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怡然博客  
观潮起潮落洒脱,看云卷云舒怡然  
网络日志正文
孩子的命运究竟该由谁来掌控? 2011-01-15 19:20:48

孩子的命运究竟该由谁来掌控?

 

 【题外话】之所以写下此文,意在与华人父母们达成共识,不能因为一片喧嚣的对“中国妈妈”的热炒,就怀疑甚至放弃了教育子女的基本职责。放任自流并非西方教育的本质,正如“虎妈”式教育也并不是中国教育的精华一样。

 

尤金今年应该有四十岁了吧,他是个苏联小伙子,称他是小伙子,因为他一直都没结婚。说他是苏联人,现在哪还有什么苏联啊,只是因为他父亲来美国那会儿,前苏联正如日中天,所以他们一家人心底里一直都认为自己是苏联人。

其实我从来没有见过尤金,只在这个世纪初他演的一部好莱坞影片中目睹了他的形象,很英俊的俄罗斯小伙子。在那部片子中,他饰演的不过是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好在名字还被打在了片尾的屏幕上,没闹成个群众演员。如果不是尤金的父亲一再在我面前给他儿子做广告,我还真不会去看那部好莱坞影片。

回想起尤金是如何步入演艺界的,已经是快二十年前的事儿了。那时他刚上大学,面临着人生的抉择,他父亲力主儿子去学电脑或其他工程类学科,可尤金一门心思就想去学表演,去好莱坞闯荡。父子俩僵持不下,但最终老子还是让步了。尤金大学毕业就去专攻表演,还拿了个硕士学位。不过,学费都是他自己贷款,老子动气了,不给他掏钱,是不是也想以此胁迫儿子,就不得而知了。

尤金在好莱坞混得并不理想,只演过几个小角色。他父亲经常抱怨,买了间房子,还得老爸来帮助付房贷,到现在仍然单身一人。经济上没有稳定的收入,精神生活又好得到哪去。做父亲的时常后悔,当初没有坚持让儿子去学工程。看看他的几个中学大学同学,如今个个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优秀的还有跻身于华尔街的。我十分理解尤金父亲的那种心情,尤其是当他一天天变老,看着事业无起色生活无着落的儿子,那份沉重,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深有体会。

由此我想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当初尤金听从了父亲的忠告,放弃他一时热衷的爱好,去从事某一类工程研究,他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呢?如果尤金的父亲确实了解儿子的天赋特长所在,给儿子一个有效的引领,尤金的今天又会如何?可惜,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也不会给人那么多机会去尝试每一种“如果”带来的结果。我这里不是想说尤金不该去搞电影,或者说他选择错了什么,而只是想说,在他人生的这个选择过程中,甚至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没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两天被热炒的蔡美儿的“中国妈妈”之说。虽说蔡女士言语行动有过头之嫌,所采取的育儿方式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也不能真正代表咱们这些“正宗”的中国妈妈,每位中国妈妈都不情愿就这样被她Amy Chua轻而易举地给“代表”了。但是,我们在激动之余,是否可以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蔡女士的许多基本教育理念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我们在指责批评蔡女士的具体做法的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对孩子的严格教育无疑会促使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 或至少是少走弯路。

如今人们只要一谈到东西方教育,似乎就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与中国的严教相比,欧美国家的教育的确要宽松许多。然而宽松不等于放任自流。正如我在前一篇“由中国式‘虎妈’所想到的”所举的例子,很多重视教育修养较高的美国父母,他们对于孩子的管束和教育,其严格严厉的程度,一点不比中国人逊色。其实说白了,大家的理念虽然大同小异,目标却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更通俗一点,就是期望他们将来生活得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多人认为蔡女士太功利俗气,把人生的成功局限于得大奖,上名校,挣大钱。但是,如果我们扪心自问,每个父母包括美国父母,对孩子难道不都是怀着同样或类似的希冀吗?至于孩子能否实现他们的愿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除了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取决于孩子自己的天赋资质,以及后天的理想与奋斗精神。

现在似乎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社会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有文化的合格公民,培养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的各类人才。所以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意义,已经不是说能否把他/她推向成名成家的所谓成功之路,而是让他/她能够在这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上站稳脚跟。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的第一代移民来说,如果不脚踏实地地培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争得一个立足之地,我们又能给予孩子什么呢?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孩子自然也有他们的梦想。怎么样引导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更靠近现实;怎么样帮助孩子搭起一座通向理想与梦想的桥梁,这就是我们做父母责无旁贷的职责。孩子人生的航船要他们自己去掌舵,我们做父母的不能试图去掌控。但是在必要的时候,父母必须给予导航。记得鲁迅的一句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把它稍加改动,“人必生存着,梦才有所附丽”。生活就是这样严峻,难道不是吗?

但愿蔡美儿的一部关于“中国式虎妈”的书不仅能够引起我们批判的思考,更能够唤起我们审视的警觉。矫枉过正不好,因噎废食就更可怕,扬长避短才是我们的目的。

想想“中国妈妈”这一称号,她也没什么不好。只要有我们的儿女们,在他们未来无怨无悔的人生路上的优秀表现,我们就一定会为“中国妈妈”这一称号而骄傲和自豪的。

2010115

 

其他相关博文:

由中国式“虎妈”所想到的 

 

从“父母皆祸害”看中国父母教育理念的误区

 

 

 

 

 

 

 

浏览(8455) (0) 评论(21)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小娇 留言时间:2011-01-16 16:35:11
谢谢华山和雁羚!

用上了德育这个词,好像就有点点成社会主义的信念了,呵呵。但我想说的更多的是做人的信念和理想,社会的公平公正 - 用我们所熟悉的例子了,就像陈寅恪先生所信奉的“独立,真实,自由”。是很难,但正是难,才是更需要的。
回复 | 0
作者:雁翎 留言时间:2011-01-16 14:51:20
小娇:
成功的定义如果是像你所说的,我也没有什么意见。
但是许多父母要孩子“上名校,挣大钱“才会觉得成功也多的是。不能说上普通校,挣小钱更成功,但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成功。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力所能及,能力大做大事,能力小做小事,有领导才能当领导,有艺术才能当艺术家。
那什么样的人是不成功的呢?我觉得不管一个人做什么,挣多少钱,如果怨天艾地,非常的不快乐,那这样的人生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回复 | 0
作者:华山 留言时间:2011-01-16 14:46:43
小娇,欢迎上网讨论。网络就是个让大家敞开心扉交流,百无禁忌的地方,无所谓对错。

我和博主意见相像,在这物质生活还没有极大丰富,社会竞争还十分激烈的时代。教育的功利性质就难以忽略。社会上大多数人是通过教育获得谋生手段。当然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会给予德育更多的注重。

另外,何谓“德”,当下也难以界定。有宁要社会主义草的,也有宁要资本主义草的。更何况“德”育是如此艰难,唐骏经过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没教育好,何况普通人?
回复 | 0
作者:seewhy9 留言时间:2011-01-16 14:13:01
请允许我同诸位share下面这篇出自一个ABC的读后感: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part II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part II

(note: yes, this is part II, because part I was written almost as a gut reaction to the piece… which was mostly just confusion and turmoil and not worth reading anyway. after stewing on it for twenty-four hours and reading the follow-up, I think I am now in a much better position to reply coherently. so here it is.)

First of all, thank you Wall Street Journal for deliberately choosing a controversial title for the article to intentionally rile up readers. This is, obviously, what “good journalism” is all about after all… to color the upcoming excerpt in a negative light and get thousands of readers upset and inviting angry comments and even more worthless trolls that would have been less likely to happen if you had not LIED about the author’s original intention. Bastards.

For those of you who are uninformed of this “foofaraw” (Lloyd’s word), here’re the relevant links. (I didn’t post this as a link post because I wanted to make sure people read the follow-up and not just the original article.)

* The original article: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This essay is an EXCERPT from the author’s upcoming book,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something that is only printed in easy-to-ignore italicized text at the end of the piece. (more “good journalism” there.)
* The follow-up: The Tiger Mother Responds to Readers. Where the author clarifies that her book is more of a memoir of her experiences with strict parenting and how her position has changed.
* CNN weighs in: Chinese moms vs. Western moms: Is there a mother superior?. Has a decent video interview, too.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I honestly believe that Amy Chua is completely well-intentioned and just trying to understand why the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certain child-rearing strategies exist. She acknowledges that there is no single formula for all children, bu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definitely “quantifiabl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two cultures approach it. (She has statistics, even.) Again, I deeply resent WSJ’s interference with what should have been an open-minded and self-reflective piece, not a shitstorm.

