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多民族“熔炉”,还是多元文化混合体?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漫谈移民心态”,其中对于反对美国民族熔炉论的一些观点,作了简短的介绍。但当时出于文章主题的限制,没有展开地来探讨这一问题。最近发生的海外华人抗议ABC辱华事件中,华人世界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其中一个声音就是,我们该选择“融入主流”而不是对抗。所谓“融入主流”,无非是美国“熔炉”理论的天然产物。这引起了我的兴致,去重新审视美国民族“熔炉”论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学术界对“熔炉”论提出的各种辩疑。
(一)“熔炉”论出台的历史背景
“熔炉”(The Melting Pot)这个名词在美国历史上被赋予社会政治意义,始于一位移民美国的英国犹太人以斯雷尔.赞格威尔。他在1909年写了名为《熔炉》的剧本,并在百老汇成功地上演。在剧中他把“真正的美国人”描绘成欧洲所有民族融合的产物,他借用剧中主人公的道白,表达了这种典型的“白人熔炉”观,“美国是上帝的坩埚,一个伟大的熔炉。在这里,欧洲所有的种族都被熔化,重新形成!……德国人、法国人、爱尔兰人、英国人、犹太人和俄国人,你们走进熔炉吧!上帝正在铸造美国人。”很清楚,在这个美利坚熔炉中,只有欧洲人的地位。《熔炉》的发表及上演,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受到许多人的赞许。自此,“熔炉”一词成为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概念和术语。
应该指出的是,“熔炉”论从出台伊始,便带有明显的种族排他特征。熔炉论所主张的民族融合,是指在白人种族集团的内部实现的,它并不包括黑人、拉美族裔以及亚裔。这些种族由于人种、数量、以及经济和文化所处地位的缘故,他们被长时间地排斥在白人的“民族熔炉”之外。
伍德罗·威尔逊主政时期,是“熔炉”论最为甚嚣尘上的鼎盛时期。威尔逊本人就一再宣称“一个认为自己是属于在美国的特别民族集团的人,就还没有成为美国人”。
在威尔逊主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出现了按照盎格鲁—撒克逊路线实行美国化的高潮,其原因是,美国移民族裔的母国形成两大敌对的集团,即协约国和同盟国,从而导致美国“熔炉”出现大裂缝。那时谁要是反对美国支持协约国(英法集团),就被怀疑是里通德国。特别是在美国参战后,在全国范围上上下下开展了“美国化”运动,这被称作“高压锅式的同化”。这个时期的美国社会如同着魔一般,一方面,联邦、州、私人团体一齐动员,软硬兼施地要外籍人学英语、忘祖籍、申请归化,无条件地爱美国的一切;另一方面,在“美国化”的口号下,排斥与德国有关的一切事物,不准讲授德语课,禁止演奏德国古典音乐,用德语命名的城市、街道建筑一律易名,甚至德式泡菜也改名为“自由白菜”;汉堡包改称“萨里斯伯里牛肉饼”,一些一贯反对中欧集团的德裔公民也被怀疑是德国间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事实上宣告了“熔炉”论的彻底破产。各个种族或民族集团,虽然都是美国公民,可是对参战与否和对大战的结局,都各有打算。有的要求保持中立,坚持孤立主义;有的要求立即参战,以实现各自的民族愿望。而实际上他们与自己的民族已没有根源上的联系,不过只是感情上的脆弱纽带在维系而已。
战争结束后,“美国化”运动依然兴盛不衰,倡导移民“美国化”被视为爱国之举。学校、教堂、兄弟会团体、市民和企业组织,都以此为己任,并当成是引以为荣的时尚。总而言之,就是要移民切断或忘记与旧世界或母国的联系。没过多久,“美国化”运动被反共的“超爱国分子”控制,变成了反布尔什维主义十字军,攻击的矛头不再是德国移民,而是外侨中的革命分子和激进分子,以及工会组织中的外籍领导人。
1919年12月22日,当时的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发动了一起在美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的对外国移民和侨民的大袭击,史上将其称为“帕尔默袭击”。他下令在全国范围搜捕所谓的外国代理人、间谍、无政府主义分子和颠覆分子,有大约4,000人被捕。此次事件使帕尔默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风云人物。
30年后,爱尔兰裔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成为比帕尔默更为野蛮的迫害狂。在1950到1954年间,麦肯锡在全美国掀起了反共、反东南欧和反犹太高移民的嚣张气焰,在美国历史上又创下了新记录。在他的影响下,美国国会在1950至1952年先后通过了反共和反外裔公民的《国内安全法》及《移民和归化法》。
至此,“大熔炉”的诱人神话被无情地粉碎了。帕尔默和麦卡锡之流,以及大大小小的种族主义者的接连表演,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所谓美国民族“熔炉”,只不过是某些种族主义者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政治说辞,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以兑现的。
(二) 反对“熔炉”论的各种辩疑
民族“熔炉”论从一抛出,就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和否定。比较具备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超越“熔炉”观
1963年,哈弗大学社会学教授内森.格雷泽(Nathan Glazer)与丹尼尔. P. 莫尼汉(Daniel P.Moynihan)合作出版了最为著名的《Beyond
