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信箱,查看一下今天有没有新的伊妹儿。钢琴老师有信来。那可不敢怠慢,赶快打开看看。 噢,是下一学期的上课时间表。顿时松了口气。想起来儿子自五岁开始学弹钢琴,一路走来,这个中甘苦自不必说,其最大的意外收获愣是把我这个琴盲给变成了个对钢琴也半通不通的“琴妈”。难怪一位从国内来我们家做客的朋友,听了儿子弹的一首贝多芬的小奏鸣曲,大为惊叹。“哎呀,你们准备把儿子培养成钢琴家呀?”“嗨,我们哪有那种想法呀,无非是培养他有点儿音乐修养,作为个业余爱好呗。” 想想这孩子学琴也真不容易。从识谱,乐理,到演奏技巧,Hanon, 车尔尼,这样一本一本地弹过去,还要参加乐理和识谱晋级考试。更有那数不清的钢琴比赛。每年从二月份开始钢琴比赛就拉开帷幕,一直要到六月份才结束。大大小小算下来,比赛就有十几场。记得去年儿子参加钢琴协奏曲比赛,光乐谱就有近二十页。要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内把它背下来,同时还要准备其他两三项比赛。连我自己都头大。不过,儿子自己好象并不发愁,我都纳闷,他是怎么就把那些曲子都记住了。“光是记住可远远不够,还要有表现力,不然,怎么能得奖呢?”这是钢琴老师的教诲。 记得五月份带儿子去参加一个钢琴比赛,在等待的空歇时跟几位琴妈聊了起来。这琴妈们到了一起,三句话便离不开弹琴。大家无非是想借此机会交流一下经验。 “怎么样,你女儿爱弹琴吗?女孩儿总是听话些吧。” “嗨,你可没说对,她不爱弹!我就逼呗!” “我儿子也不爱弹,我不逼她,我哄着他,软硬兼施。” “对呀,光逼也不是个办法。”瞧瞧这七嘴八舌,讨论得够热烈的。 “我就真闹不明白,你们这儿死求白咧地逼着孩子弹琴,图个什么呀?”我们这些琴妈不约而同地转过头来,不知什么时候,两位“琴爸”也加进来了。以前,总是和些琴妈交谈,还真没怎么听过琴爸们有什么高见。另一位琴爸也忍不住说“就是,你看看现在来参加钢琴比赛的名单,一大半是亚裔孩子,中国人,越南人,韩国人,有几个美国人啊? 人家印度人不擅长这个,就练别的去了,spelling bee, 奥数。咱中国人那,到哪都爱跟风,真没办法。”我知道,这位琴爸心里火气大,因为他的儿子学了四年钢琴,没什么长进(他自己这样认为),所以想放弃了。 虽说两位琴爸说的是气话,带有情绪性。可他们所言却是事实。每次去参加钢琴比赛,看到的大半是亚裔人的面孔,有些时候干脆就是几个中国孩子在争夺前几名。特别是什么钢琴理论考级,那几乎就没什么其他人种,一色的中国人。说中国人撑起了钢琴生意的半边天,一点都不为过。我不禁想问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对于孩子是否一定要学习钢琴,我想,大多数家长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想法,学是一定要学的。学弹钢琴,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修养,钢琴也是学习其他乐器的基础,至少在乐理知识和对音乐旋律的把握上会大有陴益。其次,学习钢琴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孩子自信心,忍耐力和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一次比赛,从参赛前曲目的选择到临近比赛的预演(rehersal),每一步都充分表现和锻炼了孩子的自学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是我陪儿子练琴得出的体会。他每接下一个新的曲目,先要自己识谱(sidereading),然后一段一段地学会,老师的作用就是给你指出错误,给你一些关于乐曲表现力上的指导。如果没有孩子对音乐的喜爱,生逼愣打是很难奏效的。而要求一个七八岁或更小的孩童去喜欢“古板”的古典音乐真的有点象天方夜谭。比如象巴赫的一些创意曲,我自己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听,又怎么去说服孩子喜欢呢?遇到这种时候,我就跟儿子讲道理。学习巴赫的曲子,就如同学习Phonics ,虽然枯燥,可是学会了,你就能受益无比。再说好多曲子有着很严格的对称性,这又跟数学相似。总之,这样苦口婆心,孩子的学琴之路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 回到前面琴爸们提出的那些问题。如果说学琴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反而适得其反,那就应该严肃地考虑是否应该继续坚持。换一个角度想,钢琴只不过是众多业余爱好的一种,当然,那种立志要把孩子培养成钢琴演奏家象朗朗或是作曲家的应另当别论。一个孩子能不能弹好钢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天赋,后天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生来就乐感不强,或缺乏对音乐的感悟力,也就是好多钢琴老师说的“悟性”,再勤学苦练也会是事倍功半。孩子不喜欢弹钢琴,也算不上什么毛病,这就如同有人天生惧怕游泳,但可能擅长跑步和打球一样。发展个人爱好空间广阔,钢琴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说,钢琴虽说是必弹不可,但是找什么水平的钢琴老师,弹到什么程度,却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事,万不可跟风。咱中国人向来都有从众心里,正所谓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当年出国跟风,下海跟风,如今送孩子出国跟风,这弹钢琴是不是也有跟风之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