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儿子采访的趣事
这一年多只顾忙活自己的事,都没怎么用笔墨写写儿子女儿。眼看儿子就要初中毕业了,时间过得真快,快得我还来不及静下心来想一想,儿子就长得比我高出一头了。
这两年初中生活,儿子经历的事情真的太多,一时不知从何写起。一下子想起来,儿子做专题时曾经两度采访过我,就把这接受采访里有趣的事说一说吧。
去年暑假前,儿子的历史课到了专题讨论阶段。老师给了学生将要讨论的题目,每人可以从他给的listing里自选一题。儿子回来跟我说,他都想好了选什么题目,他的专题是“尼克松访华”。但需要我的配合。我问他怎么配合,他说,专题讨论不是只写篇文章就算完了,要进行实地采访,比如采访与事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人。我一听采访,觉得挺新鲜,就逗儿子说,你该不会采访妈妈吧?
儿子却把眉梢一挑,正儿八经地说,“yeah,我就是想那样做呀!”见儿子一副认真的模样,我也不敢再把这事当儿戏。就认真地问他,你准备向妈妈提哪些问题呢?儿子说,你先别急,到时候我会把我们小组的意见集中起来,给你个问题的listing。我们的疑问很多呢。
离我们约好的采访日越来越近,我左等右等,还不见儿子那边有任何动静。心说,这孩子准是粗心大意,搞不好要等采访的当天才把问题给我。那天一放学,儿子便兴奋地递给我一页纸,啊哈,终于有了着落,待我定睛一看,哇,这么多问题呀!是每个都要回答吗?
儿子回我说,“对呀,当然每个都要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我们的专题,没有一个是多余的。”
儿子给我的十五个问题里,有三分之一属于了解事实类型的。比如说,尼克松访华时,你多大了?你是怎么得知尼克松访华的消息的?你看过尼克松访华的电视转播吗?等等。另一类则是关于个人感观的问题,诸如尼克松访华在当时的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事件吗?你所生活的社区对尼克松访华有什么样的反应?你认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你认为毛泽东接受尼克松访华是明智的吗?等等。
看了儿子的这一大堆问题,我还真是有点头大,好多事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啊。 想起来尼克松访华时,我才上小学一年级,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样的遥远而模糊。我琢磨着,实在不灵,就给儿子和他的同学讲故事吧,这个我不怕。
到了采访那天,和儿子做一个project的小伙伴按时来了。俩人一本正经地打开笔记本电脑,说是要把采访全程录下来。哦,我开始有点紧张起来,他们还真摆出记者的阵势啦。
问过了那些罗列的事实问题,儿子好奇心来了,他冷不丁问道,“你知道中国和前苏联为什么会发生争端呢?你亲眼见过苏联和中国打仗吗?”他的同学也忍不住插嘴问,“对了,最后谁打赢了,打仗的场面很可怕吗?”
我一听这连珠炮似的问题,心说,儿子哎,中国和苏联打仗也没那么可怕,我现在最怕的是,你俩这一连串的问题。我就开始给他们讲珍宝岛的故事,那些故事也是我长大以后从别人的书里知道的。虽然未亲历中苏边境之战,但儿时留下的恐惧,却依旧记忆犹新。记得那时警报笛一声长鸣,我们就诚惶诚恐地钻进防空洞。在学校,老师告诉我们,只要一听到警报笛声,就赶紧躲到书桌下面。我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就问老师,“藏在桌子底下,炸弹来了就不会被炸死吗?”老师不满地白我一眼,解释道,躲起来总会减少受害的可能。后来我想老师是对的,很多时候,人们心理的安全感比实际的安全度更为重要。
儿子他们更好奇的问题是,“你能说说尼克松访华的细节故事吗?直接或间接的都可以。”这个可是我事先准备好了的。于是,我就把在尼克松的回忆录里了解到的一些故事,还有网上搜索来的趣事,一股脑地讲了个痛快。儿子和他的同伴听得津津有味,看来我的作业没白做。
眼看采访就要结束了,我感到如释重负,哪想到儿子却节外生枝。他说他俩想问个不在listing上的问题,“你认为中国人对尼克松有怎样的印象,是好还是坏,或者不好不坏?”
我只有实话实说地告诉他们,作为政治人物,尼克松在中国并不是任人皆知的。而且,当时的媒体资讯不象今天这么开放发达,很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尼克松是何许人也,知道他是美国总统就算很有常识的人了。没有多少了解,也就谈不上什么印象的好坏。如果一定要说对他的印象,那一定也是从后人的历史评价中得来的,但那已经不能算作第一印象了。
儿子和他的伙伴,点点头又摇摇头,不知道他们是否理解了我说的。我不禁感叹,有颗单纯的童心,真好!
后来,我读了儿子的这篇文章,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对于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对美国的影响,从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容否认的,走近中国,使美国人从此不再把冷战看得那么可怕。苏联的快速解体,以及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这些都证明了尼克松访华有益于美国,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 (这一段是我翻译的)
读到这里,由不得我再一次感叹,儿子,你真的长大了!
写于2013年6月8日
你喜欢演戏,还是喜欢看戏?
谁能教我们怎样做个好妈妈?
儿子读《三国演义》提的问题难住了我
兄妹看《功夫熊猫2》观后感—内心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