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針對個人,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內幕(轉) [博主語] 轉發一篇關於諾貝爾獎的知識性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讀。 一頁紙。一個孤獨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寫下的薄薄一頁紙,他的家人在他死後才發現這一遺囑。寫在這頁紙上的短短幾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獎項之一-----諾貝爾獎。1900年6月,瑞典政府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批准設置諾貝爾基金會,瑞典議會通過了《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年復一年,諾貝爾獎都會引起巨大反響,有時甚至引發爭論。諾貝爾獎最初只設立了醫學、物理學和化學三個獎項,1969年首次頒發經濟學獎。此外,加上文學獎和和平獎,總共設有六大獎項。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美籍華人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均在這裡接受過瑞典國王的頒獎。 隆重的儀式 諾貝爾獎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這個只有11位雇員的機構是如何運作的?只有900萬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的12月10日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個頒獎的日子裡,各種禮儀程序是固定不變的。15時,天剛剛擦黑,獲獎人員都在斯德哥爾摩大飯店集中。他們的目的地是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音樂廳。他們將進入一個布滿了鮮花的房間,這些鮮花都是由意大利聖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諾貝爾獎的設立者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6年就是在這個城市逝世的。16時30分,樂隊開始奏樂。全體起立。王室成員駕臨。之後便是講話、頒發獲獎證書及金質獎章。 此後,人們便移師市政廳,“在隆重而活潑的氣氛下”,開始了慶祝活動。199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皮埃爾—吉勒·德熱納回憶道:“我們乘坐華麗的四輪馬車,能清楚地聽到馬蹄聲。到了院子裡,孩子們舉着火把列隊歡迎。我們有一種置身於19世紀的感覺。”接下來,便是宴會。這一切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序。19時整準時打開香檳,65張桌子圍繞着國王的主桌按“麥穗形”排開,蠟燭將是大廳內唯一的照明光源。至於宴席的菜單,每年自然少不了這幾樣菜餚:頭道菜是海鮮,主菜是馴鹿肉,甜點是冰淇淋。1350位嘉賓都將使用鍍金的銀餐具。晚餐結束後,客人們將應邀進入一個大廳,在這裡所有獲獎者等待國王的逐一召見,每位獲獎者將有幸與國王交談5分鐘。像瑞典的所有宴會一樣,活動將在23時之前全部結束。 豐厚的獎金 然而,豪華與鋪張並不是諾貝爾獎享譽全球的唯一原因。從一開始起,諾貝爾獎的高額獎金就令人羨慕不已。諾貝爾遺囑執行人之孫、“諾貝爾基金會”秘書長米凱爾·索爾曼說:“按照阿爾弗雷德的設想,他是要獎勵那些三四十歲、有才華但缺錢的研究人員,向他們提供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15年的工資,讓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錢從何而來?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作了精心設計:他死後留下的財產將用於“低風險投資,成立一個基金會,所獲得的利潤每年將以獎金的形式發放”。 阿爾弗雷德是一個極為富有的人。作為炸藥的發明人,他擁有百餘家工廠,並在世界各地擁有355項發明專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對家人的信任也很有限。他是這樣分配財產的:200萬瑞典克朗給了兄弟們,而給基金會留下了3100萬克朗,相當於如今的大約1.6億歐元! 這些錢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紐約的股市上,從而使得每年的獲獎者們都能得到一筆豐厚的獎金。在2003年,每位獲獎者可得到約140萬歐元。 秘密的評選 除了獎金外,諾貝爾獎的評選方式也是其長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訣也十分簡單: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如,諾貝爾醫學獎委員會50名委員的名單?保密!幫助該委員會進行前期調查的15人委員會的名單?保密!米凱爾·索爾曼說:“保密是諾貝爾獎的基石之一。這一點被寫進了遺囑。”此舉為了避免來自各方的壓力,這種壓力歷來都存在,如今也不會消失。對於類似“究竟有多少人獲得了提名”之類的問題,人們也不會得到答案。評選委員會一位名叫漢斯·約恩瓦爾的秘書反問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目前人們所知道的是,評選委員會每年向數千人發出邀請,讓他們提供候選人名單。這些提名人或是前諾貝爾獎得主,或是收到“特別邀請”的人,或是隸屬於知名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這些人的名單自然也是保密的。但諾貝爾和平獎是個例外:阿爾弗雷德在遺囑中指定和平獎由挪威來頒發。這一習慣沿襲至今。而挪威有關方面每年都會把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名單公之於眾,對此漢斯·約恩瓦爾感到十分不解。 諾貝爾基金會以前一直隸屬於斯德哥爾摩大學。2002年,隨着瑞典大學透明化進程的加深,斯德哥爾摩大學開始實行檔案向公眾開放等規定。此舉引起諾貝爾基金會的極大不安。為了不違反上述原則,基金會不得不改變章程,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這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司法把戲。它向現代社會作出的唯一讓步是:在諾貝爾獎公布50年後,其檔案可向公眾開放。也就是說,1953年以前的有關信息現在可以從因特網上查閱到。即便如此,諾貝爾基金會網站每年的訪問量仍達1500萬人次。網站負責人阿爾夫·林德貝里說:“也許有一天,這一期限會降至30年。” 繁瑣的調查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說:“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動方面很有一套。但他們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爾摩。我在那裡跟一些科學家有過長時間的接觸,事後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員會成員。