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底限
---由同性婚姻合法化争议所想得到
怡然
早在五年前,我就以“男子汉的形象是靠打造出来的吗?”为题,间接地讨论过同性恋这一敏感问题。记得当时为写这篇文章,曾阅读了很多有关这个专题的医学综述论文。只可惜没能把那些文献记录下来。
什么是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它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形态的耐久吸引。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取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每个人的性取向位于从“只对异性感兴趣”到“只对同性感兴趣”之间的某个位置。
关于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改变的还是可选择的?二十世纪初,同性恋在西方社会仍被普遍认为是罪,同时也被列为是精神病的一种。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大部分医生及生物学家已经放弃了这种想法。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也把同性恋从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列表中去掉了。
很多相关的科学研究显示,通过对同性恋者的大脑解剖发现,同性恋男性的大脑与异性恋女性的大脑有相似的地方,而与异性恋男性的大脑有明显的区别。其他的发现包括同性恋男性的手指印与异性恋女性的相类似。这些证据有力地表明同性恋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也就间接地说明了人的性取向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
这样一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女性化的男人和某些男人味不足的男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缺乏男子汉气质的男人,当然其极端的例子,就是具有同性恋情结的男人。这种现象是由男人在性取向轴线上的位置决定的。其实,同样的道理也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女人缺少女人味,或者说缺乏女人所特有的心理特质。
以上是我在这篇文章中就同性恋问题,介绍的医学界当时的最新研究结果。时隔五年,就这方面的研究也许又有了新的进展。
最近因美国最高法院对于同性婚姻权的裁决,在万维网引起了此起彼伏的讨论和争论。大家对同性恋是一种疾病还是天生所致,异性恋者是否会被引诱成为同性恋,还有同性婚姻合法化后,对社会家庭以及孩子会有负面影响等等,表现出了深切的关注。很多牵涉到病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都还没有个定论。所以,我相信,关于同性恋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当然不仅仅限于网络。
从中我体悟到一点,就是关于宽容。可以说,宽容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但任何宽容都有它的底限,这是我以前不曾想到过的。这个底限会因政治或宗教信仰的不同,个人利益的纠结,或是行为方式的差异,而被冲破甚至完全丧失。
在社会生活中,同性恋者是少数弱势群体,他们理应得到异性恋者(即社会大多数人)的同情和宽容。但随着同性婚姻合法化,这种少数与多数群体的社会地位发生着某种微妙的改变。同性恋者拥有了平等为人的权利,这无疑使很多人(异性恋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担忧。担忧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会受到挑战,担忧子女下一代会受到侵扰和诱惑。这些担忧也许不是全无道理的。
这也恰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内心的宽容其实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底限的。至于那个底限有多低,那就因人而异了。
下面是我五年前写的文章。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男子汉形象是靠打造出来的吗?
文/怡然
在我上大学的八十年代,很多女孩子都崇拜高仓健,并把他作为男子汉形象的典范,有点象如今的形象代言人。仔细想想挺有趣,一个日本男影星,怎么会受到这么多中国女人的青睐,他的身上真有所谓的男子汉魅力吗?