That said, I’ve attempted to catalog my thoughts into several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will go through them as systematically as possible. Sometimes I agreed with Amy, and sometimes I didn’t. Sometimes I agreed with comments, and sometimes I didn’t. As a result, the following is going to be a mishmash of opinion and reflection and introspection. Since this is a topic I am very close to and feel very strongly about, it’s going to be a long read, so I hope you’re comfortable!
“Fun” Work

What Chinese parents understand is that nothing is fun until you’re good at it. To get good at anything you have to work, and children on their own never want to work, which is why it is crucial to override their preferences. This often requires fortitude on the part of the parents because the child will resist; things are always hardest at the beginning, which is where Western parents tend to give up.

This is, I think, for the most part, true. There is no better explanation for why I hate math; it’s because I suck at it. And if I had listened to my dad and practiced the basics until they were solid, then practiced more advanced stuff until it was solid, then… etc. I genuinely believe that I wouldn’t suck (and therefore, hate) math so much. Alas.

However, I don’t think it’s always true. I think there are certainly times, especially later in life, when a person can develop an interest in some skill and pursue it and suck at it and still find it fun enough to continue trying. I also think it’s a little unfair to say Western parents “give up” here. Western parents try to find what their children are already naturally inclined to, so that this desire to pursue it regardless of early mistakes is what pushes the child forward, rather than the parents themselves.

The problem is when you’re trying to teach critical skills (i.e. math) that all children need to know and hate for whatever reason. It may be that a more disciplinarian approach is necessary. I could criticize the Western education system here, actually… the way math is taught is extremely dependent on the previous level and it proceeded too fast for me (or I just didn’t get enough homework in early stages). I probably should not have been in the advanced classes with my less-than-stellar understanding, but by then it’s too late.

But let’s try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a little less critical… like, say, music. Why IS it that Chinese parents find it so fashionable to foist some sort of musical training on their children? (And why is it always piano or violin?) It’s not even parents who got the same treatment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my parents didn’t have any formal musical training, yet they started me on piano when I was four. Wat? This must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growing up and appreciating music in ways that you can’t when you’re a child. Both parents who have had forced musical educations end up being grateful for the skill “later”… and parents who went without end up wishing they had someone to force them to learn it when it was easy.

I got lucky. Or… maybe it was my PARENTS got lucky. I hated learning piano and after x years of learning docilely, I started to fight back. No amount of shame at my piano lessons (and trust me, I did feel a lot of it) would make me want to practice when I got home. But then they found an article for the San Francisco Girls Chorus in the paper. And maybe they thought something like, hey, it’s like Girl Scouts, only for music! I must have already shown some inclination towards singing for them to bring me in for an audition, and the rest is history.

You see? They found me an expression of music that I enjoyed and I did the rest. They never had to ask me to practice my music, because I took care of it on my own. The threat of doing poorly in rep(ertoire) checks meant enough to me, ME personally, that I took my own rehearsal in hand. (They were less pleased later on when Girls Chorus started to interfere with school attendance, but oh well. >_> )

At the same time, now (at the tender age of 26, lol) I can also admit that I was grateful for the piano lessons, even though I’ve let my skills atrophy so much that it’s probably like I had six years instead of twelve. Just yesterday I was playing scales for the hell of it and promising myself that when I’m more settled, I can commit to something like learning a new song every month. Another resolution to add to the pile.

Conclusion? Hell if I know. Sometimes critical skills are not fun and require more rigid discipline. Sometimes, to get children the skills that you wish they would develop, you can find 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paths.

There are, of course, the times when even things you are very good at stop being fun, something that Chua kind of ignored. Because just garnering compliments is not enough for true enjoyment. Or maybe when you have fun things to do AS your work… and then they become these weird hybrid activities that are fun when someone’s not paying you. But I guess that’s another topic altogether.

(Or maybe it’s just later in her book. Surely at 13, her daughter was probably pretty good at violin, but still wanted to quit?)
Building Self-Esteem

Confidence in myself and my abilities is definitely something I grapple with regularly, but I don’t think it’s to any extent that is particularly unnatural.

First, I’ve noticed that Western parents are extremely anxious about their children’s self-esteem. They worry about how their children will feel if they fail at something, and they constantly try to reassure their children about how good they are notwithstanding a mediocre performance on a test or at a recital. In other words, Western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s psyches. Chinese parents aren’t. They assume strength, not fragility, and as a result they behave very differently … Chinese parents demand perfect grades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child can get them. If their child doesn’t get them, the Chinese parent assumes it’s because the child didn’t work hard enough.

This is, I think, a rather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 viewpoint, that Chinese parents view their children as strong, thus it’s “okay” to be somewhat verbally abusive, whereas Western parents view their children as “fragile” and are therefore more careful with their words. It’s even more interesting when I consider how strong friendships are sometimes heaped with verbal barbs between one another, whereas fragile (or new) friendships are rarely threatened thus.

But Chinese children are rarely “friends” with their parents, even as adults, while I think Western parents often show a higher success rate of being on more friendly terms with their children after they’re grown. Does this mean a Western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is viewed as a tentative friendship that must be grown into something stronger? Does it mean a Chinese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 is viewed as inviolable?

Hmm.

In the end, I think that building up a child’s self-esteem can only be assured with more parental involvement. A Chinese parent who scolds and then doesn’t invest themselves personally is not really any better than a Western parent who says “it’s cool” and lets it slide. If the parents don’t invest themselves in their children, then I think it’s more likely that the child will grow up feeling like they are not worth anyone’s time.

I also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failure” be handled cautiously, while being mindful of possible repercussions. Everyone has off days, but it’s no excuse for being laz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bsolutely not healthy to cement the idea that failure is equated with great shame. Mistakes are a fact of life and they can be OVERCOME. Perfection is one enormous fabrication; just look at evolution if you want the ultimate model of trial and error. Yes, some mistakes are worse than others, but in academics? Bite me.

Also…

The fact is that Chinese parents can do things that would seem unimaginable—even legally actionable—to Westerners. Chinese mothers can say to their daughters, “Hey fatty—lose some weight.”

Um, yeah, no it’s not. I am exceptionally sensitive about my weight and body appearance and I know exactly who to “thank” for that.
Obligation to Parents

Second, Chinese parents believe that their kids owe them everything. The reason for this is a little unclear, but it’s probably a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nd the fact that the parents have sacrificed and done so much for their children … Anyway, the understanding is that Chinese children must spend their lives repaying their parents by obeying them and making them proud.

This is definitely true. :P Personally, though, I hold the opinion that Chua’s husband did/does.

“Children don’t choose their parents,” he once said to me. “They don’t even choose to be born. It’s parents who foist life on their kids, so it’s the parents’ responsibility to provide for them. Kids don’t owe their parents anything. Their duty will be to their own kids.”

Having said that, I do feel an everlasting debt to my parents and intend to see it through. I often joke that their money is my money. But when I’m finally independent (not TOO long from now, hopefully), the reverse will be true. I don’t exactly resent this obligation… I merely accept that it is there, that I feel it, and that I would be deeply ashamed of myself if I am unable to care for them in return. How can you really hate something that has developed because of the things two people have done for you because they love you?

But I wouldn’t have my own kids and expect this to be true.
Social Interaction

Chua never specifically talks about a “lack” of social interaction, but it was a big talking point for the commenters who were against her particular mode of parenting. Here’s one.

I have had the pleasure of managing and working with many asian american friends who have come from a similarly high pressure/high achievement oriented childhood. While most of them were wonderful, smart and ambitious they all — all of them — lacked a broader sense of perspective, empathetic humility and true leadership qualities. In other words, they were socially incomplete and, somehow, not fully developed as people.

I wasn’t allowed to go to sleepovers until I was in middle school (hi, Kim!). Even Chorus summer camp was off-limits or shortened. In elementary school, I very occasionally went to friends’ houses for birthday parties. I had all the early trappings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Except, well, they let me go onto the computer. Where I had AOL and role-play. And boy did my dad regret that sometimes. (hi, charge-per-hour internet!) Who knows how that early exposure to a creative writing chatroom, changed my eventual social trajectory? It certainly gave me the perspective that online interaction could be as worthwhile as 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which is a value I hold near and dear to my heart.