但他們沒有向我透露過半點信息。”然而,透風的事兒還是發生過: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朗女律師希林·伊巴迪在獲獎的前幾天就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她是被看好的候選對象之一。同樣,1980年醫學獎得主讓·多塞在獲獎前一周便從“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消息”中得知自己可能獲獎。他說:“到最後時刻,我推掉了在加拿大的一系列講座。投票那天,電話響了。由於按正常的日程安排我是不應該在家的,所以我沒敢接電話。但鈴聲響個不停,響了11聲時,我太太才去接聽。”這種泄密的情況並不多見,而且關鍵是它並沒有影響到前期的調查工作。確定候選人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評選委員會要用8個月的時間來研究候選人的材料,檢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確認這些工作成果的確出自候選人之手。他們甚至還會就候選人的人品,在其周圍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夥伴中展開秘密調查。這些調查工作所需的預算費用每年高達350萬歐元,是基金會第二大開支項目,僅次於發給獲獎者的獎金。之後,還要開展“一系列的選拔程序”。到最後討論時將只留下“幾個名字”,而且這種討論只進行半天。對於這一討論,人們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輪投票制、寫在一張可摺疊的小紙片上)被視為機密。評選委員會的內部磋商程序也不得而知。只有一點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將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米凱爾·索爾曼說:“幸好這種情況迄今還沒有出現過。” 歷史的局限 儘管如此小心謹慎,但問題還是難以避免。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錯誤雖然不多,但確實犯過。有時是表彰來得太遲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是在表彰上世紀50年代的科學工作嗎?有的則是科研成果本身的質量存在問題。1949年,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茲因一項有爭議的療法“腦白質切除術治療精神病”而獲得該年度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更令人感到難堪的是,1973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康拉德·洛倫茨在40年代曾發表過支持“滅絕劣等民族”的主張。米凱爾·索爾曼說:“不能保證諾貝爾獎得主都是聖人。他們只是一些象徵而已。”事實上,評選問題幾乎每年都會引發爭論,那就是“諾貝爾獎真的發給那些有資格的人了嗎?”2003年也未能逃脫這一規律。美國科學家雷蒙德·達馬迪安在美國和瑞典的主要報紙買下版面,刊登整版廣告,稱自己理應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米凱爾·索爾曼說:“對此,我不發表任何評論。我們的第10條規則十分清楚:我們可以對所作出的選擇加以闡述,但我們永遠不會公開未入選者名單。”噢,規則!每當提到這個問題,米凱爾·索爾曼時而說“沒什麼規則”,時而又會說“規則認為”。這兩句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但實際上反映了基金會在執行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這個遺囑過於簡短而且已經過時)的時候所面臨的難題。 這正是諾貝爾獎的局限性所在。米凱爾·索爾曼承認,“諾貝爾獎的歷史雖然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學的發展軌跡”,但科學在過去一個世紀裡發生的變化太大了。基礎科學方面的發現與其實際應用變得越來越難以區分;各學科之間(物理學與醫學、醫學與化學等)相互交叉的程度也越來越深。許多科學項目都是由一個課題小組集體完成的,很難從中確定一個、兩個或三個主要的研究人員。然而在這個問題上,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有明確的指示:諾貝爾獎必須頒發給個人,而不能是某個研究小組或研究機構,且無關這個人的國籍、民族、宗教信仰等。 時至今日,諾貝爾獎還要不要為改變而改變?還要不要增設諾貝爾獎的類別?這一切現在都不能肯定。儘管如此,諾貝爾獎仍是全世界人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受到了全世界眾多人的追捧。 諾貝爾基金會有多少錢? 世界聞名的諾貝爾基金會每年發布獎項必須支付高達500萬美元的獎金。我們不禁要問:諾貝爾基金會的基金到底有多少?事實上,諾貝爾基金會的成功,除了諾貝爾本人在100年前捐獻的一筆龐大的基金外,更重要的是歸功於諾貝爾基金會的理財有方。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捐獻980萬美元。由於該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用於支付獎金,管理不允許出現任何差錯。因此,基金會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白地確定基金的投資範圍,應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項目上,如銀行存款與公債。這種保本重於報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資原則,的確是穩重的做法。但犧牲報酬率的結果是:隨着每年獎金的發放與基金運作的開銷,歷經50多年後,到1953年該基金會的資產只剩下300多萬美元。 眼見基金的資產將消耗殆盡,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及時覺醒,意識到投資報酬率對財富積累的重要性,於是在1953年做出突破性的改變,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將原來只准存放銀行與買公債,改變為應以投資股票、房地產為主的理財觀。資產管理觀念改變後,就此扭轉了基金的命運。1993年基金的總資產滾動至2億多美元。 諾貝爾遺囑全文 我,簽名人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後特此宣布,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換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5人委員會頒發。 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惟一存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置的遺囑,一概作廢。 (文/熊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