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停止纸媒出版启示着什么? 怡然 去年圣诞节前(12月24日),美国三大知名时事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宣布,将于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实现全部数字化出版,刊名也更改为“全球新闻周刊”。 这份创办于1933年的杂志,素以对新闻的深度报道及精辟分析见长,它在新闻界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1961年由华盛顿邮报公司将其买入,在其辉煌鼎盛时期,曾创下全球高达400万份的发行量。 然而,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新闻周刊》也同样未能幸免。发行量和广告收益的迅速下滑,使得公司连年亏损,到了2010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感到回天无力,于是开始为《新闻周刊》寻找买主。据说,也有中国买主投标,而且出资不菲,但并没有中标。2010年8月,《新闻周刊》被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加州的音响大亨悉尼.哈曼(Sidney Harman)。 哈曼接手周刊后,启用了来自英国的女强人蒂娜.布朗(Tina Brown)来管理,蒂娜并没有让负债累累的杂志起死回生,每年仍旧保持高达4000万美元的负债。2011年哈曼去世后,其家人决定不再为《新闻周刊》买单。如今,周刊归野兽日报所属的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 其实,在这股大浪淘沙式的数字化浪潮中,《新闻周刊》并非是第一家被迫转型的媒体。早在2008年,拥有《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的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业集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百年老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纸媒发行而改成网络版。 《新闻周刊》在走过了八十年风雨历程之后,最终不得不选择“弃纸从网”之路,这无疑让许多热爱留恋纸媒的读者深感失落,也让从事印刷媒体的业内人士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连《新闻周刊》这样的台柱子都抗不住,那下一个倒下的会是哪一家呢? 一朝告别油墨,《新闻周刊》在时代浪潮中的这一转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无论从制作成本、信息容量、搜索功能、便于携带、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纸质版刊物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其时效性、信息量、与读者的互动性、表现形式的灵活性等等,都远不及电子报刊杂志。与此相反,随着互联网及数字媒体的发展而异军突起的电子刊物,却以其存储信息量大、创新性的独特表现、还有携带方便等特点,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 不只是新闻期刊杂志,现在几乎没有哪个文学刊物不办相应的电子杂志。那这是否说明纸质版刊物的衰亡只是迟早的事,需要的仅仅是时间而已呢?你去随便问问一个八零后或九零后,有几个还会去读纸件报纸或杂志呢? 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们,逐渐地习惯了数字化阅读,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去纸化是时代的趋势。当然,这也不排除将会有纸媒与电子媒体并存的时空。 想象将来有一天,拥有一本纸制杂志,就象拥有一件古董一般珍贵。就如同汽车的问世,把黄包车(人力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我们赶上了一个纸媒的黄昏时代,这是无法选择的。 写于2013年1月21日 知识分子只应服膺于真理 “丽江不哭”,为纯美的真性情挥泪 解读李安的“跟世界若即若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