Maybe this was a saving grace that allowed me to connect with people, albeit in a limited fashion. My parents always warned me, of course, not to share real information… cause of all the stalkers, you know. I uh… generally obeyed this. :x

Things changed a little when I hit middle school and met The Girls. Suddenly I was going to sleepovers and holding my own! But I definitely remember some tension when I took AIC at ATDP and started developing new connections there that my parents were less than pleased to have me pursue, at the expense of studying for SATs. By then it was too late, really… I was addicted to the gratification that you can only get from having fun with friends and wouldn’t hear a word in edgewise.

Would I be socially stunted if I didn’t originally have the internet and if I hadn’t found friends to hang out with at lunch? It’s hard to say. Part of me thinks no, but another part thinks about my friend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at alien feeling I got whenever I attended those birthday parties. I don’t regret not being allowed to stay the night at said parties, but maybe this was because I just wasn’t socially adjusted that young… at least, not in person. I had only two friends from school, neither of whom I had very much in common with, and only interacted with other children on a regular basis when my mother was friends’ with their mother.

At any rate, I recognize that my particular growing circumstances were relatively unique. And though I wouldn’t trade it for anything, I won’t deny that maybe it could have gone very wrong if some things hadn’t gone very right.

Wow, okay, I am finally done. I think I’ve come a long way from our original “Asian Parents foofaraw” about eight years ago, don’t you think?
回复 | 0
作者:小娇 留言时间:2011-01-16 12:54:33
雁羚,其实很多人对成功的理解关不只是成为“师”们 - 医师律师工程师经济师。我们曾对first、1.5 和second generation移民的职业选择和倾向进行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三代移民的职业选择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代移民是最艰苦的一代,特别是对于那些如我自己一般的人到中年才移民的人,很多成了戴着博士帽的的士司机。1.5 generation 选择多了很多,大多数优先选择“师”型职业。而second、third generation的选择是丰富多采,时装设计、漫画出品、园艺设计等,这些孩子们觉得能出版一本自己的漫画书就是最大的成功。
回复 | 0
作者:小娇 留言时间:2011-01-16 12:40:56
华山,对于您的观点 - “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社会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的各类人才。。。让他/她能够在这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上站稳脚跟“,这正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小娇有些不同的看法,说得不对的话,别见怪。 :-)

我觉得“培养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的各类人才。。。让他/她能够在这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上站稳脚跟”,这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因为如果这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受教育者就会失去理想和信念、失却对社会公平公正和对个人尊严的追求,也很容易培养出一大批唐骏式“能够自食其力”“站稳脚根”的人。然而,一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公平公正是多么的重要!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2:24:03
秋的思念:
感谢你的欣赏和评论,祝周末愉快!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2:17:31
昭君:

谢谢你提供的美国朋友对Amy Chua 的评论,的确更客观中肯一些。虽然没有读过她的原著,只是在网上看了书的目录,但人们仅仅依据一篇文章,就对其人品横加指责,显然是有点过头了。即便是她的育儿经,也不是百分之百地一文不值。人,总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他人,这大概也是人性的弱点吧。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sharing.
回复 | 0
作者:km 留言时间:2011-01-16 12:13:49
钟楼散人:蔡女士。。。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快乐强加于孩子身上。。。

美国人在孩子16岁时,一脚踢出去,双方自由自在,自然什么都不会强加于孩子身上了。

士别三日,怡然有了一篇精彩之作。。。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1:59:34
雁翎:
从你的评论看出,你基本上是误解了我的本意。也许我把尤金的例子用在这里,并不是很恰当。正因为尤金并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而他的父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既没有充分意识到儿子的资质特长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注意去培养发挥这些天赋的东西。却只在最后一刻想压制阻拦,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

我并没有说,世界上都得是医生工程师,那也未免太可笑幼稚了吧。你讲了很多,有些能够认同。你的结论是我喜欢的,世界是多样性的,那么人也是多样性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容忍接纳象蔡美儿这样的母亲,尽管我们自己并不想成为这样的母亲。我在前一篇博文里已经说过了。

谢谢你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1:59:32
雁翎:
从你的评论看出,你基本上是误解了我的本意。也许我把尤金的例子用在这里,并不是很恰当。正因为尤金并没有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而他的父亲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既没有充分意识到儿子的资质特长到底是什么,更没有注意去培养发挥这些天赋的东西。却只在最后一刻想压制阻拦,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

我并没有说,世界上都得是医生工程师,那也未免太可笑幼稚了吧。你讲了很多,有些能够认同。你的结论是我喜欢的,世界是多样性的,那么人也是多样性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容忍接纳象蔡美儿这样的母亲,尽管我们自己并不想成为这样的母亲。我在前一篇博文里已经说过了。

谢谢你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1-01-16 11:59:05
非常赞同 twalker 的观点。这篇文章不过是一本自传中的一个章节,如果把它抽离这个context 进行“声讨”, 那就真的是 miss the point 。好像美国人对Amy 的“批判”比我们自己的要温和得多呢! 刚看到一位美国人的评论到位, share it with you and your readers:

“How do you define success for your kids? This is what the Tiger Mom debate boils down to. What do we want for our children, and what does their success (or lack thereof) mean for our own identities? No matter how you feel about Amy Chua, author of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and ground zero for the current battle over the best way to parent, you have to give her credit for being willing to ask these hard questions, and you have to really examine her answers.

”Chua readily acknowledges how she defines success in her children: accomplishment. She says that Chinese mothers assume that their children are strong rather than fragile, as Western moms assume, and that they know that there's ‘nothing better for building confidence than learning you can do something you thought you couldn't.’ This mantra inspires a cycle by which the mother pushes the child by any means necessary to succeed (these means are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oints of Chua's book), and then that success makes the child work harder and become even more accomplished“.

每个人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不同。Amy 不过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她的孩子进行她认为是正确的教育。我们可以不认同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也可以不认同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但如果仅仅从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得出结论说,Amy 是一个没有爱心的母亲; 甚至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提到她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价值教育(比如帮助他人,比如关心弱者),就得出结论说 Amy 关心的仅仅是狭义的, 功利的成功,我觉得是很偏颇的-- 如果我们看看她的一些著作,比如 “World On Fire: 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 ,就会发现,她不仅是一个在自己的领域学有所成的学者,还是一个对世界,尤其是对在全球化过程中成为“牺牲品”的欠发达国家和他们的公民有深刻的关怀和责任感,并极力从学术的角度出谋划策的学者。相信她在“逼迫”自己的孩子走上她心目中的成功道路的同时,也会给予她们这样的价值观的:).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1:38:00
twalker:
你的评论中有两点让我学习了,第一,“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的确如此。即便是父母,以为自己是过来人了,有人生的阅历,但也会受到已有人生经验的束缚。所以,父母与孩子在讨论他们人生未来时,应该是互动式的,而不应该是说教命令式的。

第二,“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都会受到自身的背景、经验的影响。”,非常认同。

谢谢你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1:26:56
钟楼散人:

关于尤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快乐,我并不是推测的,这一点我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从他父亲那里我了解他很多,也理解他的心态。因为这里不是写纪实文学,我没有必要去深入剖析他的内心感受。

我引用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选择上的指导很重要。比如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艺术天赋,就要努力培养发挥他/她这方面的特长,而不是压制,到了最后抉择关头,反而束手无策。请别误解了我的意思。

至于蔡女士教育孩子方面过于功利的一面,早就有人写了大量篇幅加以指责,我也并不欣赏她的好多想法和做法。

美国人对于教育的危机感,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的危机感。如果十几年前,有人拿“中国妈妈”来炒作,我想无论如何也是炒不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蔡美儿也是应运而生的。

谢谢你的来访评论。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1:07:53
华山:
有感于你对于教育目的的更进一步的阐述,在“没有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教育也就是谋生的手段”,非常认同这一点。
你说得对,对于蔡女士的书及文章,我们也该从正面的意义去理解和讨论,而不是仅仅看她的负面影响。我也是这样想的。
谢谢你的评论。
回复 | 0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1-16 10:58:05
谢谢各位写下如此精彩的评论,我可能只能写写读你们评论的简短心得,以期互相交流。

