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在和谁比竞争力? 怡然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向父母报告说,他/她这个学期的成绩全部是A,只有一门课程得了个B,父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然后还是忘不了叮嘱孩子这一句,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下学期再接再励吧。孩子听了父母的忠告,心里顿时跟压上个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不再轻松。 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它不一定仅仅发生在中国家庭,美国家庭以及其他族裔的家庭,都有类似的情形发生。作为父母,总是振振有词地教导孩子,要好好读书,以便提高将来步入职场的竞争力,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 临近年底,每个公司都在作年终总结,CEO们忙着给员工发出讯息,喜忧参半实为正常。若是公司盈利了,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公司亏损了,从上到下注定要诚惶诚恐,因为谁也无法预料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命运。这已经成了一条不成文的定律,世界上无论哪个公司,毫无例外地都在拼命追求盈利,好象公司的业绩只能增长,而不能下降,无论年初制定的增长指标是否合乎整体经济走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力,竞争力,这个词汇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每一个角落。提高竞争力,成了支撑我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原动力;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无形之中也成了人们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原动力。 “竞争力”本来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词汇,有其本身明确的界定。但是,不幸的是,它却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所利用,并成为一句似乎代表永恒真理的口号。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有谁还敢对提高竞争力一说提出怀疑或争议。尽管目前世界经济依然是多个经济体共存的形态,离单一经济体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全球化加剧了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进程。 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兴国家的融入,使得追逐便宜又熟练的劳动力成为可能。面对这样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要想保持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地位,人们能够想到并可以付诸实施的似乎只有一条,不断地问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竞争力。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路可走吗?可是,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呢? 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仅仅靠占据高端技术领域或是在技术上领先,并不一定能够确保一个经济实体在全球经济一盘棋中的领先地位。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垄断独占越来越困难。当然,共享科技成果本该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情况是,果真如此,又有谁愿意充当傻瓜去耗巨资搞什么科研投入,任何投入无论是资源资金,还是人的智慧,最终都是期望有所回报的。所以,仅凭提升技术竞争力,未必能够真正提升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其实,人们应该意识到,“竞争力”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也许对个别企业或个人具有绝对的意义。但是,如果把这个相对的概念扩大化,以为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可以毫无限制地扩张和提升,那么势必会在思维上走向另一个极端。 没错,可口可乐不得不与百事可乐竞争,丰田汽车不得不与本田汽车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什么呢?此长彼消,消除垄断;消费者可能从中受益,得到更多的产品选择和竞争带来的优惠价格。毫无疑问,竞争使世界跑得更快了,但是,就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而言,跑得快慢又有什么差别吗?对这个地球而言,跑得快就一定更好更有利吗?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我并不怀疑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着不间断地接受再培训再学习,这种类似于“终身教育”的过程,已经成为人生的常态。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方式真的符合我们的心愿吗? 提高竞争力,的确是一句不错的口号,它意在鼓励一种竞争机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热情。然而,凡事都不可走过,过犹未及。在这句口号的背后,有多少正常的人性特征被扭曲,又有多少生命的历程失去了原本的欢乐? 一个社会怎么样去运行和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理解人生,去解读社会。想起来世界经合组织前任秘书长 Emil van Lennep曾经问过这样一句话“世界应该跟谁比竞争力?跟月球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就好在它跳出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对待任何社会问题,我们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挑战精神,专家之见未必就一锤定音。我们只应把它作为点燃我们思维火焰的种子,而不是作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桎梏。 写于2011 年 12 月 2日 “全球化”是大败笔还是双刃剑? 你有这种“无形瘾”吗? 趣谈美国的“PotLuck”聚餐会 友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