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這種“無形癮”嗎? 怡然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某一段時間內,你忽然對某一件事或某些事物異乎尋常地着迷。比如,抑制不住地泡在網上淘便宜貨,反覆地聽一支老歌或是無數次地觀賞一部電影……,這些看起來無害卻無休無止的行為,以一種不知不覺的方式使你陷入某種境地而不能自拔。人的這種不由自主失去對自我行為控制能力的現象,被自主行為專家茱蒂恩.萊特稱之為“無形癮”。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些個人愛好,但這些愛好是有意識可調控的行為。無形癮與個人興趣愛好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自發地靠自我無法控制的行為。當一個人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對某件事物沉溺到不能自拔的地步,進而給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時,無形癮就已經產生了。在代表精神、心靈、智慧等稱謂的第二生命形態學理論中,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侍物依賴”,也就是指人們只能依賴某些外界事物獲得心靈愉悅。無形癮的形成,自然會迴避自控並刻意忽略與此關聯的負面事實。久而久之,它會對人的情緒、個人生活及家庭生活造成巨大的干擾及破壞作用。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癮才算得上“無形癮”呢?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自控能力很強,絕對沒有什麼無形癮。但是,行為學家的研究表明,即便你屬於自我意識最強的那類人,你依然無法避免地會有不同程度的無形癮。所以,可以不誇張地說,人人都有無形癮。 比如“購物癮”、“麻將癮”、“棋牌癮”、“網癮”、“電話癮”,等等,現代的通訊、娛樂、消費手段,為無形癮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媒介,而且還會使人越陷越深。比如上網聊天,玩微博,還有各類網絡遊戲,它們都成為使網迷們更加迷戀於網絡世界而無法脫癮的介質。 無形癮究竟有沒有害呢?從理論意義上來講,任何成癮的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無形癮自然也不例外 。禪念講究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過度地慫恿自我意識及行為的膨脹,都是百害無疑的。就說“網癮”吧,如果花費過多的時間在玩遊戲、灌水、上網聊天,勢必會減少和家人及朋友交流溝通的時間,長此以往,對個人的性格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第二生命形態學在研究人類精神世界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獲得快樂,一般是通過三種方式:一是語言和肢體,人與人通過交談和互動,得到快樂和情感的釋放;二是侍物,在書籍、網絡、電視、遊戲等等精神產品中得到樂趣;三是虛擬,在自己心靈的海洋中虛構出一個夢幻世界,找尋到一種精神的寄託與安慰。三個途徑在我們生活中所占的合適的比例應該是3:1:1,只有達成這個均衡比例,你內心的快樂才會持久。 從這個角度來看,抑制無形癮的關鍵,就是對時間分配的掌控。可以根據3:1:1法則來對自己的生活進行規劃,保證有足夠的時間與人交流。如果在工作或是個人愛好中花費了過多的時間侍物,那麼就應該有意識地增加和家人及朋友的現實交流時間。 逃出無形癮這隻無形巨手的掌控,最關鍵的是要經常審視我們周邊的世界,拷問一下自己,我們貪戀的那些東西,對於我們的生活和生命到底有多麼重要?這會讓我們從根本上避開那些讓我們依賴的“侍物”,走出無形癮的怪圈。 寫於2011 年11 月22日 趣談美國的“PotLuck”爬梯 友情是一條流動的河 “全球化”是大敗筆還是雙刃劍? 牛書記美國遇上了葛教授 走過秋陽暖暖的季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