小娇:
很高兴你来坐沙发,一看你就是个快乐随意讨人喜欢的妈妈,是不是这样,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的推测应该是有道理的,蔡教授的幸福感源自她对于自己事业的充分满足感,所以也想把这种成功的模式移植到女儿身上。至于别人能否仿效得了,就很难讲了。
谢谢你!
回复 | 0
作者:雁翎 留言时间:2011-01-16 09:57:10
对文章中有一点非常有看法,就是对苏联小伙犹金的评论。怡然用了个“如果”,如果他学更实用的东西那么他的将来会怎么样。
其实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先不说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很简单的道理,世界上不可能都是医生工程师,如果都是,也挣不到大钱。其次小孩子长到了大学生(如果你有过这样大的孩子你就知道),可能家长自己也能看得出来,他的能力潜力基本定型了。小时候会以家长的理想为理想,比如把挣很多钱为目标,但是近二十年的人生经历会告诉孩子们自己他们是不是真的在乎钱。有的孩子比较物质,有的孩子则比较sprital,不在乎自己将来是不是富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是饿不死的(他们的父母很富有),他们就会追求不同的东西。
总的来说,小时候很受穷的成年后追求财富的多一些。艺术家都是一些流浪的灵魂。富有国家的艺术家多一些也更艺术一点是因为更纯。他们追求的东西,从中得到的快乐是凡夫俗子们不能想象也不能体会的。
许多了有钱了以后才开始追求艺术也是因为他们的灵魂需要安慰,而物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至于蔡美儿的文章和教育方式,我觉得这个方式在她自己身上得到了成功,如果她也很满足,她是一定会在下一代身上重复的。因为她不知道除了这条路人生还有别的路。她其实忽略了许多的事实就是她的孩子成长环境已经和她自己那时候很不一样,小孩子的个体也是很不一样,蔡美儿如果再次成功(制造出一个快乐满足富有有地位有好丈夫好孩子的另一个哈佛教授)是偶然的。而不成功是必然的,比如有地位有钱但不快乐,有好丈夫不一定有好孩子,快乐而幸福不一定富有又有社会地位。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她的正式生活,如果她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多的愤怒和压力在孩子们身上,孩子的成功对她的影响如此巨大,很难说她的生活多么完美。
还是那句话,好事不可能都让一个人占全了,还是看各人的取舍。但是不管什么样的人生,其实人都在追求一样东西,就是心灵的满足。这个追求不管人意识得到与否,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冒出来的。
我觉得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多样性,什么样的能力做什么样的事,人比较会快乐。
回复 | 0
作者:twalker 留言时间:2011-01-16 07:13:36
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人生的道路有着许许多多主观与客观、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作为父母,当然是希望能够为儿女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他们走上为社会作贡献,为自己谋幸福的道路。

我们所选择的教育方式都会受到自身的背景、经验的影响。Amy的方式也不例外,与她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有关。Amy从菲律宾华人移民家庭出身,以她的聪明才智,努力奋斗,成为耶鲁的教授,著名作家。不但如此,他的夫婿是犹太人,她自然也会领悟到犹太人育儿经。对她的选择,我们不一定同意,但应该有一份尊重。

网上对Amy的教育方式的评论,许多是在没有读Amy的原文,没有了解Amy的个人背景下的写的。不少评论众口一词,口诛笔伐。个人以为实不可取。
回复 | 0
作者:钟楼散人 留言时间:2011-01-16 06:22:25
因为尤金单身、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而推测他的精神生活有问题,只是一种推测。在美国,穷并快乐着的人,不在少数。只要尤金快乐,其他都可以不计。而且,如果当初他没有走上演员这条路,会是他终生的遗憾,可能会让他终其一生感到痛苦,这将是人生最大的失败,远超过单身和没有稳定收入。

蔡女士教育孩子方式的功利主义之所以不可取,也正是因为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快乐强加于孩子身上。其实,人生的幸福快乐远非“功利”二字可以涵盖,中国、乃至亚洲父母们的认识误区,恰恰就在这里。

“人必生存着,梦才有所附丽。”这话不错。在美国,生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问题,因此不必为了一个本不存在的问题牺牲自己的快乐和梦想。

在中国,在亚洲,人们多年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穷怕了,因此才有了虎妈、虎爸,这可以理解。在美国社会,孩子们有了享受快乐童年的条件,何必一定要去剥夺。蔡女士不许女儿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可见她心目中的幸福,是多么单薄和苍白。但愿中国的虎妈们比蔡女士多些智慧。
回复 | 0
作者:华山 留言时间:2011-01-16 05:22:01
“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社会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的各类人才。。。让他/她能够在这个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上站稳脚跟“,这正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记得当年背”共产主义“定义时有这么一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劳动已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后面跟着的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际意思是”自由发挥,各取所需“。

共产主义是后资本主义阶段,可望而不可及。而教育大概也算劳动的一种形式吧?没有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教育也就是谋生的手段。当年中国学生刻苦学习,为的是上大学,跳”农“门;然后,还是刻苦学习,出国留学;然后,还是刻苦学习,研究生时期成绩没有B以上,拿不到资助。我们这一代留给后代的,除了靠历经艰辛,打下一点物质生活基础,其他言传身教的,也就是这点刻苦学习的传家宝吧。而且,将来的社会如何?社会竞争是否会加剧?美国是否还能长期保持一家独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得让孩子们懂得这一点。

蔡女士的文章确实有些故作惊人之态。但别忘了,蔡女士不是纯正的大陆妈妈,她家从菲律宾来,与大陆近年的教育没有特别的关联。她是耶鲁教授,有个犹太裔夫君,代表了上流社会。她从忧虑美国的衰败而现身说法,用心十分良苦。这对无论是想恪守东方传统,亦或是想尽快融入西方主流的家长们,她的文章都有正面的参考价值。
回复 | 0
作者:小娇 留言时间:2011-01-15 22:01:02
难得处于summer school期间,没那么忙,能赶上发第一条评论(这好像叫占沙发?),好开心。哈哈.

