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针对个人,诺贝尔奖鲜为人知的内幕(转) [博主语] 转发一篇关于诺贝尔奖的知识性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一页纸。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一页纸,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1900年6月,瑞典政府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批准设置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年复一年,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1969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此外,加上文学奖和和平奖,总共设有六大奖项。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美籍华人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均在这里接受过瑞典国王的颁奖。 隆重的仪式 诺贝尔奖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这个只有11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的12月10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颁奖的日子里,各种礼仪程序是固定不变的。15时,天刚刚擦黑,获奖人员都在斯德哥尔摩大饭店集中。他们的目的地是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他们将进入一个布满了鲜花的房间,这些鲜花都是由意大利圣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诺贝尔奖的设立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6年就是在这个城市逝世的。16时30分,乐队开始奏乐。全体起立。王室成员驾临。之后便是讲话、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 此后,人们便移师市政厅,“在隆重而活泼的气氛下”,开始了庆祝活动。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埃尔—吉勒·德热纳回忆道:“我们乘坐华丽的四轮马车,能清楚地听到马蹄声。到了院子里,孩子们举着火把列队欢迎。我们有一种置身于19世纪的感觉。”接下来,便是宴会。这一切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19时整准时打开香槟,65张桌子围绕着国王的主桌按“麦穗形”排开,蜡烛将是大厅内唯一的照明光源。至于宴席的菜单,每年自然少不了这几样菜肴:头道菜是海鲜,主菜是驯鹿肉,甜点是冰淇淋。1350位嘉宾都将使用镀金的银餐具。晚餐结束后,客人们将应邀进入一个大厅,在这里所有获奖者等待国王的逐一召见,每位获奖者将有幸与国王交谈5分钟。像瑞典的所有宴会一样,活动将在23时之前全部结束。 丰厚的奖金 然而,豪华与铺张并不是诺贝尔奖享誉全球的唯一原因。从一开始起,诺贝尔奖的高额奖金就令人羡慕不已。诺贝尔遗嘱执行人之孙、“诺贝尔基金会”秘书长米凯尔·索尔曼说:“按照阿尔弗雷德的设想,他是要奖励那些三四十岁、有才华但缺钱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让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钱从何而来?阿尔弗雷德在遗嘱中作了精心设计:他死后留下的财产将用于“低风险投资,成立一个基金会,所获得的利润每年将以奖金的形式发放”。 阿尔弗雷德是一个极为富有的人。作为炸药的发明人,他拥有百余家工厂,并在世界各地拥有355项发明专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对家人的信任也很有限。他是这样分配财产的:200万瑞典克朗给了兄弟们,而给基金会留下了3100万克朗,相当于如今的大约1.6亿欧元! 这些钱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纽约的股市上,从而使得每年的获奖者们都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在2003年,每位获奖者可得到约140万欧元。 秘密的评选 除了奖金外,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诀也十分简单: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如,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50名委员的名单?保密!帮助该委员会进行前期调查的15人委员会的名单?保密!米凯尔·索尔曼说:“保密是诺贝尔奖的基石之一。这一点被写进了遗嘱。”此举为了避免来自各方的压力,这种压力历来都存在,如今也不会消失。对于类似“究竟有多少人获得了提名”之类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得到答案。评选委员会一位名叫汉斯·约恩瓦尔的秘书反问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是,评选委员会每年向数千人发出邀请,让他们提供候选人名单。这些提名人或是前诺贝尔奖得主,或是收到“特别邀请”的人,或是隶属于知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人的名单自然也是保密的。但诺贝尔和平奖是个例外:阿尔弗雷德在遗嘱中指定和平奖由挪威来颁发。这一习惯沿袭至今。而挪威有关方面每年都会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名单公之于众,对此汉斯·约恩瓦尔感到十分不解。 诺贝尔基金会以前一直隶属于斯德哥尔摩大学。2002年,随着瑞典大学透明化进程的加深,斯德哥尔摩大学开始实行档案向公众开放等规定。此举引起诺贝尔基金会的极大不安。为了不违反上述原则,基金会不得不改变章程,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司法把戏。它向现代社会作出的唯一让步是:在诺贝尔奖公布50年后,其档案可向公众开放。也就是说,1953年以前的有关信息现在可以从因特网上查阅到。即便如此,诺贝尔基金会网站每年的访问量仍达1500万人次。网站负责人阿尔夫·林德贝里说:“也许有一天,这一期限会降至30年。” 繁琐的调查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说:“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动方面很有一套。但他们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尔摩。我在那里跟一些科学家有过长时间的接触,事后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员会成员。但他们没有向我透露过半点信息。”然而,透风的事儿还是发生过: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在获奖的前几天就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她是被看好的候选对象之一。