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的出路在哪里? --关于歧视问题的一点思考 怡然 此文是对我前一篇“在美国面对歧视我们能做什么?”的延伸。读过马黑的博文“我在美国经历过的种族歧视”和网友跟评,感觉到大家对种族歧视问题的深切关注。椰子还专门撰文“简谈美国目前的制度性歧视”,清晰地阐述了美国制度性歧视的现状。在这里谢谢几位博主的好文。 其实,就象我在前一篇里谈到的那样,承认美国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包括种族歧视;承认这种歧视无论是制度性造成的,还是由个人偏见甚至是仇恨带来的;承认歧视会以各种面目出现,或是显性或是隐形,这本身并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面对这样一个尚有歧视存在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是沉默?反抗?是据理力争?还是另有蹊径? 举个例子,或许会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最近去听了一些大学录取方面的讲座,据演讲人说,许多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所学校会根据自身录取新生分布情况,来适度调整标准,有的干脆就把亚裔列为一个pool单独比较。从表面上看,你也说不出这叫什么歧视,学校也没有明确宣布改变标准的原因,但客观效果却是显著的,即降低了亚裔被录取的比例。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招聘雇工,职场晋升等等过程中。绝不会有人告诉你,没有提拔你,因为你是中国人,但幕后的事实却恰恰如此。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归根结底,是因为作为少数族裔的我们,很少能够介入决策层,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命运永远把握在别人手里。只有听天由命。 要知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会是公正的,实施制度的人却有可能是带有偏见的。更何况,制度也是人制定的,是可以适时适地改变的。 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它不完美,可我们却必须每天去面对它。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甚完美的世界时,我们如何去做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我不知道这是否已经超出了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但它确实是需要我们有个基本认知的事情。 我从来不反对批判现实,但同时也认为,批判不是终极目的。实际上,批判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但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却不是轻而易举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直接影响我们思想的温度;而我们思想的温度则取决于我们心灵的温度。换句话说,我们如何感知这个世界,与我们自己的心态是不可分割的。它也同时会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尺度。 以前我写过一篇“海外华人的孤独感与文化混血”。生活在美国这个多民族的大熔炉里,我们到底该有怎样的心态,是闭关自锁,还是包容宽厚?我们的心灵出路又在哪里? 诚然,任何一个关心社会正义的人,必定会关心那些处于社会地层和边缘发不出声音的群体。但这种关怀,一定是基于人文主义的情怀,透射出的是对世态炎凉人心冷暖的深刻感悟,而不应该成为某种政治意念的筹码。 有了这样认识世界的尺度,我们才能以更开阔的目光和宽容的胸怀,去看待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也才能超越我们内心固有的观念壁垒。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写于2013年4月9 日 在美国面对歧视我们能做什么呢? 海外华人的孤独感与文化混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