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寨产品背后的文化解读 几年前回国,看到大街小巷跑的车,挂着五花八门的国产牌子,可那模样怎么看都似曾相识。当时就在心里直伸大拇指,咱们中国人的山寨能力可真够强的,怎么就和国外汽车制造商那些原创者想到一块儿去了呢,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异曲同工,不服不行。 后来有人给这类产品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山寨”。顾名思义,山寨就是以无知的手段,非法抄袭模仿他人的原创作品或产品。说起来这山寨产品也还是有一些讲究的。首先,凡山寨者必仿效名牌产品。想想也对头,要逮就逮个大的,反正都是冒险豁出去的事儿,弄不好,也就是一锤子买卖。再说名牌产品不愁销路,你只要仿得象,也就不用发愁卖不掉了。 其次,山寨追求的就是一个字----“象”,不象还叫什么山寨呢。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是求“异”,只有求“异”才会有发展,企业才会有生命力。当然求“异”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谁都知道,企业要开发一项新产品,必须做深入的前期调研,在掌握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在对同类产品有了知己知彼的全面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设计出有独创性的产品。然后就是投资研发,待产品有了眉目投放市场之后,还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以便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相比之下,山寨策略可谓是以最小的投资,谋取最大的暴利。想想看不是这样吗?别人辛辛苦苦花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好不容易折腾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东西,而“山寨人”无需太动脑筋,更不需要大动干戈搞什么研究。只要把那东西拿来,照猫画虎地再造出来,或者做点小打小闹的所谓“革新”,就可以粉墨登场了。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堪称生意场上一条有效致富的最便捷的途径。用山寨人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叫“一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也叫后来者居上,比巨人还站得高看得远嘞。 虽说山寨那些名牌产品,有可能面临着被起诉指控侵权的风险,但仍然有数不清的国人铤而走险。大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阵势。所以,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山寨产品。从食品饮料,到化妆品日用品,山寨产品无所不在。山寨已然形成了一种文化,我们权且称它为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不仅是对于他人知识产权的不尊重,甚至可以说是挑衅,山寨文化更反映出国人对于他人创造性劳动的轻视与不屑一顾。这不仅仅是个法律规范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群体道德意识的一种严重缺失。很难想象,一个不尊重他人创造性劳动的社会氛围,能在科学技术领域上做领头羊。 那么为什么山寨文化在中国会如此有市场呢?人们在模仿抄袭他人产品时,就没有一点羞耻感或犯罪感吗?透过山寨文化,也使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某些缺憾,比如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缺乏一种意识,即鼓励培养孩子从小就应该独立创新的意识。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在国内的语文教学中,直到今天仍旧沿袭着范文式教法,即无论是论说文还是散文,老师都会给出范文,让学生模仿甚至背下来这些范文。这种模式也是中国一贯推行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其不良后果是使学生过分依赖于现成的模式,而很少有机会发挥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教育氛围当中,不但会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在萌芽之中,还会助长一种不愿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照本宣科等等懒汉行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了也不会把抄袭模仿他人作品或产品当成一回事,因为这与他们模仿范文如出一辙,有什么好难为情的呢? 而就我所了解的美国中小学中的写作教学,老师一般把重点放在讲解不同体裁文章的模式,即三段式或五段式,以及每一种段落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却少有给出范文,更没有鼓励学生背诵范文的做法。而学校对于学生抄袭文章的不良行为,有着严格的惩罚措施。前一阵子,我儿子的阅读写作课要求每个人读指定的十几本书,并写出读书小结。有两个孩子因为到网上抄了别人写的书评,被老师发现,结果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予以警告。听老师讲,严重者可能会被遣回家去,甚至会被开除学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学校,从小就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不能随便抄袭剽窃他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人的思维习惯的过程。一个不积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不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的教育体系,绝对算不上是个成功的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中国的山寨文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如此广为流行了。 下面展示的这一组山寨产品,都是山寨驰名商标产品。奇妙的汉字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看看它们是不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呢。 这可不是康师傅大碗面,看清楚了,是康帅傅。 还有更绝的,庚师傅呢! 哇!这是正宗的“Tids”。 看看“飘柔”改成了“漂柔”,够绝的吧。 这是“HIKE”,看好喽,可不是“NIKE”。 还有这“PUNA”,高水平! 对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一点看法 痴情的红石榴(上) “阳光”和“无云”的爱情故事(七) 爱,是生命的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