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要尽善尽美? 人生于世追求尽善尽美,然而完美主义却使女性陷入了一种困境。对我自己来说,也一直存在着这种困惑。而且我相信,这应该是所有职业女性都面临的一种困境,只不过程度上会因人而异。一句“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与其说是送给女人的美誉,毋宁是暗示着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双重角色达到完美的一种期盼。 最近读了黛博拉·斯巴写的一篇文章,“女人不必尽善尽美”,她说正是完美主义使女性远离幸福。而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母性的本能,使得职业女性很难在职场和家庭的双重角色中达到十全十美。文章作者曾在哈佛商学院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在教育界多年的经历让她有机会目睹了无数才华横溢的女性,为自己筹划职业发展道路的艰辛。 可以说,每位职业女性都希望自己在职场和家庭中双赢,但那一定会很累很辛苦。对于生活在海外在职场上打拼的华裔女性,这份辛苦还得加码。华人多数重视子女教育,一个对孩子成长不闻不问的母亲,绝对不是个称职的好妈妈。在北美的华裔女性,光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不够,还得能当得起导师,做得起陪练。这是不是又添了一份累呢? 想想有这么多角色要女性担当,场景更换时得始终保持心理变换适时到位,这的确在考验每位女性的智商与情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职场女性应该学会与自己的性别和谐相处,应该学会与自己和解。身心幸福就是不能太和自己较劲,尽善尽美固然好,但未必是最好的结局。 这篇文章或许对你有所启示。 女人不必尽善尽美 我自己有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一个我深爱并爱我的丈夫,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像其他的职业母亲一样,我也会从会议室中偷偷溜出去听钢琴演奏会,在工作限期到来前拼命加班。我曾经在机场里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搭乘能稍微早一点到家的航班,只怕到家太晚无法安慰啜泣的孩子们。我曾经在早上第一堂课穿着带有婴儿呕吐物味道的衣服为人传道授业解惑。 虽然我的生活如此忙乱,但我越来越意识到有两个相互交织的要点值得重视。首先,不可否认,美国还存在“女性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其次,这些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女性应当通力合作解决这些难题。 现代巾帼在须眉前只得低头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肩负了两个难以完成的重任,一是要继承传统的女性角色——成为贤妻良母、无可挑剔的管家和见到陌生男人就脸红的娇娘,二是要融入现代女性的特征——行敏捷、身体强壮、性感多才、完全独立。这些期望导致女性拼命想让自己同时成为十全十美的妻子、母亲和专业人士。更糟糕的是,有些女性希望一蹴而就,而且不要求任何帮助。然而,这的任务常人无法完成,连男人都无能为力,女性却再三地自责,甚至还会对女强人无法兼顾事业与家庭的现实冷嘲热讽。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女性已经快速获取了能够接管世界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才学。2011年,女性占据美国劳动力总数的47% ;在所有需要大学文化的初级岗位中,女性占到了59%。充满职业进取精神的女性的结婚时间会向后延迟,或者根本就不结婚;她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薪水越来越丰厚。2009年,38%的美国家庭中,妻子的收入高于丈夫。 尽管女性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功,但女性并没有在工作场合获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她们能进入知名大企业却很难进入高级领导层;她们能够行医,但医学领域的显要人物中缺乏她们的身影,女性能够担任政府要员,但数量上的匮乏说明她们的存在只是象征性的点缀。2012年,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中只有16%的合伙人是女性,《财富》前百强公司中的高级行政人员里只有15%为女性,美国的航空工程师里女性仅占10%,好莱坞的女导演只有7%,女国会议员只有16%。从总体上来看,女性的薪水只有男性的77%。 完美主义使女性远离幸福 50多年前,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女权主义和性解放的氛围,设法将女性从隔绝的家庭中解放出来,帮助她们达到更广阔的社会目标。然而,时至今日,女性陷入了完美主义的困境,虽然每个女人都在竭尽所能,但失败和挫折不可避免。 女性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僵局呢?第一种可能,要我来说,就是学会放弃,即索性承认女性的命运不同于男性,不再抱怨现实的不公。这种想法肯定不公平,既对不住女权主义者,也对不起那些还没有进行大胆尝试的女性。第二种可能,就是继续为女性权益而斗争——职业母亲应当获得更好的日托服务,可以休探亲假,实行弹性工作制和与丈夫共同承担养育责任。虽然这些奋斗目标都很重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很多困扰女性的问题既不是政府政策造成的,也非来自公开的歧视。这些问题很难完全通过金钱得以解决,因其不是完全由男性所引起的。媒体、社会、极不现实的期望和女性自身生理状况都发挥着影响,让我们来逐一揭开女性完美主义的种种认识误区。 母性特征决定一切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女性孕育生命的独特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不容忽视,这并不是宣扬女性的宿命论,但女性怀孕和分娩是一个非常激烈的生理过程。女性在怀胎十月后还要负责婴儿生命最初几个月的养育工作,因此她们必须在工作和养育孩子之间做出抉择。除非女性在生理学功能上发生革命性的演变,否则养育孩子的重任还是会落在她们身上。 男性必须给予帮助。这并不是因为女性的思维不够敏锐,或是无法获得足够的权力,而是一个基本的互补问题。女性占了人口总数的一半,而她们在任何一个机构中拥有决策权的比率不到50。