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让你穿越,你最想生活在哪个时代? 怡然 我不知道别人看了这个题目会怎么想,我看了可是想入非非。不是我真的想穿越到大唐明清,因为我的想象力还飞不到那么远,而且我对那些朝代也真的提不起兴致,凡是我无法想象又没有兴致的东西,我都尽量不去想。 那就想点靠谱的着边的,干脆就做个短距离穿越,回到民国,就是上个世纪初,那个军阀混战的年月。至少我对那个时代并不陌生,甚至还可以说是有许多感性认识,从我们的前辈那里,从电影小说教科书中。 应该说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糟糕的是我并不崇拜英雄,我读英雄故事,也就是看看那故事狭缝里有没有点浪漫的情节。在我看来,再伟大的英雄,他也是个人,他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我很钦佩当年去革命圣地追寻梦想的那群文艺青年,他们赶上了革命的浪潮,不象我们今天,就这样过着平平庸庸的日子。可我在心底里问过自己,要是我生长在那个年代,我会选择去革命吗?我表示怀疑,恐怕我更倾心的是革命过程中的罗曼蒂克热情。动机如此不纯,即使混进了革命队伍,怕也只会拖革命的后腿。 一下子想起来自己小学写的日记,“为了革命,我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的威逼,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跟江姐学来的豪言壮语。那时我从未认真地想过,革命了要是万一被捕了,该怎么办,那些大话可不是用来壮胆的啊。那年到重庆,在渣滓洞门前走来走去,终于还是没忍心走进去,因为不愿意让那阴深深的监牢,冷冰冰的刑具,存入记忆成为永远的梦魔。看来我也只好与革命擦肩而过了。 虽然我们这代人与革命无缘,但是,我们却有幸赶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正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崇尚的那种时代,即多种文化交汇、撞击、融合的时代。使汤因比焕发出如此想象力的源头就是多元文化。他描述的一世纪的中国新疆,的确是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华夏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之处,虽然令人神往,却总象少了点什么。 看看今天我们身处的世界,科技发展的迅猛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越变越小了,这种“小”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多种文化在全球不仅仅是并存,而且它们彼此交流互动更加容易。每个人都在这种历史互拥互动的浪潮中流动,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求学去工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探亲去旅行,甚至去完婚娶亲成就美满姻缘。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这样的流动。 我们的孩子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代,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比起腥风血雨的革命年月,比起如同黑匣子一样的冷战时期,我们处在一个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文需求的时代。 去年在我们这里中小学举办的一场写作比赛,总标题就是“Diversity Means……”,就连我们社区年度活动的主题都是“Diversity is Cool”。是啊,多样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难怪我的老美同事对我说,真羡慕你们中国人,可以碗里锅里一块吃。我听了一愣,什么锅?锅在哪?他哈哈大笑,连这个都不知道,锅就是“International Pot”。噢,原来如此,还有这样一个国际大熔炉。我喜欢这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恰如其分。我们不是一直都在这样一个多样性的文化氛围里徜徉吗?不光我们自己,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会如此。 在国内很多年轻人纷纷涌向西方各国求学谋生的同时,洋人们也不示弱。几年前我在中文学校认识的麦克尔,如今已经长成了大人模样,他一直坚持学中文,他母亲告诉我说,每年暑假他都去北京上海教英文,既能勤工俭学操练中文,又能有机会走近中国,真是一举两得。他的长远打算就是,大学毕业到中国去工作。这个世界的流动已经呈现出双向互动式了,这是正常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的时代,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最喜欢居里夫人这句话,“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有趣的生活是对自我而言,而有用的生活是对社会而言。有趣又有用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吗? 2012年7月26日 这是今年广州市的高考作文题,原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我这张答卷大概是上不了大学了,幸好我早就“穿越”了那个年代。 没有哪个国度是完美的 爱如昨夜星辰(2)-一见钟情 失落的艺术 曲曲折折回国记(中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