很赞同怡然的观点,妈妈无所谓好不好,人与人相处,包括父母与子女相处方式、教育方法,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有时更是一物降一物。如果如蔡教授所言,虽然她生活于非常严厉的家庭,失去了一般孩子的童趣,但她觉得自己非常开心,开心父母对她管教如此严厉,于她而言,这不就是幸福吗?当然,小娇相信她的幸福感是来自于她成年后事业的成功,而过于严厉的家教本身。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怡然
注册日期: 2009-02-07
访问总量: 8,169,31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欢迎光临,怡然博客
多为原创,谢绝转载
最新发布
· 相遇在丝路的另一端
· 怡然:在消失的双子塔背后
· 中国知识界何以误判美国、误判特
· 怡然:重返伯明翰(下)
· 怡然:重返伯明翰 (中)
· 《飘》下架了,一切会随风而逝吗
· 怡然:重返伯明翰 (上)
友好链接
· 水柔石刚:水柔石刚的博客
· 静谦:静谦的博客
· 汉卿:汉卿的博客
· 秋秋:海阔天空
· 华欢笑:华欢笑的博客
· 小娇:小娇:清澈人生的博客
· 雨露:雨露的博客
· 潜伏:潜伏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若敏思文:若敏思文的博客
· 桑妮:桑妮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夏子:夏之音
· 五彩:五彩生活
· 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博客
· 叶子:却道天凉好个秋
· 百草园:百草园
· 寄自美国:寄自美国的博客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山哥:山哥的文化广场
· 昭君:昭君的博客
分类目录
【写作动态】
· 小说发表在《鸭绿江》海外华人作
· 《海外华人短篇小说选编》出版了
· 小说《异类温床》在国内发表
· “梦想,奇迹,生命的归宿”获全球
· 我的书被国家图书馆及北京大学等
· 《千万里追寻着你》出版了
· 最近出版的两本新书
· 我的短篇小说和散文获汉新文学奖
【海一代,海二代】
· 原乡, 异乡,心灵的故乡
· 从海一代到海N代
· 另眼看美国
· 走近美国
【发表散文(1)】
· 相遇在丝路的另一端
· 梦想,奇迹,生命的归宿
· 她留下的是永远的微笑
· 秋千. 秧歌. 东北女人
· 失落的艺术
·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
· 为了不被忘却
· 亘古不变人间不了情
· 快乐的美国老人比尔
· 走进天堂也是爱
【发表散文(2)】
· 怡然:在消失的双子塔背后
· 孔雀为谁开屏
· 雪花飘过的那些日子
· 永远悠闲的巴黎人
· 怡然:在巴黎遇见海明威
· 北京胡同的味道 (图)
· 获奖作品:狗“缘”
· 峡谷观日落
· 小吃,乡情,遥远的回忆
· 失落的艺术
【发表小说(1)】
· 获奖作品:梦露街上的抢劫犯
· 阿城的北方女孩
· 我老了吗?
· 她等到了“满山红叶时”……
· “阿甘”外传
· (一)--奇异的伴侣
· 办公室的“西班牙女郎”(下)
· 办公室的“西班牙女郎”(上)
【发表纪实文学(1)】
· 冷峻疫情背后的温暖之光
· 鲁卡的啼笑姻缘之三:他得到了他
· 鲁卡的啼笑因缘之二: 他思念起
· 鲁卡的啼笑姻缘之一:在西西里岛
· 当回老板过把瘾
· 帕特. 红酒. 女人泪
· 一位老华侨的心路历程
· 一位留学生的沧桑心路
· 一位乡村女教师的独白
· 胆小的罗马尼亚人遇上强悍的俄罗
【发表小说(2)】
· 怡然:重返伯明翰(下)
· 怡然:重返伯明翰 (中)
· 怡然:重返伯明翰 (上)
· 怡然小说:特别病例
【发表文章(2)】
· 不喜欢感恩节的洋教授
· 珍妮太太和她的狗狗
· 双语人遭遇尴尬
· 一份意外的惊喜
· 秋天,生命里最美的风景
· 纯情的美国少男少女
· 美国老人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发表小说(3)】
· 爱的冷暖色(下)
· 爱的冷暖色(上)
· 爱,其实是一种温柔的怜悯
· 爱,在唇齿之间(六)- 终如伊始
· 爱,在唇齿之间(五)-午夜惊魂
· 爱,在唇齿之间 (四)-无非男女
· 爱,在唇齿之间(三)- 沧海桑田
· 爱,在唇齿之间(二)-命运转机
· 爱,在唇齿之间(一)-这一家子
【发表文章(1)】
· 美国专利制度如何促进了创新?
· 美国给女性雇员工资最差的城市
· 美国的小镇文化与美国精神
· “二奶”文化与中国女人的过错
· 民族性格也是一把双刃剑
· 美国人为什么要工作到这么老?
· 在美国遇到的“南郭先生”
· 在美国,职场上不必谈“感恩”
· 中国人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
【短篇小说(5)】
· 竞选大队长
· 红粉战争(三)
· 红粉战争(二)
· 红粉战争(一)
【短篇小说(4)】
【中篇小说连载】
· 青春无悔的代价 (一)
【短篇小说(2)】
【短篇小说(1)】
【小说节选】
· 纪妈要革命啦!(结局篇)
· 纪妈要革命啦!(下)
· 纪妈要革命啦!(中)
· 纪妈要革命啦!(上)
· 与数学天才少年的奇遇
【千回百转移民路】
· (五)--“俺也要海归啦!”
· (四)--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 (三)--剪不断的德意志情结
· (二)-- 美国给了我太多太多
· (一)--奇异的伴侣
【纪实小说】
· 满街流行腻人的“姐”
· 牛书记美国遇上了葛教授
· 紫云的婚事
· “阿甘”外传
· 无怨的青春--爱在还来得及的时候
· 一位海归老姐的真实故事(下)
· 一位海归老姐的真实故事(上)
· 安的左邻右舍
【小小说】
· 谁是赢家
· 告诉我,你是谁
· 让阳光走进你的世界
· 春天里的爱情故事
· 欣赏耳光
· 一封未能发出去的微信
· 末日里最后的晚餐
· “武大郎”选拔“精英”的那些事儿
· 她等到了“满山红叶时”……
· 我的世界开始下雨……
【言情小说】
· 请跟我来(下)
· 请跟我来(上)
· 又见炊烟,又见炊烟
· 阿城的那个北方女孩
· 掌声响起的时候
· 痴情的红石榴(下)
· 痴情的红石榴(上)
· 一位诗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下)
· 一位诗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上
· 办公室的“西班牙女郎”(下)
【原创小说之一】
【原创小说之二】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九)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八)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七)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六)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五)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四)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三)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 (二)
· 罗纳德迟到的婚恋 (一)
【原创小说之三】
【原创小说之四(1-6)】
· 爱也彷徨(六)-- 嘉扬的心路
· 爱也彷徨(五)--女友的劝告
· 爱也彷徨(四)--乍暖还寒
· 爱也彷徨(三)--初恋的感觉
· 爱也彷徨(二)-- 离家出走
· 爱也彷徨(一)-- 郁闷的笑非
【原创小说之四(7-12)】
· 爱也彷徨(十二)-最后的抉择(
· 爱也彷徨(十一)-- 心有千千结
· 爱也彷徨(十)-- 笑非出事了
· 爱也彷徨(九)--昨日重现
· 爱也彷徨(八)--心之暖流
· 爱也彷徨(七)-- 相见时难
【原创小说之五(1-6)】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六)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五)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四)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 (三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 (二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 (一
【原创小说之五(7-12)】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尾声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十一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十)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九)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八)
·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七)
【原创小说之七】
· 爱如昨夜星辰(2)-一见钟情
· 爱如昨夜星辰(1)-引子
【原创小说之六】
· 曲曲折折回国记(结局篇)
· 曲曲折折回国记(下续)
· 曲曲折折回国记(下)
· 曲曲折折回国记(中续)
· 曲曲折折回国记(中)
· 曲曲折折回国记(上)
【心灵驿站】
· 友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 那一转身,竟是整整二十年
· 默然相爱 寂静喜欢
· 爱,是生命的暖流
· 爱,就是共同的激情
· 爱,恰似温柔的怜悯
