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毕业后的择业令父母大失所望 怡然 乔是我认识很久的一位朋友,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记得十多年前,他跟我描述,他的儿子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许多好朋友,放弃了在他们家所属高中就读的机会,通过严格考试层层筛选,进入了一所当地最好的高中。经过四年艰苦努力,他的儿子如愿以偿地跨入了一所长青藤大学,主修经济学。 又是四年寒窗苦,儿子终于拿到了名校的文凭。那时正值美国经济的巅峰时期,他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一份还算对口的工作。可是好景不长,金融危机爆发没多久,乔的儿子便失去了工作。令乔失望的倒不是儿子丢了工作,而是儿子没有继续努力去寻找与他专业相关的工作,却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组办了一个小型乐队,到处巡回演出。 最近我又遇到乔,提起他的儿子,他显得特别沮丧。和他交谈才使我了解到,在美国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个演奏组合也许并非难事。但是要想演出名气来,甚至靠这个吃饭,那就相当不容易了。乔告诉我,他儿子的演奏组,目前连维持生计都很难,更甭说什么有名没名的了。 说起来,乔的儿子去创办乐队,也并非一时兴起心血来潮。记得他还在上高中时,就是学校乐队的主力,这大概也是受他母亲的影响,他妈妈的钢琴弹得非常好。那时乔常常为儿子骄傲,据说,他儿子被那所藤校录取,高中乐队里的出色表现,也是老师推荐的强项。虽然大学四年没有选音乐作为专业,但是,他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但没有任何减弱,反而更加强烈了。这也才会在失去了第一份工作后,马上就转向搞起了乐队。 乔有些后悔,一是他没有及时阻止儿子办乐队这件事,二是如果早意识到儿子如此热爱音乐,当年莫不如去鼓励他上音乐学院,或者至少选择音乐专业。听着乔诉说他的烦恼,我也不由得动起脑筋想想这件事。 我倒觉得乔不必这样后悔,何况世界上无处买后悔药,这是真理。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天性使然,强逼不成。如果孩子天生没有对音乐的悟性,你非逼他去弹钢琴,拉提琴,吹黑管,最终结果肯定是强扭的瓜不甜,即便他去搞音乐,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人。相反,象乔的儿子,从小就喜欢音乐,但是出于遵从父母的意愿,上藤校去学了经济,可最终还是不喜欢,在职场上稍遇挫折,就自愿选择放弃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反例,人的天性不可违。 在孩子走向职业生涯的道路中,做父母的到底应该扮演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个人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以引导为主,毕竟幼小的他/她还是一张白纸,等待着你去帮助他们涂抹勾画。虽然说兴趣和爱好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天性,但兴趣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建立起来的,尤其是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暗示。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教授的儿子又去当了教授,医生的孩子又去行医,所谓子承父业,无论在中国家庭还是在美国家庭,同样都是屡见不鲜的。试想,如果乔果真希望儿子长大以后去搞经济或步入金融业,那么就该在儿子小的时候,给他耳濡目染式的熏陶,让他渐渐熟悉慢慢喜欢上这个行业。或者是发现儿子的确有音乐天赋,也不反感儿子未来去从事音乐专业,那就该给予他更多的鼓励,使他最终水到渠成地走上音乐之路。 等孩子长大以后,在其择业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相对来说就很有限了。这时也只能是以鼓励为主,毕竟孩子心理上已经成熟了,他们也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要让孩子认识到,无论干什么工作,要作好做到极致,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逐渐懂得这些道理的。这样的话,也许就不会为了孩子毕业后择业有违自己的心愿,而徒然地感叹木已成舟,且追悔莫及了。 想想为人父母真的很难,因为没有一本现成的字典可供参考,而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了。我真的希望乔的儿子能够把自己的乐队办得有声有色,尽管这希望有些渺茫,但是心怀希望总是使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良好开端呵。 2012 年 3 月 2 日 (先在此声明,本人对于从事音乐艺术职业绝无任何偏见,这里只是就父母在子女择业过程中的作用,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就事论事而已。) 近期博文: 醉酒与醉茶 文学改编再现奥斯卡辉煌 “小蜜”终于出走了(下) “小蜜”终于出走了(中) “不尊重中国人”与“尊重中国经济” 妈妈和女儿哪个更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