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断想之二 谁说芝麻不能变成西瓜? 怡然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走进浙江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城,的的确确被惊呆了。那不是一个一般意义的商场,简直就是小商品的海洋。海洋啊,那意味着什么?置身于其中,你仿佛被淹没在千千万万种小商品的汪洋大海之中。商贸城按照经营商品的类别划分成四个大区,每个区又分为若干个亚区,总共有三万多个摊位。有人曾计算过,如果你在每个摊位前停留五分钟,每天逛八个小时,大概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逛完整座商贸城。天哪,一年的时间! 那里的商品不是以件计数,而是以“包”、“捆”、“箱”等等量词来估算的。商品种类的齐全超出了你的想象,从日用百货到小五金,从儿童玩具到针头线脑,从艺术装潢摆设饰品到服装鞋帽珠宝首饰,凡是你能想到的,它是应有尽有。 把商贸城大致逛了一圈,我有一个吃惊的发现,每一类小商品都不止一家在经营,应该说是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在做同一类商品。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么多人卖一类东西,他们能赚钱吗?得到的回答是,哇,当然能了,他们是在批发销售,零售只是个小头。这个商贸城大概95%以上的生意都是批发贸易,而且是以外销为主,它的商品销往欧美、中东、日韩、东南亚、以及国内各大城市。 一直以来有个成见,以为小商品能带来多大的利润,无非是赚点蝇头小利。但是,从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城出来,我的这个偏见不得不被推翻。据朋友介绍,这个商贸城里可是藏龙卧虎,别说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大有人在。这里有“袜子大王”(如鼎鼎有名的浪莎袜业)、“相框大王”、“箱包大王”,等等。没错,一件小商品的确利润不高,有的东西比如纽扣头饰之类的小商品,卖一个只能带来一美分的利润。但是,什么东西都怕积少成多,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芝麻多了自然就会变得同西瓜一样有价值,这就是商贸城里这些小商品批发商人成功的经验。 我刚刚看过的一则消息(新华网),据义乌市工商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成交额高达182.82亿元,同比增长8.1%。比起我个人的印象,这些数字也许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07年的中国之行,我有幸去参观了义乌的几家小商品加工厂,亲眼目睹了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正值盛夏,气温高达摄氏四十度还不止,他们的车间里闷热,没有任何空调设备,只有几架风扇,吹出来的全是热风,还有扑面而来的化学品(甲醛之类)刺鼻的气味,熏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再看看那些农民工,他们好象已经习以为常。我禁不住感叹人的适应性到底有多强,没有人吃不了的苦,说不能忍受,是因为你还没被逼到那个份儿上。 想想这些农民兄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那片土地,他们没有任何资本,有的只是一双手。赤手空拳,不做这种苦力,他们又能做什么呢?为了每个月八百元的薪水(现在大概已经涨到上千元了),还有老板提供的管吃管住的“优惠”条件,再苦再累他们也能忍受。而他们的老板,正是靠盘剥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才能不断地捞取一桶桶“金子”。正是他们成就了小商品国际商贸城里上万个小老板的赚钱生意。由此我不禁想到那个不知被多少人问过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抑或是二者各取所需吧。 的确如此,义乌的小老板多半是靠自己打拼,挣来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开办自己的一间小厂,以极低的工资雇佣农民工,生产出大量廉价的小商品,而这些小商品如潮水一般地涌入国际市场,给欧美、亚洲及中东市场的消费者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商品。在这条商品生产的链条上,小老板们经营的中小企业,给农民工提供了劳动就业机会,解决了社会上闲散劳力的饭碗问题。这就是中国个体户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过程中的典型经历,他们从刚开始的不起眼,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据《证券日报》七月份的报道,到今年四月份为止,中国的民营经济总量已经占到GDP的50%以上。而权威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拥有民营中小企业超过四千万家。作为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中国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公平、灵活、宽广的就业环境已使数亿中国人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收入得以稳定,生活质量得以稳健提高。看了义乌小商品企业的实况,就更容易理解这种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你可以说,这些小老板个体民营企业主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得利者,他们许多人从一无所有变成了中国的“富人”,或至少是跨入了富裕阶层。但是,你又能简单地说,农民工们就是受害者吗?这中间的社会再分配,有没有得到社会合理的调控?那只有在体制内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应该说,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农村起步,从个体户入手。从关于安徽的“傻子瓜子”之争距今,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中国的个体民营企业,从一粒粒芝麻日益成长壮大,成为今天的一颗颗西瓜。有谁还会质疑芝麻能否变成西瓜吗? 然而,又有谁去想过,在这芝麻衍变成西瓜的道路上,人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和痛苦的代价?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无疑有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但是,它的走低端产品,缺乏合理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低产出,高能耗,污染环境,等等,这诸多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甚至阻碍了它的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芝麻变西瓜”式的发展模式,是不是也暗含着很多短视眼的成分在里面呢? 如果你把眼光放远一点,整个中国这三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从一粒细小的芝麻,靠着摸爬滚打,艰苦卓绝,才一天天长成了今日这颗西瓜的呢?同样,它的发展过程也不得不以消耗不必要的资源,甚至牺牲某些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所以,尽管芝麻的确可以变成西瓜,但是,其衍变的过程也的确是门值得讨论和研究的艺术。 写于2011 年 8 月 31 日 义乌市基督教堂 到葡萄酒飘香的地方去(图) 爱会伤心,也会伤身 去看阳光、沙滩、海浪、还有… (组图) 且看“中国穷人和美国穷人” 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