· 牵挂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 爱,是一份遥远的呼唤
· 月亮走我不能走
【爱的记忆】
· 大漠孤堡与罗曼故事
· 最后一滴露珠
· 思念
· 美在深秋
· 一生有你
· 叶子的诉说
· 爱的三种境界
· 温暖的背影
· 牵手,一起走过爱的旅程
【新年寄语】
· 寄语2014,愿我们的心永远年轻
· 2013,让幸福敲响每一个日子
· 以美丽的心情迎接2012
· 用温暖的感动拥抱2011
【人生感悟(三)】
· 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 寻找幸福的黄丝带
· 友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 邓丽君,一个无法超越的时代传奇
· 生命的永恒----怀念作家史铁生
【人生感悟(二)】
· 信仰是健康生活的动力
· 快乐的奥秘
· 人情怎么变得越来越淡漠?
· 网络时代还有乡愁吗?
· 人在旅途---等待的无奈
· 人生能有几次再回首
·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 滚滚红尘何处觅“清纯”?
· 海外华人,为咱们自己喝彩!
· 选择的代价
【人生感悟(一)】
· 感激月亮,更不忘太阳
· 幸福也要晒一晒
· 你离幸福有多远?
· 柔和也是一种力量
· 从演戏与看戏观人生世相
· 世上真有“淡泊名利”的人吗?
· 在这个充满“情人”的年代
· 学会欣赏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散文新篇(1)】
· 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 那找不回来的是什么?
· 咖啡越喝越浓,酒越品越淡
· 一曲“致爱丽丝”,结下一世情缘
· 过洋年的滋味,真好!
· 相别在冬夜
· 甩不掉的“中国情人”
· 女人为什么总是不停地买衣服?
· 死不瞑目的鲤鱼
· 这也叫时尚?
【怡然散文(五)】
· 做一个温柔而坚强的人
· 美丽宛如多重的相遇
· 轮椅上的天使
· 小吃,乡情,遥远的回忆
· “十月书屋”与“艾敬老边饺子”
· 一顿难忘的感恩节大餐
· 秋千. 秧歌. 东北女人
· 走在初夏的小雨中
· 走回记忆中的天府之国
· 失落在童年记忆里的温情
【怡然散文(四)】
· 为了不被忘却
· 我的英语启蒙老师让我感动至今
· 亘古不变人间不了情
· 世界上最心疼我的那个人
· 走进天堂也是爱
· 父爱,沉默的力量
· 给妈妈染发
· 夫妻情分有多深
· 七夕节想起了浪漫的婚纱照
【怡然散文(三)】
· 他乡明月故乡情
· 真想回家过个年
· 大红灯笼年年挂
· 天涯何处不是家
· 记忆中的银杏树
· 吃饺子,过大年
· 过洋年的滋味
· 最美的圣诞树
· Don’t Worry , Be Happy
· 记忆的美丽
【怡然散文(二)】
· 想念北京的秋天
· 江南雪,一个冬天的童话
· 在这樱花盛开的季节
· 咖啡屋“雕刻”时光
· 春天的回忆
· 再见了,我那浪漫的“书”
· 香水的魅力
· 喀秋莎,怀旧,及代沟
· 逛遍京城吃面条
· 北京小吃--豆汁儿
【怡然散文(一)】
· 一个令我感念至今的人
· 走过秋阳暖暖的季节
· 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梦想
· 谈谈三种不同的朋友
· 心静自然凉
· 沟通,沉默与梦想
· 我和你,到底相距有多远?
【怡然看世界(八)】
· 《飘》下架了,一切会随风而逝吗
· 川普,为何让人欣喜又让人忧?
· 撕裂的美国与八分钟的温暖
· 希拉里离总统梦只有一步之遥
· 什么样的女性适合当总统?
· 左撇子,你还好吗?
· 美国人的优越感与印裔在职场的优
【怡然看世界(七)】
· 奇葩男秘和美国人的日本情结
·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川普?
· 美国人未来的生活模式
· 提前退休,是潇洒还是无奈?
· 宽容的底限--由同性婚姻合法化所
· 母爱,都那么宽厚博大吗?
· 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
· 十年一觉美国梦
· 每个人心里有个不一样的文革
· 谦卑,一种把人逼疯的美德
【怡然看世界(六)】
· 他们果真是自由的吗?
· 美国是多民族“熔炉”,还是多元文
· 美国老人是如何度过晚年的
· “反智主义”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 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背井离乡?
· 二十多年了,人们在渴望着什么?
· 批判现实的出路在哪里?关于歧视
· 在美国面对歧视我们能做什么呢?
· 《新闻周刊》停止纸媒出版启示着
· 美国人是如何看待禁枪的
【怡然看世界(五)】
· 也说日本人的民族性格
· 淡漠的美国办公室文化
· 看女性发明家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
· 漫谈移民心态(下)-- 活出自己
· 漫谈移民心态(上)---文化失落
· 趣谈美国的“PotLuck”聚餐会
· 美国的小镇文化与美国精神
· “中产富翁”正在重塑着美国的未来
· 亚裔后代在美国职场上遭遇的种族
· 民族性格也是一把双刃剑
【怡然看世界(四)】
· 哪个国家的男人爱做家务事?
· 英国王子结婚,平民百姓兴奋个啥
· 国内大款教子新招--向泰格伍兹进
· 从春晚小品看最牵动中国人神经的
· 回国吃“包肥”餐遇到的尴尬
· 中国的富人怕什么?
· 是《非诚勿扰》,还是《非钱勿扰
· 八零后活得真潇洒
· 大款的感觉从哪儿来?
【怡然看世界(三)】
· 美国学校里不得不入乡随俗的几件
· 感恩节黑色星期五的狂购与“中国
· 重塑美国梦的困境与挑战
· 韩国人如何在美国开食品店
· 在美国遇到的“南郭先生”
· 在美国,职场上不必谈“感恩”
· 谁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深受害者
· 说说我印象中的印度人
· 在美国也要警惕医生乱开药
· 在美国做全职太太的苦与乐
【怡然看世界(二)】
· 中国人眼里的美国与美国人心里的
· 谈谈海外华人的尴尬心理
· 海外华人的孤独感与文化混血
· 从“高贵”开始以“良心”告终
· 谈“高贵的精神气质”,何错之有?
· 中国人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
· 从涂博士事件看横在“海归”和国人
· 《妈呀,中国》唱出了海外华人的
· 剪不断理更乱的“中国情结”
【怡然看世界(一)】
· 美国人为什么要工作到这么老?
· 在美国当“上帝”的滋味确实很爽
· 美国人的冷漠与中国人的热情
· 美国人真的不在乎讲英语带口音吗
· 看看美国人是怎样攀比的
· 美国啊,为何你昔日的风光不再?
· 说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傲慢与偏
· 美国人真的需要这样省钱吗?
· 世界已不再是风景一边独好
· 生活在美国,你快乐吗?
【小说故事】
· 梦游故乡更美丽(四)
· 梦游故乡更美丽(三)
· 梦游故乡更美丽(二)
· 梦游故乡更美丽(一)
【那人那事】
· 轮椅上的天使
· 有这样一位日本女人
· 一位最令我难忘的发明人
· 我的英语启蒙老师让我感动至今
· 哦,北京女孩!
· 爱争论的中国同事
· 我的私人小裁缝
· 一本红色经典和一桩悬案
· 一个不谈政治的女人
· 一个有情致的女人
【那山那水】
· 到过恐龙的故乡吗?
· 走回记忆中的天府之国
· 成山头,是“天尽头”还是“天无尽
【美国写真(二)】
· 留学打工的那些趣事 (下)
· 留学打工的那些趣事(上)
· 在美国看牙医
· 退休的珍妮太太
· 我那些有趣的印度邻居们
· 美国的“小三公司”
· 他怎么会永远是只小小鸟?
· 一位海零代老华侨的心路历程
【美国写真(一)】
· 黑人兄弟崇拜毛主席
· 回家乡伦敦看奥运圣火
· 断电的日子不好过
· 闹心的“地主”
· 劳拉,你不要哭!
· 笑人的“猪肚”事件
· 简妮未了的中国梦
· 都是吃口香糖闹出的乱子
· 在美国亲历传销的趣事
· 一位美国小伙子的中国梦
【两性情感】
· 别让裸婚成为一种浪漫的忽悠
· 婚恋三部曲----仰视,平视与俯视
· 这悠悠相思我与谁谈?
· 这样的人值得爱吗?
· 男子汉形象是靠打造出来的吗?
· 做个好男人其实也很难
【经济话题】
· 美国专利制度如何促进了创新?
· 美国给女性雇员工资最差的城市
· 看女性发明家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
· 我们究竟在和谁比竞争力?
· “全球化”是大败笔还是双刃剑?
· Apple的经营理念与“苹果”粉丝
· 中国山寨产品背后的文化解读
· 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一
· 谈谈中美知识产权博弈
· 啥样的外企才容易在中国站住脚?
【教育话题】
· 如何证明一个人是受过教育的
· 启蒙老师,童心与孩子的梦想
· 藤校毕业后的择业令父母大失所望
· 谈谈孩子爬藤与培养领导能力
· 关于“虎妈”论争的几句大实话
· 孩子的命运究竟该由谁来掌控?
· 由中国式“虎妈”所想到的
· 浅谈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 从“父母皆祸害”看中国父母教育理
· 美国孩子觉得什么最酷
【海归话题】
· 一位海归兄弟的“美国情结”
· 天涯何处不是家
· 海归海不归,海外华人永远的心结
· 海不归的困惑,一切烦恼皆因一个
· 选择的代价
· 两类海归,两种命运
· 都是出国惹的祸
· 海归海不归,海外华人永远的心结
· 海归啊海归,要归就要一起归
【女人话题(三)】
· 做一个温柔而坚强的人
· 女人为什么要尽善尽美?
【女人经典】
· 大千世界里的女人们
· 时尚生活是一种乐趣
· 自尊与自爱
· 纯情伴你一生一世
· 美丽并不遥远
· 幸福好似毛毛雨
【女人话题(二)】
· 听妈妈讲那些久远的故事
· 两个女人两种命运
· 迷失在爱情宗教中的女人们
· 妈妈们,要对自己好一点!
· 胖,是女人的天敌
· 女人的品味原来也可以是这样的
· 我的第一个“女人节”
· 做个快乐的女人最好
· “二奶”文化与中国女人的过错
· 女人的长发与幸福感
【女人话题(一)】
· 怎样才算是一个知性女人?
· 女人,爱情,与好运
