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美中教育优劣的比拼与预言 在美国有一句熟话说,“美国人的钱在尤太人口袋里,知识却在华人脑袋里”。其实,美国人大多数都承认,论“聪明”,他们不如中国人,谈“才智”,他们不如苏联人,但他们却可以骄傲地宣称创造了人类最伟大的制度,将让全世界拥有“聪明才智”的人为美国服务。这既可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和民族中得知,也可以从美国占世界知识产权总量高达60%的比例得到佐证。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源于1958年验证美苏教育优劣一次比拼和一个30年前中国与美国教育的预言。
1958年,一次验证美苏教育优劣比拼
故事开始于1957年10月5日。苏联《真理报》在这一天发表塔斯社公告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这个消息在华盛顿引起极大反响。在美国进行的民意测验“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成功”中,有30%的人说苏联人工作出色;20%的人将其归功于德国科学家的成就,但认为苏联人一切安排得当;在华盛顿和芝加哥,有50%的人认为,苏联人的成功打击了美国的威望。专家认为,卫星是教育和技术链接的产物,能否实现这种链接,决定美国的前途。美国有关方面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很快就成立了国家宇航局。可以说,苏联发射卫星推动了美国的科学教育工作:美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工作迅速作了调整。
一些学者想得更远:为何不从中学时期抓起?难道未来的技术突破不靠现在的中学生吗?美苏有关部门决定进行一次试验:从美苏两国各挑选一名中学生,对他们进行一个月跟踪调查:他们如何学习,读什么书,业余时间干些什么。通过调查就能够搞清楚,究竟哪国的教育制度更好。
美苏互派代表团挑选选手
据俄《星火》周刊报道,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航天竞赛中,美苏之间还有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比赛———两名16岁的中学生代表各自国家参加了一次比赛,比较谁的教育制度好。结果苏联学生胜出,圆了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梦:苏联人不仅赶上了美国,而且超过了美国。
1958年初,美国代表团来到苏联挑选受试者,结果莫斯科第49中学的十年级学生库茨柯夫入选。库茨柯夫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选上他。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父亲在前线牺牲,母亲是一名普通工程师,喜欢音乐。库茨柯夫本人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只是酷爱体育,进入过体育俱乐部滑冰队,后来又进入排球队。
莫斯科第49中学的负责人说,在1958年2月,美国人一直和他在一起,他们的研究内容是:苏联学生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这一个月:美国人在库茨柯夫所在的班级听课,和他一起进行排球训练,参观博物馆,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还陪他去朋友家做客。
库茨柯夫现在已忘记了那些美国人的名字,只记得他们都是30多岁左右,其中两个人身材很高,身着讲究的西装,打着领带,颇有绅士风度。美国人做事很认真,好钻研,显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未对库茨柯夫说过一句涉及友好关系的话。不过他们做事很有分寸,从来不勉强库茨柯夫。举个例子说,美国人非常想到库茨柯夫家看看,不巧库茨柯夫的祖父病了。库茨柯夫不让他们去,他们只表示遗憾,并不再坚持。
后来,库茨柯夫在阅读美国杂志时才知道,美国芝加哥的同龄人拉佩卡斯在异地和他同时接受了同样的调查。美苏两国专家比较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如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读什么书,课余时间做什么。美国人当时很想证明,美苏两国的教育制度都比较好,大同小异。然而当年3月2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却强烈地冲击了美国。
苏联学生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调查表明,库茨柯夫和拉佩卡斯虽然同龄,但库茨柯夫的文化水平至少比拉佩卡斯高两年。拉佩卡斯平常学英语、美国历史、几何和生物。对他来说几何最难学,他母亲只好请老师给他补课。而库茨柯夫学的课程比拉佩卡斯多得多,而且每门课都学得不错。
库茨柯夫读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作品,而拉佩卡斯刚读完斯蒂文森的一本惊险小说。专家指出,总的来看,在美国的学校,学生们一般不完整地阅读文学作品,只是读书评,而苏联的学校通常不允许这样做。
两名中学生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拉佩卡斯每周游泳约11个小时,库茨柯夫每周在排球俱乐部活动3次,另外还学5次音乐。拉佩卡斯每天都和女友见面,他喜欢参加晚会,跳摇摆舞。而库茨柯夫与女性的关系明显低于美国标准。拉佩卡斯善于交际,有幽默感,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而库茨柯夫是个热爱劳动、目的性强、甚至有挑战性的人。拉佩卡斯虽然想进大学读书,但是他不重视学习,因为他认为,上大学也不能确保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成功。而库茨柯夫在各方面都得到优秀评价,他相信接受高等教育能够使自己有前途。调查表明,苏联的中学对基础科学课程比较重视,如化学、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不过库茨柯夫的文学和外语学得也很好,只是历史差一些,但这是斯大林死后教材变化的原因,不是学生的过错。
美国人看问题的方式比较实用,与苏联人的这场比赛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以后是要与受过教育的新一代苏联年轻人打交道。库茨柯夫的成功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30年前,一个中国与美国教育的预言
1980年,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於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隻,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並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30年过去了,中美的预言都错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经济学家,而中国则没有。 资料来源:凤凰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