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意感悟人性之美 怡然 我儿时记忆中,曾有这样一位李阿姨,她长得很美。可她的美却是带着几分病态的,比如她的眼睛很大很亮,却常常流露出哀怨的眼神。我不懂那哀怨背后的东西,这怪不得我,一个五岁的孩子如何明白大人的那些事呢?听妈妈说,李姨的确是体弱多病的,她的病连医生也摇头治不了。 李姨少言寡语,是个很少惹是生非的女人。可就是这样一个病美人,却成了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谈资。从大人们那些闪烁其辞欲说还休的闲聊里,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李姨的身世。 李姨原本是茶楼歌姬,她是被人赎出来的。那个让她解脱苦海的人,就是她的丈夫,一位国军军官。为了她,他放弃了随同大军南下,丢了军衔不说,还险些受到处罚。据说李姨的病,是和大烟土有关的。听了李姨的故事,简直是个传奇,她成了我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可童年的我,还是给震住了。想不到我一直喜欢的善良的李姨,居然是个“坏女人”,这是大多数人明里暗里的意思。 然而,大人们的想法于我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就认定李姨是个坏蛋?以她过去的不清白来诋毁她今天的人格,这样的评判公平吗?我一直都被困惑着。 后来我逐渐懂得了一个真谛。童心的纯真,是我们感悟人性美好的钥匙。而世俗的浸渍,给人们心灵蒙上了灰色的屏障。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这个世界上并无坏人,或者并没有那么多坏人。曾经很喜欢一部怀旧片叫《城南旧事》,里面的主角小英子天真纯朴,在她心目中,连小偷都是值得同情的朋友。因为孩子的心里少了那些固有的标准和尺度,只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和一颗未染沙尘的心。 人老了,会觉得自己成熟了睿智了,能看穿世事了。但于不经意之间,你也许已经失去了本真,失去了单纯,失去了那份轻轻松松的心情。真不好说,这是有一得必有一失,还是得不偿失。 现在文学界有一股风潮,叫作重归“悲悯”。好象每个作家必得有一颗菩萨般的慈悲之心,来体验天下人之悲苦,并以文字诉诸于天下。悲悯情怀的确是一种很高的认识境界,不只是对作家,对每个人都一样。悲悯情怀是对人性种种欲望给予深刻的理解与同情,不仅能够理解人性美的一面,更能够体悟人性丑的一面。对于平常人来说,这并非易事。心存大善,才会有大慈大悲的智慧与情怀。只有满怀善意去解读人性,才会发现那些美好闪光的东西。 很多文人讨厌鲁迅,认为他的作品缺乏悲悯的人文主义情怀,只钟情于揭露和批判,却很少播撒阳光与温暖。然而,也有相当多的文学批评家和读者极力赞赏鲁迅,认为其思想价值就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透视,说鲁迅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我无意为鲁迅辩解,去仔细读读他的《彷徨》、《野草》集,尤其是他那篇著名的《故乡》。只要不心存偏见,便会有所领悟了。 很多人反感鲁迅杂文之文风,到处都是刀光剑影,而且常常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说句实话,再让我活一百遍,也学不会这类写作风格。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诟病鲁迅的文人,转过身去,自己却也按耐不住温习一下指桑骂槐的本领。足见说人容易律己难哪! 对于人性之弱点,我常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毕竟人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一天天变老的。没有谁会永远活在童年,童真的情怀也渐行渐远了。唯愿那份尚未泯灭的同情心,会在暗夜里偶尔闪烁出一丝光亮火花…… 写于2016年3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