the Melting Pot》, 被译成《远离熔炉》。我个人认为,说“超越熔炉”可能更为贴切一些。这两位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于1962年参加了一项对纽约市少数族裔的社会调查,他们选择黑人、犹太人、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作为对象,分析这些移民团体的归属感。结果发现,他们是一种新的社会群体,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这些移民并没有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美国这个“上帝的熔炉”中炼成了全新的美利坚人。与此相反,各民族集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游离于“大熔炉”之外。次年,他们将调查结果以《远离熔炉》(Beyond the Melting Pot)这个引人注目的标题发表了。
在该书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熔炉论的症结在于,它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该书从诸多方面戳穿了“熔炉”这个迷惑人的神话。他们第一次在学术意义上提出并使用了ethnicity这个词,来描述“族裔集团的性质和特点”。由于他们的倡导,美国学术界开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几个方面来研究ethnicity。
(2) 炖锅论(stewpot)
这种观点认为,在美国的民族关系中,尽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但并非象“熔炉”论所说,融合得那么彻底。熔炉论夸大了社会同化的能力,而忽视了各个民族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内在力量。美国社会真实的民族关系是炖锅,而非熔炉。即各民族和平地混炖于一体,有相融的部分,也有冲突甚至对立。
(3) 整合论(integration)
该理论认为,迄今美国各民族集团并没有融为一体,而是平等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同化不是融合的过程,而是“一个群体整合于周围文化的过程”。整合理论既强调了整体性的重要,也强调部分与部分,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界线区别。“整合”论得到了当今不少美国社会学者的接受与支持,并认为用“整合”来解释移民和少数族裔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更为适宜。
(4) 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
这种观点认为,不同民族集团应该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特色,文化多元性可以替代彻底同化。
以上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美国是多民族“熔炉”论点提出了质疑,也涉及了熔炉论说无法解说的许多民族性问题。比如:美国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否是均等的?各个族裔对于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否产生同样的作用?不同民族集团为何一直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且代代相传?可见熔炉论面对诸多民族性问题,无法自圆其说。正如美国著名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说说,“很久以来,‘熔炉’一直在炖烧,但最终产品似乎并不比以前更融合接近一些。”
(三) WASP 文化与多元文化论
美国虽然历史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几百年当中,源自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白人新教徒文化,却长期被认为是美利坚文化的正宗。美国人把它缩写为WASP。“熔炉”论就是要让其他民族“熔”入以WASP代表的所谓主流文化当中。换句话说,就是让其他民族或族裔与盎格鲁萨克逊人认同,而不是多民族并存,保持多元文化的特性。
1924年,德裔犹太人哲学家霍勒斯.卡伦,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多元论”。他深刻地指出,“移民可以或多或少地变换他们的服装,改变他们的政治见解,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哲学观点,甚至可以改娶新妻。但是他们无法改换自己的祖父。”他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熔炉”论学说。
霍勒斯的“文化多元论”学说出台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和支持。诚然,在北美早期拓荒时代,盎格鲁民族的文化,曾经对美国立国精神产生过无法取代的历史作用,对美国法律、政治、宗教制度的确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时代在前进,历史已经翻过了那一页。今天的美利坚文化已经不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简单传承,它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生元素,包括来自其他民族或族裔的,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元素。从族裔结构上看,今天的美国社会,由于西裔与亚裔人口的逐渐增多,英吉利人压倒优势的状况已今非昔比。
在当今时代,把美国看作是多元文化社会和多样性社会,已经成了任何具有开放心态的美国人的普遍共识。正如社会学教授彼得.罗斯所说,“当前的美国已远远超出一个多元性社会。你如今再也不会听到那么多关于美国是个‘大熔炉’的谈论了。这个齐心协力把所有人融合在一起的旧观念已被现实所取代。”
(本文只是一篇我个人的学习笔记,无意于参加任何争论。欢迎朋友们评论。)
参考文献:
米尔顿.戈登 ( Milton M. Gordon):《美国生活中的同化问题—--种族、宗教信仰和原族裔的作用》(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漫谈移民心态(下)-- 活出自己的精彩
漫谈移民心态(上)---文化失落感及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