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日纪念日,不由得想起了他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的梦想还站着的话,那么没有人能使你倒下。 想起我写的文章“梦想,奇迹,生命的归宿”,应该是对这个日子的纪念。其实所有的文字都是对过去的纪念,远去的时光,渐行渐远的人。挽不住的东西,只能留在文字里。岁月逝去了,可文字却还在那里。 梦想,奇迹,生命的归宿
怡然 我是个爱做梦的人,梦境于我总有几分神秘,几分喜悦,甚至几分莫名的惆怅。回味梦境里那些模糊不清转瞬即逝的画面,有种别一样的感受。人说梦是心灵的写照,是最接近内心真实的袒露。这话一定是深得弗洛伊德梦之解析的精髓,或至少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诠释了梦是一种直觉的体验。这也注定了梦的非理性和无逻辑。 梦是这样一种东西,那么梦想是什么呢?虽然只多了一个“想”字,意义却是迥然不同了。在我看来,梦想并非梦里所想,甚至与做梦没什么瓜葛。 记得一九八五年初春的一个午后,我们二十几个研究生挤在师大一间普通的语音实验室,聆听了马丁路德金博士那段著名的讲演“我有一个梦想”。那是我第一次听一个人在用心呐喊,“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铿锵有力,毫不犹疑。这声音仿佛有种穿透心灵的磁力,令人激情澎湃。就在那一刻,我对梦想有了某种顿悟。一个拥有梦想的人,会如此地执着坚定百折不挠。梦想是人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梦想更象是一颗点燃生命热情的火种。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十年之后,我真的踏上了美利坚这块土地,这块曾经到处回响过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土地。我的学校就在哥伦比亚特区,校园公告板上几乎每天都登出新闻,警示学生哪里又发生了抢劫案或是凶杀案。别人看了似乎见多不怪了,而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生,却整天心惊肉跳,且不免陷入了困惑。美国不再有种族隔离,黑人也的确获得了自由。然而还是有不少黑人贫民区,还是有夜里流落街头无家可归的人,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似乎依然是个梦想。就在刚来不久,我自己真的遭遇了一次街头抢劫犯。那个拿刀逼迫抢走我皮包的黑人,一边逃跑,一边回头向我挥着刀子。那时我心里充满的不只是恐惧,更被一种深深的失望攫住了。这就是我一心向往的美国梦吗? 我发觉,美国人是很喜欢谈论梦想的。波拉是我的第一位房东,浅浅的金黄色披肩发,灰蓝色的眼睛里不时闪烁着天真。认识没多久,她便向我吐露心事。她说自己梦想着能买一辆新车,然后回到英格兰老家,去看一看她祖辈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地方,从儿时起妈妈就在她耳边念叨,以至于她常常梦游故里。波拉的梦想听起来这么实际,一辆新车和一趟故乡之旅,对于有钱人来说,算得了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可对于一个既没钱也没工作的女孩子,这小小的心愿就成了她的梦想。经过一番努力,波拉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薪水不高,可总算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她马上去买了一辆半新不旧的车,并且兴奋了好一阵子。可去欧洲旅行需要很多的花费,她冲我叹了口气,一脸的失落。后来我离开了她家,也不知道她是否实现了去英格兰的圆梦之旅。 对于平常人来说,梦想并非都是宏大的,有些看起来显得那么渺小。可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心愿,象一盏盏心灯,给人以温暖和动力,她们便构成了我们心灵的轨迹和生命的历程。 系里有一位丘教授,是台湾人。他祖籍厦门,早年就读耶鲁大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他是我们系资历最深且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可为人谦和,从不摆架子,为此赢得了所有老师和学生的赞誉。我第一次访问校园,遇见的恰好是他。会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却仿佛是一见如故。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需要帮助吗?跟我讲,别客气!”话语虽短,却句句暖心。 对于初来美国的留学生来说,最难捱的莫过于寂寞和单调,节日便成了大家理所当然的期盼。每年的中秋节,丘教授都邀请中国留学生到他家里一起过节。丘教授回忆自己留学的日子,说最怕的就是过中国节了,想家却又回不去。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层含意吧。 丘教授喜欢红酒,客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葡萄酒,但他却总是执意先打开自己的那一瓶,说那是陈年老酒,喝起来更有味儿。看他如此陶醉,由不得你也会跟着陶醉,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虽说是品酒,他却只闻不喝,问其缘由,他说我可不能醉啊,不然还怎么开车送你们回家?大家感动得无语。有人提议让丘教授来几句祝酒词,一向不善言辞的丘教授,一席话让人终生难忘。他说,“其实我和你们一样,咱们都是追梦人。我老了,追不动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助你们一臂之力,继续追梦。有梦想的人生才有意义啊!” 当学院为丘教授执教三十五周年举办庆典时,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校园。美丽的花篮,硕大的蛋糕,数不清的贺卡,拥抱与祝福,丘教授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猜想,这应该是丘教授人生梦想的峰巅,是他竭尽自己毕生精力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在我即将毕业找工作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印度博士施诺夫。他自己开了一家小事务所,有十几个人为他工作。第一次面谈,他就直率地问我,“为什么不去大的事务所试试,却看中了我们这么不起眼的小公司?”我一下子语塞,不知该如何作答。 施诺夫似乎并不在乎我的回答,只管说自己的故事。他说二十年前来美国时,我和你现在一样,身无分文,就想赶快找份工作立足。后来进了一家规模很大的律师事务所,可只干了两年,我就离开了。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要走呢?施诺夫耸耸肩,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有些人是为梦想活着的。当初我来到这里,就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 施诺夫的梦想听起来是如此简单,“做自己喜欢做的”。世间谁不想做自己喜欢做的,可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始至终呢?我自己不是也在十字路口彷徨吗?最终我没有选择施诺夫的公司,而是鼓起勇气当了自己的老板。“为自己的梦想活着,做自己喜欢做的”,施诺夫的这句话象启示录一般,改变了我的命运。 后来施诺夫的太太不幸得了乳腺癌,为了陪伴太太,他下决心把公司卖了。太太离世后,施诺夫感到很孤独,就又回到了印度。用自己多年来做生意累积的资金,开办了慈善事业。这位印度博士真正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做自己喜欢做的。 每次站在林肯纪念堂前,耳边都不禁回响起马丁路德金博士的呼唤“我有一个梦想!”。当年如果没有金博士对梦想如此地坚持,怎么会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这一里程碑般的奇迹?很多时候,梦想看起来离我们是那么遥远,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然而人毕竟还是要有梦想的。梦想既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信心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在无限的宇宙时空中对未来的期盼与希望。 波拉有梦想,丘教授有梦想,施诺夫有梦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梦想,无论是远大的还是渺小的。有梦想,才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有梦想,才会找到生命的归宿。 作家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三毛用自己一生富于传奇的经历,印证了梦想的意义。
梦想就象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即使漂泊,也会满怀眷恋,满怀信心,满怀期待......
本文荣获第二届“文化中国,四海文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优秀奖。
“梦想,奇迹,生命的归宿”获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