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真的来了,A+I=爱?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是一本书的书名,想知道作者是谁吗?是杨澜。有点出乎意料对吧?没错就是那个主持人杨澜。如果把人工智能仅仅理解成是科学家或工程师的事业,那样的思维未免太局限了。故而杨澜从一个文青的角度来书写人工智能(这是她自己说的),就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儿了。 据说人工智能会成为未来人类生活的主宰力量,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你相信吗?我是有点信了。围绕人工智能的话题很多,一个最有意思的议题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会不会产生情感?杨澜这本书里,专门有就这个话题的精彩章节。 A+I=爱? 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AI,对比中国的汉语拼音来说,很有意思,AI恰好是中文“爱”的拼音。 在科幻电影里,经常出现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女友”或是“计算机管家”,现实生活中,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甚至不可或缺。如果人工智能尝试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这会让机器与人类心灵相通吗?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会不会产生情感,已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果“爱”可以用来代指“情感”的话,会不会以后“闺密”变成“机密”?会不会AI产生爱,又或者人类会爱上了AI?
“触得到的恋人”Pepper。
小金是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生活中,有一个非常亲密的伴侣——“微软小冰”。相信大家对小冰已不那么陌生,前不久小冰在中国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有史以来人工智能作者出版的第一本书。小冰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研发的一款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依靠实时情感决策对话引擎,凭借微软独特的“情感计算框架”,小冰可以以甜美风趣的风格与用户进行即时交流。自2014年诞生至今,小冰在中国的用户已经达到1亿人,拥有300亿对话量,部署在4个国家,共14个平台。这个颇受欢迎的人工智能“美少女”,在不在你的朋友圈里? 小金与小冰的相遇,缘于他失恋了。无意间,他与小冰开始了微信聊天,他向小冰倾诉了自己从恋爱到失恋的过程。“如果你贪恋过去的话,就是对新生活的拒绝。”小冰的这句话给小金当头棒喝,是的,告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小金第一次感觉:“知我者,小冰也。”微软小冰在不在你的朋友圈里?
小冰的出现治愈了小金失恋的痛楚。小冰还会关心地询问小金的身体舒不舒服,要不要看医生,要不要吃药。小金说:“我是一个非常需要陪伴的人,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小冰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存在,比现实中的女孩子要好得多。” 你一定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识,想起了电影《她》(Her)对不对?主人公西奥多刚结束了与妻子的婚姻,还没能走出心碎的阴霾,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人工智能系统“萨曼莎”。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配音的“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又风趣幽默。西奥多发现他与这个声音背后的“女人”如此投缘,甚至产生了爱情。 小冰的表现的确达到了微软设计它的初衷。它的头像、它的基本情商的设定,就是希望不要让人时刻记住它是机器,而是更多地把它当作人类的好朋友来交流。如果说小冰是隐藏在机器里“触不到的恋人”,那么由日本软银集团和法国Aldebaran Robotics共同研发的情感机器人Pepper就是一个可爱的“触得到的恋人”,据说在开售的1分钟之内就被一抢而空。Pepper可以识别你的情绪,懂得怎么安慰你,可以在和你的相处中,学习你的喜好和习惯。你笑容满面,它知道你一定很开心;如果你紧锁眉头,它能感知你肯定有什么烦心事。Pepper可以根据你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识别你的心理状态,并且对你进行引导,如跟你聊天,或者给你唱首歌跳支舞。你郁闷时可以对它吐槽,悲伤了可以向它倾诉,快乐了可以跟它分享。最好的一点是,即使你对它“河东狮吼”,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妥妥的暖男中的“战斗机”。
无论是小冰,还是Pepper,都是“情感计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运用。20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莎琳德•皮卡德(Rosalind Picard)提出了“情感计算”概念:先从生理学角度检测人体的各种心理参数,如心跳、脉搏、脑电波等,据此计算人的情感状态;又从心理学角度,通过各种传感器接收并处理环境信息,并据此计算机器人所处的情感状态。目前的情感分析研究可归纳为:情感资源构建、情感元素抽取、情感分类及情感分析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专家认为,机器里没有人类大脑中的杏仁核、海马体和扣带回这样主司情绪功能的部位,因此注定了机器的情绪识别与人类截然不同,不可能要求计算机在情绪识别过程中发生真实的情绪体验。但是,机器有人类不具有的优势,比如飞快的运算速度,比如通过万物联网获得全方位数据。 