们去看懂世情,看懂人心? 西渐东学,或许是我们未来可以打开的自由世界该选择走的大道,你会犹豫吗? 老话中蕴藏的智慧,你想得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