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还有乡愁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亲娘在那头 …………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语言简洁且寓意丰富,它曾经触动多少游子的柔软内心,又曾经引起多少人们灵魂的震颤。 乡愁体文字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在我们的文学宝库中比比皆是。远有古代诗人李白,陆游,白居易,他们以清新隽永惆怅诗意的语言,道尽了乡愁的万千种姿态。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多少离家在外的人,把酒问青天而不知今夕是何年。到了当代也有三毛,席慕容,龙应台等等,因为历史缘故造成的两岸隔离,使这些作家的文字里,充满了那种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这种“乡愁”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原生态情感。它没有任何做作和矫情。 然而,时值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现在的网络一代人,他们还有乡愁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质疑,是因为,曾经萦绕于几代人内心深处的“乡愁”,如今的年轻人,能感受到的已经不太多了。对于余光中那代人来说,乡愁是对隔海相望的故土的怀念,这是发自灵魂的乡愁;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青年来说,乡愁是对逝去的往昔的温暖的回忆,这是来自内心真实的乡愁。 那么现在的网络一代们,还会有乡愁吗?在他们看来,乡愁也许就是文艺青年娇柔做作故弄玄虚出来的一种情绪,用以显现他们的情怀。而对于更年轻一些的孩子们来说,乡愁如同旧信封一样,是被时代丢弃的老古董。在恶搞以及无厘头文化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时,一个流露出乡愁的人就像那个不可思议的“愁容骑士”堂吉诃德,毫无疑问地会被旁人嘲笑,甚至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 在西方长达两个多世纪的过程中,乡愁一直是被当作一种病来诊治的。正如瑞士医生让·雅各·哈德所说,乡愁就是一种病。人们对于乡愁的定义通常有如下两种,“一个在异乡生病的人因为怀念故乡并且无法回去而感受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而如今,包括那些曾经被乡愁困扰过的心灵,也渐渐失去了品尝乡愁滋味的心境。 一个真生病的人是不敢也没有机会培养“乡愁”这种情感,因为他(她)首先发愁的是怎么样支付那高昂的医药费,现实的愁苦足以把乡愁挤到脑后,令它没有生存的空间。当人们不得不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生存成为第一位的考量时,乡愁就不可避免地蜕变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虚幻情感,因为它不具备某种实用价值。“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自然被“无法面对未来的恐惧”所替代。而只有那些有资格享受闲情逸致的人,才有闲工夫去慢慢地品味“乡愁”的淡淡滋味,难道不是这样吗?乡愁成了奢侈品。 而如今,时尚的80后作家们,他们更热衷于频频使用“忧愁”,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只是没人再提乡愁了。因为滋生那种情感的土壤正在逐渐消失着,没有根基的情感就如同离开树干的叶子,势必会沦落他乡,以至渐渐地消失。这就是乡愁的着落,无可奈何花落去,那似曾相识的雁子还会回来吗? 2011 年 2 月 23 日 我自编自导的一个小话剧(上) 我自编自导的一个小话剧(下) 穿什么鞋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这悠悠相思我与谁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