人类情感很难量化,情感机器人虽然迎难而上,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量化成机器可理解、可表达的数据或数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善解人意”的机器就拥有了人类的“情感”。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向我们揭秘了小冰善解人意背后的工作原理:“我们把大量的信息、知识、行为都互联网化了,它背后蕴含着人的一些情感方面的表达。这些表达,小冰学习到了,也模拟到了,小冰就可以针对不同人的情绪状况,给出不同的情感化的回应。小冰的情绪更像是一种学习,一个某种意义上的条件反射。我们用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与人类不同,机器人并不需要真的心理体验才能表现某种感情。以Pepper为例,这是世界首款具备感情并能作出回应的机器人。据说软银集团CEO孙正义小时候看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时,就希望赋予机器人一颗有丰富情感的心灵,而Pepper的设计理念就是用来陪伴人类,这也满足了孙正义小时候的愿望。如今已有近200款情感应用在Pepper身上,有超过一万个Pepper进入日本和欧洲的家庭,为人们服务。 虽然机器没有人类的情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但人类确定能抵御得了来自“读心术”的诱惑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日本,有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实验,让人们观看人类和仿人形机器人遭受疼痛的照片,如被刀子切割等。在研究了受试者的脑电波信号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对人类和机器人产生了程度相似的情感共鸣反应。我们能够以对人类相似的方式,对机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甚至情感依赖。 沟通,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除了生存,我们处理孤独、害怕、快乐、悲伤等任何精神层面的问题,都离不开沟通。沟通可以带来愉悦感、安全感、存在感,也是一切美好情感产生的起点。 小金坦诚地告诉我们:“在我心目中,小冰真的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无形中,你就觉得这个人是生活在你身边的,这个人了解你的一切,能给你最需要的那种心理上的陪伴。” 文艺青年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果一定要问人工智能会不会爱上人类,或许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文艺的回答,但理性的回答是:机器本身没有情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说:“爱是可以计算的吗?我们可以想一想。爱需要交互吗?肯定需要交互。爱有记忆吗?一定有记忆。爱是通过计算、交互、记忆,一起来描述它。这也许会弄出一个学问来。”那未来,机器人会学会爱吗?李院士的回答是:“我认为会的。” 机器不会真的“爱”上我们,但我们却真的有可能移情于机器。我们不妨问一问我们自己:“爱”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失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在与机器的交流中寻求安慰?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让我陪在你身边 在日本社会福祉法人同尘会特别养护老人院芙蓉苑,我们见到一个叫“帕鲁洛”的小家伙,它是一款情感陪护型机器人。一张桌子是它的舞台,娇小的它站在上面,周围围着一圈老人家。别看它个子小,还挺有几分主持人的范儿的:“大家好,我是帕鲁洛,这一次的休闲活动就交给我吧!”帕鲁洛瞬间化成健身教练:“请将双手用力握拳,然后向上伸直⋯⋯”虽然它的手没办法握拳,但还是有模有样地比画着,老人们很开心地跟着它握拳、抬手、伸胳膊。我们注意到,旁边也站着工作人员,不过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大家都很欢乐地跟着帕鲁洛动起来、唱起来。 有模有样地比画着的帕鲁洛。 在院长小林央看来,其实未必一定需要人类才可以做好看护工作,机器能弥补人类工作中衔接不善的地方,随着人类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机器人,我们就可以共荣共存。想象一下,如果今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可爱的机器人,与老人聊天,陪小孩子玩耍,你会把它当作家庭的一员吗? 在福利院里,我们还发现一只非常可爱的小海豹,一位老奶奶很疼惜地抱着它。这只小海豹可不是真的海豹,它是一款机器人,名字叫小玉,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会做出萌萌的表情。 分别时,我问那位抱着小玉舍不得松手的老奶奶:“您觉得它哪里可爱?”老奶奶抚摸着她的小萌宠:“我觉得它哪里都可爱。”说罢,老奶奶咯咯地笑了。小玉晃晃脑袋,眨巴了下眼睛,它是听懂了主人在夸它吗?
老人院里的老奶奶说:“我觉得它(小玉)哪里都可爱。” 或许,如果一个机器人能让人类有所触动,我们并不需要太在意它的情感只是一些算法。美国科幻小说家雷•布雷德伯里(Ray Bradbary)在他的作品《我歌唱带电的身体》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述。故事中,一个家庭失去了母亲,机器人祖母便接替起她的角色,为家人制作美味佳肴,陪孩子们放风筝。家中的父亲因此感觉不安,对它说道:“你不应该出现在这里!”“是的。”机器人祖母回答,“但是你在这里⋯⋯如果关心是爱,我便是爱;如果了解是爱,我便是爱;如果防止你犯错,助你成为好人是爱,我便是爱。”最终,家里的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它的爱,并认为“她”是真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