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羅獲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出人意料嗎?
門羅獲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出人意料嗎?就此問題,洪燭答《華夏時報》文化生活版主編吳小曼的一席談話,道出了部分原因。我最欣賞的是,“諾獎從對文學成就的肯定,到發現大家”,在我看來,這是評諾獎理念的一種飛躍。諾貝爾本人就是一個不朽的偉大發明家,以他的名字設立的世界級文學大獎,不僅應該是對文學家們創作成就的肯定和褒獎,更應該體現出其創造性的眼光和別具一格的獨特發現。它打破所謂“眾望所歸”的傳統,給觀眾帶來驚喜和震動,這有什麼不好呢?
洪燭答《華夏時報》文化生活版主編的談話實錄:
吳小曼:洪燭,你好,你覺得門羅獲諾貝爾文學獎意外嗎?她多是短篇小說,你看過她寫的小說嗎?
洪燭:不意外。因為我覺得真正的諾獎就該爆冷門。且不該只頒給宏篇巨製。應該讓文學中的十八般兵器都有份。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寫的小說我看過幾篇,感覺有特色。雖出自女作家之手,卻很中性,也很大氣。
吳小曼:那你覺得她的小說怎樣?感覺諾獎評委還是趨於保守。
洪燭:門羅的短篇小說是小說中的短兵相接,四兩撥千斤。諾獎不是保守了,而是不得不與時俱進變開放了。因為宏大敘事、長篇巨製的黃金時代已暫時告一段落。
吳小曼:你說是寫作的體量與快節奏的時代接近,還是作品要變得更生活、碎片化?
洪燭:在全球的小時代,短小精悍的文學,如短篇小說、散文、詩歌,反而更容易深入人心。因為閱讀的時間成本低,而效果短、平、快。
吳小曼:一些公認很好的作家,像拉什迪、昆德拉、奧茨等總是難評上,難免會讓人覺得諾獎的評委口味奇怪?
洪燭:我倒希望諾貝爾文學獎不是一個只會錦上添花的獎項。時不時的,或隔三差五,也該給被世俗遮敝的優秀作家做一些雪裡送炭的事情。那才叫功德無量。已經錯過一個卡夫卡了。不,也許已經錯過一百個卡夫卡了。總該挽救那麼一、兩個吧?這也是對諾貝爾文學獎越來越遭到懷疑的威信,所做的自我補救。
吳小曼:也對。意思是諾獎由從“文學成就的肯定”變為發現大家。
洪燭:以偉大發明家諾貝爾名義設立的世界級文學大獎,如果都沒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都沒有獨特的發現,只參照名聲、著述數量等世俗的硬指標,只承認既成事實,就無法給世界帶來驚詫和驚喜,也無法給新生力量提供最需要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