· 话说女人的“恬,退,隐,忍”
· 夏奈尔的黑色迷你裙与女性服装革
· 是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年女人的焦虑
· 闲话“女为悦己者容”
· 做“小女人”,还是做“大女人”?
· 哪些国家最适宜女性作妈妈?
· 听李银河谈“女人味”
· 女人啊,你到底想嫁什么样的男人
【生活随笔(1)】
· 那英的“春暖花开”唱出了心动的感
· 启蒙老师,童心与孩子的梦想
· 谁在读我们的博客?
· 我和小女儿都喜爱的曲子:生命的
· 醉酒与醉茶
· 走过秋阳暖暖的季节
· 令人心醉的“红河谷”
· 养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 夏日随想
【生活随笔(2)】
· 爱有几分,能说清楚?
· 甩不掉的“中国情人”
· 网上经久不衰的两大话题
· 门罗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出人意
· 教孩子学会爱与宽容
· 听“讲故事的人”讲故事有感
· 世间不会消失的一种东西…
· 在午后的阳光里
· 这绿岛啊,真的象一只船
· 倾听与阅读让你走近人的心灵
【生活随笔(5)】
· 说吧,岁月!
· 回国品味,哪儿的小吃最好吃?
·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友谊?
· 别致的圣诞礼物
· 漫谈“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
· 撕裂的美国与八分钟的温暖
· 真话只能对自己说,孤独么?
【生活随笔(6)】
· 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 人生边上的智慧
· 我们都老了吗?
· 听妈妈讲那些久远的故事
· 以善意感悟人性之美
· 做个快乐的女人最好
· 谁肯为你做爱情的“傻瓜”?
· 2015年最开心的两件事
· 与大学好友相聚的美丽瞬间
· 2015中国行之八,中国人都在想什
【生活随笔(3)】
· 人到中年如何减压和自我保护
· 女人的另一种美丽
· 生命转瞬即逝,惜缘惜福
· 谦卑,一种把人逼疯的美德
· 变味儿的情人节
· 小说登上了中新网---戏里戏外
· 海外华人怎么过中国年
· “幸福”着,是给别人看的?
· 不是粉丝也疯狂
· 琼瑶教我们懂得了爱与纯情
【生活随笔(4)】
· 文人何时不相轻
· 奥运会开幕式上点名的巴西诗人卡
· 快乐人与苦恼人
· 生命,是一次神秘的旅程
· 甜酸婚姻与麻辣婚姻
· 什么是你最快乐的事情?
【随感杂谈(7)】
· 什么样的女性适合当总统?
· 世界向左,川普朝右
· 现代社交媒体有益于改善人际关系
· 漫谈人性的灰色---嫉妒
·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川普?
· 双语人,曾有过多少尴尬
· 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 谁说战争让女人走开?
· 青蒿素,诺奖争议及专利保护的重
· 我为什么不玩微信
【随感杂谈(6)】
· 关于“无中生有”
· 究竟是谁抢了谁的饭碗?
· 奥巴马给联邦雇员的精神安慰剂
· 张艺谋与大红灯笼到处挂
· 你喜欢演戏,还是喜欢看戏?
· 穿越红灯区与底线
· 魔鬼与天使,谁是赢家?
· 嫉妒的毒药残害了朱令
· 谁更善良有人情味,穷人还是富人
【随感杂谈(5)】
· 中国人竟对美国禁枪如此关注!
· 听听莫言的内心独白…
· 读莫言《虚伪的教育》有感
· 谁当美国总统,差别又能有多大呢
·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 人的行为是由理性决定的吗?
· 互联网是一种隐形“鸦片”
· 莫让金牌压垮了人性
· 假如让你穿越,你最想生活在哪个
· 没有哪个国度是完美的
【随感杂谈(4)】
· 怎么幸福不在“幸福里”?
· 美丽不再动人
· 短评“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 文学改编再现奥斯卡辉煌
· “不尊重中国人”与“尊重中国经济”
· 由“东北人不讲理!”一文所想到的
· “三无”春晚凸显三十年回归的淡定
· 你有这种“无形瘾”吗?
· 韩国店火了,谁倒了?
· 走过9.11, 愿爱与和平永驻人间
【随感杂谈(3)】
· 看看百名孩子给妈妈洗脚的仪式
· 谈谈批评的情怀
· 谁更爱撒谎,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 钱多事少离家近
· 核辐射很可怕吗?
· 这边谈海归,那边起海啸
· 是要绣花,还是要革命?
· “老男孩”翻唱摇滚歌曲《春天里》
· 谈谈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
·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随感杂谈(2)】
· 佛教的地狱与道教的天堂
· 中国怎么竟成了美国中期选举广告
· 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
· 从“吃什么补什么”看中医的食疗
· 从精英忽悠“傻子”说起
· “包装”到底重要不重要?
· 前总统克林顿的“遗愿”是什么?
· 由高考命题作文所想到的
· 作家的流行色
· 《时代》年度人物“中国工人”获季
【随感杂谈(1)】
·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的另类见
· 《蜗居》使人很窝心
· 幸福在哪里?
· 从“赵老师”到“赵处”
· 有桥,咋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 也来听听“琴爸”的心声
· 网络使艺术走下了殿堂
· 以平常心看待种族歧视
· 放慢生命的脚步
· 趣谈海外华人的穿著“土气”
【漫话职场】
· 你有没有为公司/雇主超时工作?
· 职场上到底该怎么样做好人?
· 美国给女性雇员工资最差的城市
· 淡漠的美国办公室文化
· “我们不只是干活的工具!”
【网事如烟】
· 那些美女作家都去哪儿了?
· 写给叶子
· 谁在读我们的博客?
· 致谢万维的朋友们!
· 谈谈写博客与保护隐私
· 网络心情你我他
· 是做网上圣人,还是做性情中人?
· 心有多远,博客就能走多远
· 写博,写的就是寂寞
【博客人生】
· 不是感言的感言
· 2012我的博客人生和网友精评集锦
【我的情结系列】
· 文学是梦,也是一种情结
· 闲话黛玉情结
· 忘不了的样板戏情结
· 执著的咖啡情结
【书海拾贝(1)】
· 在“绿化树”下的男人
· “丽江不哭”,为纯美的真性情挥泪
· 读莫言《虚伪的教育》有感
· 闲看“夜色温柔”
· 爱,为何只在瞬间?
· 相貌漂亮出众的人职场上会更成功
· 空巢期,“如焉”,上网女人
· 让心灵感受温柔与疼痛的蜕变
· 一幅神秘古画背后隐匿的千年恋情
· 父女恋——一种我无法解读的情感
【书海拾贝(2)】
· 南方小说之怪异—好人难寻
· 上海是一部喜剧
· 最艰难的爬行,底层向上流动的困
·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讨好别人?
· 去牛津,寻访奥威尔
·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友谊?
· 漫谈自卑与超越
· 《上海往事》与上海梦
· 女人的脖子与生命的激情
· 老鬼写杨沫,缺少母爱的母亲
【美学札记】
· 《归来》,人性温暖的回归
· 当天真遇到现实
· 解读李安的“跟世界若即若离”
· 音乐是一门心情的艺术
· 《少女的祈祷》--- 一支无言的歌
· 第一次看美国大片(附剧照)
【周末文学】
· 孩子,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 超越两百年的“傲慢与偏见”
【文学随笔】
· 南方小说之怪异—好人难寻
· 怡然:在巴黎遇见海明威
· 《芳华》背后那些人性的晦暗与光
· 不经意竟闯入鲁迅的故乡
· 卡斯特罗与海明威
· 《北京折叠》获奖,是西方旨在制
· 爱得如此无怨无悔!
· 阿城谈张爱玲:适得其志,逝得其
· 怎么能解读《背影》为畸形的爱?
· 富有人情温度的博客写作
【童年往事】
· 毛主席的生日与青红丝面包
· 闹“反标”事件的那些荒唐事儿
· 杀鸡给鸡看
· 我自编自导的一个小话剧(下)
· 我自编自导的一个小话剧(上)
· 一双童真眼睛里的“红色世界”
· 我那难忘的指甲花
【青春岁月】
· 找到你的感觉,真好!
·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听话的小船
· 我和简妮泡北图
· 唱《飞吧,鸽子》引出的一段恋情
· 波儿,一个充满诗意的女孩
· 想起了我的外教洋“大山”
· 阳光女孩
【儿女成长(1)】
· 谁能教我们怎样做个好妈妈?
· 我和小女儿都喜爱的曲子:生命的
· 儿子读《三国演义》提的问题难住
· 乖乖女的自画像
· 兄妹看《功夫熊猫2》观后感—内心
· 儿子毕业得奖了!精彩出演白马王
· “凤阳歌”成了美国小学合唱团的保
· 家有乖乖女
· Hug, Kiss 不能少
· 难忘的“Baby shower”
【儿女成长(2)】
· 做个会放手的妈妈
· 懵懵懂懂的童年
· 拼爹到底有多重要?
· 人老了,是更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 纯情的美国少男少女
· 接受儿子采访的趣事
【回国观感】
· 回国观感(3)—长见识的北京的哥
· 回国观感(2)—热浪席卷紫禁城
· 回国观感 (1)—晚点,晚点!
【2015 中国行】
· 与大学好友相聚的美丽瞬间
· 2015中国行之八,中国人都在想什
· 2015中国行之七,王府井步行街上
· 2015中国行之六,在历史和文化中
· 2015中国行之五, 秦唐盛世的古
· 2015中国行之四,上海故事
· 2015中国行之三,品味苏州的美食
· 2015中国行之二,逛苏州老街随想
· 2015中国行之一,亲情是永远的牵
【怡然微博】
· 爱,终归只是个“传奇”
· 小粉丝对纽约焰火晚会的一点遗憾
· 练瑜伽你达到过“仙境”吗?
· 什么是朋友?
· 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 “你们要淡定啊!”(微博)
· 妈妈和女儿哪个更浪漫?
· 朋友之交重在一个“情”(微博)
· 你敢“碰”权威吗?(无字微博)
