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一种把人逼疯的美德
怡然
“你们都别拦我,今天我倒要看看能把我怎么着。别那样看我,我没疯……”
二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就称他老方吧),平时见谁都是毕恭毕敬,谦和有加。可有一天,他忽然在办公室大喊大叫,一反常态。诱因或许是分房,或许是提干,或许什么都不是,就是觉得活得太憋屈了。往日那个谦谦君子不知道哪去了,一副癫狂模样,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没疯,我没疯。。。”大概他怕被大家当成疯子。
老方到底是疯了还是没疯,最终也没能定论。因为过了几天,他又照常来上班,还是过去那种谦卑的样子。但谁又会忘得了他曾经的疯疯癫癫,究竟哪个才是老方的真面目?莫非他的谦卑是装出来的,而他的疯癫是给逼出来的,这是事实的真相吗?
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都无法忘记老方发疯时歇斯底里的表情,那仿佛才是真实的老方,一个剥去了伪装的外衣,还原了生命原始状态的老方。
由此,我想到了“谦卑”,这个被中国人赞誉有加的品格,它果真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美德吗?
那么,“谦卑”到底是指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多用于晚辈对长辈)。
注意后面的注解很重要,谦卑是晚辈对待长辈的一种合适的态度,当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谦卑”。可这是否也是一种暗示,在同龄人的交往中表现“谦卑”,就是不怎么正常的了?倘若谦卑过度,还会使人感到唯唯诺诺,甚至有夹着尾巴做人之嫌。
对应的英文词“humble”有着类似的语义,having or
showing a modest or low estimate of one's own importance. 或者是low (someone) in dignity or importance.
而《易经》对于“谦卑”的诠释,似乎更接近“谦卑”的本意。“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 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这一段来自百度百科)
上面这一段阐释,一语道破了“谦卑”的真谛。“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然而,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尊和自我肯定,这种本性并非就意味着自私,它是人赖以生存且自立于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属性特征。由此推想,有谁会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让对方处于重要位置,而把自己置于次要位置,甚或没有位置呢?可见,谦卑从本质上就违背了人之天性。
谦卑其实是一种经过掩饰后的人的变异品格,它本身就带有取悦于人,进而攻人之心的明显的功利性。一个人刻意表现出谦卑,往往是怀有需要“沟通”抑或是“被接纳”的用意。因为人的普遍心理是,宁愿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甚至点头哈腰,哪怕是装出来的;也不愿意看到别人信心满满、居高临下、乃至飞扬跋扈,尽管那是真实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谦卑也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因为假装谦卑能够换取人际交往的诸多益处,有人喜欢有人欣赏,所以它毫无疑问地荣登美德之宝座,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
就人的本性而言,谦卑并非是纯美到那种境界的所谓“美德”。我们可以看到,真谦卑伤害的是自己,搞不好,极易造成人格分裂;而假“谦卑”伤害的是他人,以假面目取悦别人,难道不是一种欺骗行为?这两者最终都有把人逼疯的嫌疑。象同事老方那样,整天假装“谦卑”,可终于有一天憋不住了,爆发了,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谦卑作为人的一种性格特质,倒也不足以评长品短,因为大千世界,百人百性。有人喜欢低调,有人喜欢张扬,有人天性虚怀若谷,而有人生就气宇宣昂。这仅仅是性格差异而已,以此便来论德性高低上下,就未免太牵强了。如果无端地抬高“谦卑”,甚至将其册封为“美德”,就更令人怀疑,这种“谦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了。
写于2014年4 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