记得在《北京晚报》上曾读过一则小笑话,说有个女孩谈恋爱,她先就对男朋友宣称,自己特别喜欢象高仓健那样的男人。她男朋友本来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可每当与她单独相处时,总是沉默不语。这女孩心中纳闷,就忍不住发问。她男朋友便万般委屈地说:“你以为我愿意这样呵,我这不是尽力做你心目中的高仓健式的男子汉吗?”看起来,这男子汉的形象还真是不好轻而易举地就打造出来。
说到男子汉形象,那应该说的是男人在女人心目中的形象,离开了女人的评价,去空谈男子汉形象是毫无意义的。如此看来,男子汉形象的客观标准就得大打折扣了。
当然应该承认,男子汉形象无论是指男人的外表形象还是指内在气质,总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为大家所普遍认同。比如说,对于那些帅哥美男子,人们持有的审美观评判标准基本上是相通的。一个猥琐男走到哪里都不会被误认为是伟岸的男人,因为这种男人有着十分鲜明的行为特征,你无需走近,便可以做出推断。
但是,对于男子汉内在品质的体察,则不是仅仅靠外表就能轻而易举下结论的。哪些品质可以称得上是男子汉才具有的特质呢?你可以说坚强,责任,力量应该是一个男子汉必备的人品;你也可以说心胸宽广,目光远大,坚韧不拔应该是一个男子汉表现出来的气度。毫无疑问,这些作为一个男人内在品质的东西应该是超越种族界限的,对于中国男人如此,对于西方男人也不例外。
然而,如果玩味一下上面列举的那些所谓男子汉的心理特质,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个疑问,难道女人就不会具有那些优秀品质了吗?在现实生活中,至少某些女人是具备的。她们和男人一样坚韧,宽容,负责任,志向高远。这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到底有没有意义强调男子汉形象。换句话说,男子汉的形象是绝对的吗?还是它只不过是在男女两性对比中的强者的形象。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探讨的是人的性取向问题。什么是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它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形态的耐久吸引。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取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每个人的性取向位于从“只对异性感兴趣”到“只对同性感兴趣”之间的某个位置。
关于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性取向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改变的还是可选择的?二十世纪初,同性恋在西方社会仍被普遍认为是罪,同时也被列为是精神病的一种。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大部分医生及生物学家已经放弃了这种想法。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也把同性恋从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列表中去掉了。
很多相关的科学研究显示,通过对同性恋者的大脑解剖发现,同性恋男性的大脑与异性恋女性的大脑有相似的地方,而与异性恋男性的大脑有明显的区别。其他的发现包括同性恋男性的手指印与异性恋女性的相类似。这些证据有力地表明同性恋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也就间接地说明了人的性取向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
这样一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女性化的男人和某些男人味不足的男人,也就是那些所谓缺乏男子汉气质的男人,当然其极端的例子,就是具有同性恋情结的男人。这种现象是由男人在性取向轴线上的位置决定的。其实,同样的道理也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女人缺少女人味,或者说缺乏女人所特有的心理特质。
经常听儿子回来说学校里谁是Tomboy或者是Tomgirl,估计和中国的“假小子”“假姑娘”差不多。其实,人在孩提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性取向更自然一些,因此也更真实或更接近其生物本能。但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人的行为包括性取向的表露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约束或掩盖,这主要来自于社会道德的力量和宗法的力量。
回到我们原来的主题,男子汉形象到底可不可以打造?如果仅从性取向的生物学和遗传学基础的角度来看,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由生理基础决定的心理特质,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办法使他的基因发生变异。但是,人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男人和女人都不过是一种社会角色,对于一种社会角色的认可与接受,不仅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得到加强,而且可以通过教育诱发的社会家庭责任感得以建立。
更为重要的是,男子汉形象既然是在男女两性交往中所建立起来的认知意识,那么它也应该在男女两性的对比中得以实现。如果你留意一下身边的男人和女人,便不难发现,那些和女人味十足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的男人,不知不觉中会变得更加“男子汉”,而那些和有着强烈男人气的女人呆在一起的男人,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女人气。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双方都无法忍受彼此的性取向行为,最终导致分道扬镳。婚姻问题专家就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男女性情不和。
如果说男子汉形象真的能够被打造出来的话,那么,打造他的人一定是女人。有什么样的女人,便会培育出什么样的男人。男人和女人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决定了两者不可能是截然对立的,而应当是互相交融,交相辉映。所以,那种一味想把男人规定成某类男子汉形象并刻意打造的做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崇拜迷恋男子汉形象,无非是希望男人的男人味更足一些,就如同男人喜欢女人味十足的女人一样。两性关系原本是人的最自然的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如果男人和女人仍然以强烈的角色意识相对峙,那么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感到活得太累。所以,不必刻意苛求什么男子汉形象,让一切顺其自然,合乎自然的东西也就是合乎了天意。所谓“天生一对,地造一双”,就是这个道理。
-男子汉形象是靠打造出来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