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儿子开学后的第一个课题(project) 就是制作一条个性化“领带”,老师要求要把你与众不同的个性展示在这条领带上。当然,和以往一样,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你可以画画,作诗,你还可以自己设计剪贴。但无论采用什么形式,你必须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与众不同? 哦,与众不同,我真不知道在汉语里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没准儿是个中性词。记得上小学中学时,最怕老师在个人鉴定一栏写上这么一句话:“希望今后不要个性太强”。这句话在我看来有点不阴不阳的味道,什么是“个性太强”?就是与众不同,就是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这样的人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人缘也一定是不太好的。 当然,我从来没有得到老师这样的评语,主要是因为那时的我太想成为一名大家公认的好学生好孩子了,所以,那些“个性太强”的同学干的“勾当”绝不会与我有缘的。回想起来,“个性太强”的那些同学,究竟干了些什么而成为与众不同了呢?今天,当我人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去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觉得那些实在是不足挂齿的。 比如说,一个女孩儿大着胆子穿件连衣裙到学校去,还把一头长发放下来披在肩上,班主任老师看着就很不顺眼,便说:“你也太有个性了!”是啊,看看别的女孩子,长裤短袖衫,最多穿件三八裙。还有,大家都梳马尾辫,再不就是齐耳短发,你为啥弄个披肩发?明明是个性太强吗?这就是那个年代啊,爱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又比如,一个男生在课堂上,总是不合时宜地给老师提些蹩脚的问题,尤其是政治课和语文课,经常搞得老师下不来台,老师可不认为这位男生思想前卫,思维有创意,他觉得你这是承心显摆,个性太强的典型表现。 所以,在中国,这“个性”强可真不是什么好事,要么是你爱标新立异,要么是你思维超前,总而言之,是你不甘于随大流跟大帮,总企望别出心裁的自我膨胀。所以,由此而来的与众不同绝对是贬大于褒的。 在美国,情况则恰恰相反。我们都有感性认识,美国是一个比较强调个性化的国家,从工作到家庭,从大事到小事,它始终是突出个人个性的作用。从学校教育就可略见一斑。儿子学校里,老师每次布置的课题,都会有多种选择。文笔好的,你可以写小论文;绘画棒的,你可以挥笔作画;口才好的,你可以做段短片,过一把现场记者的瘾;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化“作品”,每个孩子都会从中增强自信心。 美国学校的课堂风格也有利于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发掘其想象力和独创性。老师绝不会因为孩子问了出格的问题,而对孩子另眼相看。更不会因此就下结论,说孩子“个性强”。不过,这句话要是在美国给用上了,那准是在夸奖孩子好的性格特征呢。 由此我想到,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氛围,会培养和熏陶出完全不同的个性化人格。中国式教育希望把人人同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并不鼓励学生彰显个性,甚至试图抹杀那些崭露头角的个性。被这种模式教育出来的人,你想让他有个性都得费点劲儿。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与众不同的,即使是孪生姐妹兄弟,外表十分相像,但他们还是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应该说,世界上就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与众不同是上帝赐给我们作为人的特质,我们本该保持发扬自己的与众不同。只有与众不同,你才是你,我才是我,这个世界才会五彩纷呈。只有与众不同,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才有了今天这个万花筒一样的世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该尽可能地“与众不同”才对。 2010 年 9 月 17 日 美国孩子觉得什么最酷 也来听听“琴爸”的心声 在美国遇到的“南郭先生” 在美国亲历传销的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