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信——中国人教育的智慧 信这个字,一拆开来,即“人”+“言”。人言,即是人说的话。 小孩子爱讲:我妈妈说...... 而后又爱讲:我老师说....... 长大后,我们爱讲:我想....... 、我觉得.......、我认为…… 小时候,我们相信妈妈说的,而后相信老师说的,及长,我们相信自己心里想的而说的。 关于这一切,如果仔细去想想,我们会发觉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相信的基础是建立在身边的人曾经对我们说的话,个中体现一个人生景观:人言可信,反之,常常听到都是不好的话,是人言可畏的。 我们再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小爸爸妈妈就常常不在身边,常常没机会听到爸爸妈妈说话,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可能是可怜又可悲的吧? 狼孩的个案,确实证实一个刚出世的孩子由母狼养育长大后,因为他从小没有与人类的接触和获得早期的教育,即使后来再给予人类的言语指导和应有的教育,也无法妥善恢复其身为人类的言语能力和思维状况。 所以,听到的声音或任何话(言语),对一个人的早期教育存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的心从小都是开放的,可以接受一切感觉到的事物,就以听到的话来说,也许是数不清的,也可能是少之又少,我们把听到的话从一开始不会理解,但是却学会讲,后来理解了才学会根据其含义真正使用,我们就以这样的学习过程与他人互动,慢慢的就会建立一个又一个对应各种人和各种事物的信心。 因此,每每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信心状态,听其言,多少可看出一点状况。 每个人小时候所听过的话对日后其信心的建立所产生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这个从小建立的信心,或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动摇的。 其关键就在一个人而后学会思考和判断,懂得对人言的诚信作出评估。 当我们口头上不再是妈妈说、老师说的时候,一个可能性是我们对他们的诚信丧失了,这可从父母和师长时常爽口给予各种各样的应诺,或是他们以有言教又无身教的言语敷衍孩子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所造成的效应的事态中发觉。 或者我们还是会我妈妈说、我老师说,这隐藏在内心深处听过的话,就在不经意的言谈中偶尔或能反映出父母和良师的深刻教诲。 当我们不再我妈妈说、我老师说,那是我们已会思考和学习听取另一种话,来取代先前听到的话,进而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或是拥有智慧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信心的定位,不管是定位在听好的话,还是坏的话基础上,都是定位在一开始无评估地听取人们说的话,以及后来有评估地听取人们说的话。 常言道:一种米养出百样人。百样人说的话,常令一个人建立的信心改变了又再改变,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可建立的信念,甚至于信仰。 百样人说的话,对于听的人要懂得如何选择听取,可算是一门生活的学问,人生的门道。 听信什么样的人的话,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信心。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吗? 我认为是的: 听信庸人的话,会建立庸人的信心,其信的意涵是心中存有太多杂念。 听信凡人的话,会建立凡人的信心,其信的意涵是心中存有繁多心念。 听信智者的话,会建立智者的信心,其信的意涵是心中存有某种信念。 听信圣人的话,会建立圣人的信心,其信的意涵是心中存有某个信仰。 信乃是人说的话对听者的内心产生的作用,这个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促成了人们的某种心思和心态,从中再反映出来的外化行为,显示出某种信心的表现或内心的表达。 如果我们能了解人言的影响力,如果我们会常说: “我相信自己,因为我信耶稣; 或我相信自己,因为我信佛; 或我相信自己,因为我信等等的圣人。”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相信,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那么,“信”字蕴含的意义的析解,所显示的意义是美好的。 孔子说:非礼勿听。 礼即是在适当的情况,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心态,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非礼则反之,在不适当的情况,不适当的时间,不适当的心态,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非礼勿听,即是在不适当的情况听到的话,不要听;在不适当的时间听到的话,不要听;在不适当的心态听到的话,不要听。简而言之,即是在不合礼的情况下听到的话,不要听。 小时候我们都是非礼都听,又怎么会非礼勿听? 所以父母师长,是不是应该要非礼勿说了? 中国人强调信,在推崇信的教育与建立信的前提下,在如此一个已有的人言的影响和所促成的作用下,是否首要的先非礼勿说,然后才非礼勿听? 人+言=信,中国人的造字智慧,包含的这一个隐态内涵,的确是中国人教育的智慧。这个中的智慧可根据现今的心理学潜意识的形成过程来印证,也可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教育的智慧从这个“信”的角度来理解,是有科学根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