同样,1980年医学奖得主让·多塞在获奖前一周便从“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消息”中得知自己可能获奖。他说:“到最后时刻,我推掉了在加拿大的一系列讲座。投票那天,电话响了。由于按正常的日程安排我是不应该在家的,所以我没敢接电话。但铃声响个不停,响了11声时,我太太才去接听。”这种泄密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关键是它并没有影响到前期的调查工作。确定候选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评选委员会要用8个月的时间来研究候选人的材料,检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确认这些工作成果的确出自候选人之手。他们甚至还会就候选人的人品,在其周围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中展开秘密调查。这些调查工作所需的预算费用每年高达350万欧元,是基金会第二大开支项目,仅次于发给获奖者的奖金。之后,还要开展“一系列的选拔程序”。到最后讨论时将只留下“几个名字”,而且这种讨论只进行半天。对于这一讨论,人们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轮投票制、写在一张可折叠的小纸片上)被视为机密。评选委员会的内部磋商程序也不得而知。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将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米凯尔·索尔曼说:“幸好这种情况迄今还没有出现过。” 历史的局限 尽管如此小心谨慎,但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错误虽然不多,但确实犯过。有时是表彰来得太迟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在表彰上世纪50年代的科学工作吗?有的则是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1949年,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兹因一项有争议的疗法“脑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病”而获得该年度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更令人感到难堪的是,197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在40年代曾发表过支持“灭绝劣等民族”的主张。米凯尔·索尔曼说:“不能保证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圣人。他们只是一些象征而已。”事实上,评选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争论,那就是“诺贝尔奖真的发给那些有资格的人了吗?”2003年也未能逃脱这一规律。美国科学家雷蒙德·达马迪安在美国和瑞典的主要报纸买下版面,刊登整版广告,称自己理应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米凯尔·索尔曼说:“对此,我不发表任何评论。我们的第10条规则十分清楚:我们可以对所作出的选择加以阐述,但我们永远不会公开未入选者名单。”噢,规则!每当提到这个问题,米凯尔·索尔曼时而说“没什么规则”,时而又会说“规则认为”。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反映了基金会在执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这个遗嘱过于简短而且已经过时)的时候所面临的难题。 这正是诺贝尔奖的局限性所在。米凯尔·索尔曼承认,“诺贝尔奖的历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轨迹”,但科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基础科学方面的发现与其实际应用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各学科之间(物理学与医学、医学与化学等)相互交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许多科学项目都是由一个课题小组集体完成的,很难从中确定一个、两个或三个主要的研究人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有明确的指示: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个人,而不能是某个研究小组或研究机构,且无关这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等。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还要不要为改变而改变?还要不要增设诺贝尔奖的类别?这一切现在都不能肯定。尽管如此,诺贝尔奖仍是全世界人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受到了全世界众多人的追捧。 诺贝尔基金会有多少钱? 世界闻名的诺贝尔基金会每年发布奖项必须支付高达500万美元的奖金。我们不禁要问: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到底有多少?事实上,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除了诺贝尔本人在100年前捐献的一笔庞大的基金外,更重要的是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有方。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管理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基金会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白地确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上,如银行存款与公债。这种保本重于报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的确是稳重的做法。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 眼见基金的资产将消耗殆尽,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于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变,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改变为应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资产管理观念改变后,就此扭转了基金的命运。1993年基金的总资产滚动至2亿多美元。 诺贝尔遗嘱全文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惟一存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文/熊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