· 怎么样才能“返老还童”?(微博)
【中国行断想】
· 杭州,人间天堂里的不和谐之音(
· 谁说芝麻不能变成西瓜?
· 到葡萄酒飘香的地方去(图)
【旅游散记】
· 春风吹过千岛湖/普陀山(多图)
· 游遍四川青山秀水(美图)
· 星光大道原来是这样的啊!(多图
· 峡谷观日落,几度夕阳红(组图)
· 看大峡谷奇观,感叹先驱之探险精
· 赌城拉斯维加斯的艺术风情(组图
· 去看阳光、沙滩、海浪、还有… (
· 游览南卡的Brookgreen 人物雕塑
【吃在中国】
· 回国品味,哪儿的小吃最好吃?
· 逛京城品老字号(图)
· “妈妈,我不要吃青蛙!”
· 好吃的湖南米粉
【快乐迪斯尼之旅】
· 迪斯尼,美国文化与梦想的结晶(
· 与时俱进的“环球影城”(组图)
· 惊心动魄的哈利波特之旅(组图)
· 热闹非凡的迪斯尼圣诞节(组图)
【侃侃时尚】
· 我怎么迷上了铅笔裙
· 是旗袍使女人变得漂亮了?还是….
· 黑色与白色,永远的流行色(组图
· 街上流行短裙子
【闲亭信步】
· 去看人间比翼鸟(组图)
· 有趣的圣诞卡
· 休博一段
· 月圆良宵音乐会
· 世界十大最惊险观景台
· 精彩回放经典老片
· 贺新年
【心动时刻】
· 爱在深秋
· 北方女孩
· 怀旧经典
· 悄悄地,我走了...
· 一个令人神伤的地方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冬之梦
· 山楂花
· 从心中唱出的感恩
·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他山之石】
· 从阅读习惯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 在华盛顿地铁站里的一个实验
· “一见钟情”的理论依据
· 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
· 爱会伤心,也会伤身
· 穿什么鞋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 越笨,越是自我感觉良好
· 中国模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 锻练真的无助于减肥吗?
【茶余饭后】
· 看一看,哪张最可笑?
· 女人是用来夸奖的
· 春季里说说窈窕养生粥 (图)
· 三十句经典帮你领悟社会人生
· 每天一汤身体好
· 是谁成就了希区柯克?
· “神马都是浮云”vs“给力不给力”
· 笑话!能做总经理的料却当不了打
· 只要有把交椅,谁不能做老板?
· 几则搞笑的生活留言
【诗情画意】
· 做人如山,做人似水
· 最后一滴露珠
· 穿上风衣的日子
· 我只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 女人的好气质
· 思念
· 守望需要距离
· 谁说血总是热的?
· 我为美而死了
· 穿越心灵的湖
【怀旧老歌】
· 昨夜星辰/无言的结局
· 那就是我(歌曲)
· 每一首歌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 飞吧,鸽子
· 雁南飞
· 月亮河(Moon River)
·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 在银色的月光下
【好文分享】
· 中国知识界何以误判美国、误判特
· 美国的非裔和平抗议为何总容易变
· 世界呼唤“良性全球化”(zt)
· 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终结了(zt)
· 美妆的学问与陷阱
· 硅谷里的新时代思想家
· 你知道“数学焦虑症”吗?
· 享受懒惰,带给你长寿
· 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
·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A+I=爱?
【留学的日子】
【凤凰传奇】
· 真想回家过个年
· 这一刻,没有时差--海外华人过春
【原创小说之四(9-12)】
【原创小说之五(9-12)】
存档目录
2021-06-12 - 2021-06-12
2020-09-07 - 2020-09-07
2020-07-03 - 2020-07-26
2020-06-01 - 2020-06-26
2020-05-20 - 2020-05-29
2020-04-12 - 2020-04-12
2020-03-25 - 2020-03-31
2019-08-04 - 2019-08-04
2019-02-18 - 2019-02-18
2019-01-20 - 2019-01-20
2018-12-29 - 2018-12-29
2018-11-20 - 2018-11-20
2018-07-03 - 2018-07-03
2018-02-04 - 2018-02-16
2018-01-21 - 2018-01-21
2017-12-16 - 2017-12-23
2017-11-21 - 2017-11-25
2017-10-01 - 2017-10-21
2017-09-02 - 2017-09-25
2017-08-27 - 2017-08-27
2017-06-10 - 2017-06-11
2017-05-14 - 2017-05-29
2017-03-04 - 2017-03-08
2017-02-07 - 2017-02-27
2017-01-14 - 2017-01-24
2016-11-03 - 2016-11-28
2016-10-09 - 2016-10-09
2016-09-11 - 2016-09-25
2016-08-01 - 2016-08-31
2016-07-03 - 2016-07-31
2016-06-05 - 2016-06-23
2016-05-08 - 2016-05-29
2016-04-09 - 2016-04-30
2016-03-05 - 2016-03-27
2016-02-02 - 2016-02-21
2016-01-20 - 2016-01-31
2015-12-05 - 2015-12-31
2015-11-01 - 2015-11-29
2015-10-06 - 2015-10-29
2015-09-30 - 2015-09-30
2015-07-05 - 2015-07-25
2015-06-07 - 2015-06-07
2015-05-09 - 2015-05-31
2015-04-09 - 2015-04-18
2015-03-08 - 2015-03-30
2015-02-08 - 2015-02-23
2015-01-01 - 2015-01-27
2014-12-26 - 2014-12-26
2014-11-08 - 2014-11-25
2014-10-03 - 2014-10-30
2014-09-14 - 2014-09-28
2014-08-02 - 2014-08-23
2014-07-11 - 2014-07-27
2014-06-18 - 2014-06-22
2014-05-02 - 2014-05-28
2014-04-12 - 2014-04-27
2014-03-18 - 2014-03-28
2014-02-01 - 2014-02-23
2014-01-17 - 2014-01-29
2013-12-01 - 2013-12-31
2013-11-02 - 2013-11-27
2013-10-03 - 2013-10-26
2013-09-01 - 2013-09-29
2013-08-01 - 2013-08-18
2013-07-02 - 2013-07-31
2013-06-01 - 2013-06-29
2013-05-04 - 2013-05-17
2013-04-02 - 2013-04-30
2013-03-31 - 2013-03-31
2013-02-02 - 2013-02-24
2013-01-13 - 2013-01-31
2012-12-01 - 2012-12-31
2012-11-06 - 2012-11-24
2012-10-05 - 2012-10-27
2012-09-03 - 2012-09-29
2012-08-02 - 2012-08-31
2012-07-01 - 2012-07-29
2012-06-02 - 2012-06-28
2012-05-05 - 2012-05-28
2012-04-04 - 2012-04-24
2012-03-02 - 2012-03-31
2012-02-03 - 2012-02-29
2012-01-07 - 2012-01-31
2011-12-03 - 2011-12-30
2011-11-02 - 2011-11-25
2011-09-02 - 2011-09-30
2011-08-11 - 2011-08-31
2011-07-01 - 2011-07-30
2011-06-02 - 2011-06-28
2011-05-01 - 2011-05-31
2011-04-01 - 2011-04-30
2011-03-01 - 2011-03-31
2011-02-03 - 2011-02-28
2011-01-01 - 2011-01-31
2010-12-01 - 2010-12-30
2010-11-04 - 2010-11-30
2010-10-01 - 2010-10-31
2010-09-01 - 2010-09-30
2010-08-01 - 2010-08-31
2010-07-02 - 2010-07-31
2010-06-01 - 2010-06-27
2010-05-04 - 2010-05-31
2010-04-01 - 2010-04-25
2010-03-03 - 2010-03-22
2010-02-03 - 2010-02-25
2010-01-02 - 2010-01-28
2009-12-04 - 2009-12-31
2009-11-06 - 2009-11-28
2009-10-02 - 2009-10-30
2009-09-01 - 2009-09-29
2009-08-03 - 2009-08-21
2009-07-02 - 2009-07-31
2009-06-08 - 2009-06-29
2009-03-14 - 2009-03-17
2009-02-18 - 2009-02-1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