如果女性希望改变世界,男性的配合必不可少。 幸好,女性发动社会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有上百万的男性在家照看孩子,而他们的妻子却仍然坚守岗位。这些可敬的男性真心希望女性能够获得成功,甘愿自己做出牺牲。然而,这些男性并不知道如何让女权的地位得以维护,也没有真正参与到两性平等的对话中去。女性十分害怕与男性提起性别的话题,认为这会给自己烙上激进的印记;而男性也害怕犯下有损于女性权益的“政治倾向性”错误。最终的结局就是,在推动女性权益方面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女性仍会不停地抱怨她们被社会和家庭剥削利用,男性则认为女性是他们高薪聘请的、总与自己意见有分歧的家庭顾问。 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重要方面,女性依然有别于男性。女性不愿意冒很大的风险,更倾向于采取审慎的态度。她们不会与他人发生公开对抗,对自己拥有的天资和获得的成功羞于夸口赞扬她们更为珍视和谐一致而不是争吵冲突,她们偏爱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在人与人之间树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女性与男性的这些差异永远不会消失,所以男性需要分析女性的这些特征,理解她们的想法和行动,创造出一个多样性的和谐社会,让女性能够像男性那样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且表露激情。 家庭:牵绊还是归宿 另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家庭生活更为密切相关,夫妇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权益仍然不平等,女性比配偶在家务劳动中付出的时间会更多,每周仍然要付出近40个小时,其中包括打扫房间、照看孩子和购物。相比之下,男性每周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仅有21个小时,他们承担的家务劳动大部分是可有可无的零碎工作,如割草坪、洗车和同孩子玩耍。 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庭结构很容易引起夫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为了避免家庭纷争,女性无疑做出了更多的奉献。公平来讲,男性也在性别角色的重塑方面稍稍跃进了一些。然而,这些看似勤快的男性做家务活的方式明显有别于他们的妻子。与孩子玩耍过后屋里会狼藉一片,或是将袜子丢弃在甩干机中。他们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麻烦。 与此同时,有不少美国女性盼望回归到早期的社会结构,让她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参加咖啡聚会和俱乐部等社交活动,这些娱乐放松性休闲活动似乎早已被繁忙的社会节奏挤占掉了。印度妇女之间的互助团体令我非常羡慕。需要早早去公司开会的母亲会把孩子托给邻居照料;另一位母亲需要出国进行商务旅行时,朋友会给她的孩子做午餐并一起拼车上学。然而,很少有美国人会采用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流动性很强的美国社会中,成年人已经远离了父母和童年时代的朋友,远离了能够给予他们帮助的社区,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父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随意溜达到邻居家附近,宁可请私人汽车司机。 不完美,又何妨 最后我想说的是:美国女性要想完全解决“女性问题”,就必须意识到女性的完美主义是个误区。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能尽善尽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责备自己的失败。有些时候,一些非常不现实的期望并不是同龄人施加给女性的,而是女人给自己施加的无形压力。她想成为一个众人羡慕的对象,为此竭尽所能,并试图保持自己的些许个性,最终往往却徒劳无获。 时至今日女性依然难以进入其所在职业领域的最高领导层,部分原因在于她们担忧自己做得不够好,哪怕她们完全有资格胜任。女性对自己的家庭角色不满意,也在于她们担忧自己的家务劳动还不到位,诸如,孩子每天练钢琴的时间达不到两小时、壁橱太脏乱、饭菜还不够美味。这种想法太愚蠢了,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男人也做不到。 为了营造一个对女性更友好的社会氛围,女性之间应通力合作。在女权运动的前期,倡导者希望女性共同采取行动,自主决定她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她们的能力以改变世界。然而数十载之后,这些共同的目标已经丧失殆尽,取代它们的是女性个人打拼世界的如意算盘。她们不再为要求公立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而进行维权,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她们不再为其他女性提供帮助,反而相互指责攻击,谁更称职或谁为家庭付出更多。 让我们看看女性运动的先辈如何利用她们的热情做成实事,其实她们所做的并不复杂。为职业母亲们成立互助托儿所,为邻居的孩子做顿便餐,互相搭顺风车,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都能为女性减轻不小的负担。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女性难以做到这些呢?原因就在于:她们太追求完美了,凡事都想大包大揽,需要求助时却畏首畏尾。 女权运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女性更自由,获得公平的待遇。当代女性的自主权远远超出了她们祖母那一代所能想象到的范围。女性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明智地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努力把事情做好,但不必尽善尽美。这样她们才能更爱生活,更爱工作,更爱自己。 原文作者:黛博拉·斯巴 [编译自美国《新闻周刊》]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友谊?
如何证明一个人是受过教育的
漫谈自卑与超越
川普,为何让人欣喜又让人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