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毒药残害了朱令
十八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一个清华女孩因铊中毒而终身致残时,几乎被人性的残忍和冷酷所击倒。尽管残害朱令的凶手一直扑硕迷离,但几乎可以肯定,朱令被投毒陷害皆起因于嫉妒。
“嫉妒是毒药”,文学巨匠莎翁这寥寥数字,便道出了人性恶的一面。经历了几十年世事沧桑,当复旦再度曝出投毒案,使一学生黄洋致死时,我已经不会再惊诧。人性是复杂的,天使的背后没准就藏着魔鬼,谁又知晓?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恶性,所谓见多不怪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除了悲哀……
今天读了女性主义学者荒林的纪念文章,“嫉妒的毒药”。她的分析与例证引人思索。
嫉妒的毒药
文/荒林
莎士比亚说,嫉妒是毒药。
近来发生的复旦投毒案,和十九年前清华发生的朱令铊中毒案,让人们目睹了嫉妒之恶的残忍。
百度百科解释得很细致: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这使我们明白,嫉妒不仅可能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能是一群人对一位出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一群人很可能抱团共同对付一位卓尔不同的人。
维基百科指出了嫉妒在犯罪学意义上的危险:忌妒心重的人通常具有比较强的攻击性以及反社会的倾向,会去扭曲事实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也比较会参与暴力事件与欺凌变成加害者。
这让我们需要警惕身边的嫉妒,预防犯罪发生。
某些特定的时代更加容易引发嫉妒,因为人们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相应的幸运者或者潜在的幸运儿令大多数人仇恨。
比如男权文化体制中,女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她们要依靠嫁人为生,这导致女人之间的竞争,演变成纯粹容貌竞争。所谓红颜薄命,就是太过美丽女人容易遭遇各种嫉妒不测。
又比如文革,我的一位学者朋友将它命名为文化仇富运动。知识分子多半跑去了海外和台湾,大陆当时已经不多了,然而,这极少数更加给人高傲之感,使大多数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心怀共同的嫉妒,动手消灭他们的劲头超出后人的想象。
我们今天所处竞争时代,恶性竞争大于良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受到各种扭曲,嫉妒滋生的土壤不可说不肥沃。群体的仇富、仇官心理,就是突出的嫉妒。个体之间,稍不留神,别人的幸运,与自己的不幸发生对比,嫉妒的毒药就滋生出来。复旦大学的投毒者,不是因为专业竞争嫉妒,而是转移嫉妒,即嫉妒被投者在各方面比自己幸运。清华毒案虽然还没有破解,但网络上大多数自称福尔摩斯的人们,都认定这是一桩群体嫉妒引发的犯罪,乃因为当年朱令的风采才情和卓然个性令同宿舍所有舍友不满。
我的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友,在西方文化中同样遭遇了嫉妒的迫害。一位年长者看到她的风采就预感到自己的危机,于是阴暗的内心滋生了恶毒的行动,在不长的共事时段,用不择的手段将我的女友诬陷,使我那毫无准备的女友心灵遭到重创。
我自己也品味过受到嫉妒迫害的痛苦。那就像无边无际的恶梦,里面有群狼嚎叫,我在前面狂奔,差点儿掉落悬崖。也许痛苦太可怕,我后来突然让自己从双臂下长出一双翅膀,飞离了那帮人。回头看,他们并无不幸,他们甚至于比我幸运得多,把一切蛋糕都霸占了。那他们嫉妒什么呢?因为我不合群,从来没有参与他们共同的抱团,他们中有人曾经送给我一枝花,还被我客气地拒绝了。这一切,令他们不能容忍我。
一个独立人格的人在中国几乎就意味着会受到嫉妒围剿。
我的一位优秀男性朋友专业卓然出众,但他为人谦逊,也很努力合群。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本应该属于他的机会来临,竟然所有的人反对属于他。最终他竟然没有获得这个于他而言似乎顺理成章的机会,使他发现自己的处境原来不是主观努力决定的。
今天是一个纪念的日子,我看到不少纪念方式穿越时空,追寻那个荒诞时代极少的精神之光。那位逝者的死,是宝贵的牺牲。但我想起一部关于她的纪录片,里面有对她年轻时代同学的采访,那受访的女性说,她当时不与一般人一样见识,她美丽独特,她的信仰和高贵,更是旁人所不理解。她自认是那个时代的最清醒者。这是不是迫害者们不惜一切手段消灭她的理由呢?嫉妒的毒药才是真正的子弹,她自己一定明白吧!
让我们清醒一点看到,嫉妒是多么微妙的权力关系。是征服与不能征服之间的较量。嫉妒随时随地存在暴力犯罪的因素。
让我们远离嫉妒。预防嫉妒。就像远离一切危险,预防一切危险。
要让我们的时代更有序一些,减少恶性竞争。
要使我们自己更加理性一些,知道人是动物,以刺猬的刺距来相处:既取得彼此需要的温暖安全,又预防互相刺伤和吞吃的凶险。
嘘,低姿态低调生活,就像那些苔藓,不能煎出嫉妒的毒药。
『注』荒林是我十分喜爱的著名女性主义学者,本名刘群伟,另有笔名艾琳,澳门大学在读博士,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妇女与体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