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那些準備好面對死亡的人,才是真正預備好去面對人生。
朋友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卻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會死。也沒有想到自己死後的事,沒有關切自己的人生何去何從,更沒有預備自己的死亡。
如何預備自己的死?如何面對死亡?死前我要怎麼生活?現已96歲的葛培理牧師在他不久前出版的新書“如何面對死亡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布如斯教授(F. F. Bruce)說過:“有些人把基督當作傳說、神話、理想的觀念。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從未作過歷史考究!因為連從非基督教的歷史來源中,我們都可找到資料,如第一世紀的羅馬史學家塔西圖(Conelius Tacitus)對基督其人就有詳盡的記載。”
法國思想家盧梭(Rousseau)
對於復活節,我們知道些什麼?
知道這一天是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只能說明我們掌握了常識。
知道耶穌因復活,就成了“初熟的果子”,只能說明我們背熟了聖經。
知道到耶穌的復活打破了死亡的壟斷,只能說明我們學會了神學。
知道耶穌的復活,使我們現在就活在新的生命之中,才依稀摸到了
人生無論在學習,工作,家庭還是教會,無論做什麼,都要像服侍神的態度而做,靠神,竭力,卓越。因為都是服侍神,見證神,榮耀神。每個人“總要做神的僕人”。聖經對服侍的有三個寶貴的提醒和應許。
1. 不要動搖,服侍不會是徒然的。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
當耶穌降生時,天使向牧羊人宣告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加福音2:10-11) 當我們決志信主時,我們向神禱告,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為我們個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耶穌是我們的救主和主包含的是什麼意思呢?
救主
Stanley J. Grenz博士曾總結出後現代社會的七個特點:相對主義,無絕對真理,多元化宗教,無道德標準;個人主義,自我中心,不負社會責任,不委身團體;自治主義,不服權柄,沒有權威;現實(實用)主義,專注實用效果,不管對錯;物質主義:追求物質享受,對屬靈的事無興趣;情感至上,注重感受,感覺,感性,情感和
傳福音的20種方式
1. 帶領某人去教會或參加教會的特別活動,然後一起去吃午飯,探討對教會的感受。
2. 給某人寫信,email或text,謙卑地談到你自己信主的經歷和福音的內容。之後問他們如何看待這封信。
3. 邀請同學,朋友或鄰居到你的家裡吃飯,談論自己的信仰經歷。
4. 給人送一本可以幫助
寫《戰爭與和平》的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曾經到處尋找人生的意義,卻發現萬事皆空。後來,他的發現使一切為之改觀。
他寫到:
我開始嘗試接近人群中貧窮﹑簡單的信徒,他們是殉道者﹑修士和農民。我越思想這些淳樸百姓的生命,就越發深信他們信仰的真實性。
而惟有真實的信仰能給人生賦予意義,並
人的敗壞腐敗有社會的原因和別人的影響,有魔鬼撒旦的權勢和轄制,也有我們自己自私私慾和肉體情慾的放縱和體貼。聖經以弗所書講到我們本來是死在過犯罪惡當中時,特別指出: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
人們常常糾結爭論基督信仰是否是一次決志信主,就永遠得救了。得救之後,會不會有人離經判道而失去救恩。確實我們看到有少許人信主受洗了,後來離開,好像不信了;而且有人自己宣稱不再信了。歷史上甚至也有知名傳道人後來宣稱自己離開基督信仰了。
其實聖經有很清楚的啟示。對於一個有真實基督信仰的人,主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