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一致通过续聘沈祖尧教授为校长,任期三年,由2015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校董会主席郑海泉恭贺沈教授续任校长:“我期望能看到大学在校长的领导之下,会创造更大成就,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沈祖尧现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
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肠胃研究权威。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期间,沈祖尧积极抗疫,与另外两名香港医生同被《时代》周刊誉为当年的“亚洲英雄”。他于2010年7月出任中大校长,上任之后,连续获评“香港最佳校长”。 沈祖尧教授是基督徒,以下是他分享在香港非典发生期间的经历感受。 我觉得历史真的操纵在上帝手中,因为我们估计不到会发生的事情在突然之间出现了,而事情发生后所造成的影响亦不在我们意料之内,以「非典事件」为例,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灾难,也有很多人因此牺牲了,但其实,在那段时间中,同时亦令到很多人的生命有了改变,包括病人和医护人员。老实说,回看那已过去的日子,我们其实没有做过些甚么或计划过要去做些甚么,只是上帝在我们完全没有准备的时候,在突然之间就改变了这个社会和一些人的生命。 我并非觉得自己得胜了,只感觉到很渺小,因为你会发觉自己原来在许多情况之下,都是很无助、很无能的。不过,在你感到最无助时,上帝就会出手去帮你,所以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凯旋而归、仿似打赢了一场仗、很“威水”的感觉。我觉得这次是我相信主耶稣三十年来,与上帝最近的一刻、一段时间。因为上帝让我很明显地看得到,祂是真的做了一些事情。我亦希望大家透过经历这些危机和威胁,可再次反省:人的生命代表了些甚么?你的价值观怎么样呢?当大家都安然无恙、很健康、没有地震也没有天灾发生,我想我们都只会顾着买楼、买股票,着紧究竟赚了多少钱、何时可以升职、人工加多少等……我们很少会去思想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的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是,知否上帝在我们的生命里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一些令我们受到生命威胁的事情发生了,也许能促使我们去反省一下人生的意义。 许多专业人士都很看重事业,把事业置于很高的位置。在大学里工作,大家都会觉得发表过多少篇文章、花掉了多少的金钱做研究、讲了某些恍若可以改变全球对于一个病的看法或医治方法的说话,是梦寐以求的事,甚至比金钱更为重要;说得坦白一点,就是一切的东西都不及拥有名声重要。 我的工作时间很长,而且经常要乘飞机往返不同的地方。因此,我很少在家,花在家庭上的时间亦不多,我甚至连自己的健康也不太注重──虽然作为医生;还有,许多时候我会很紧张某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去着紧那件事的过程、其它人的感受和需要、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生「非典」之后,我想到我最大的体验就是:不论你如何有名、写过多少篇论文,也不管你有多少金钱、住在一个怎样的地方、驾驶一辆怎样的车子……原来这一切都可于一剎那间就过去了,也有可能我们会在剎那间失去所有这些东西。唯一可以是永恒的就是我们与上帝、与家人的关系。我不认为自己现时能够付出、投放很多时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服侍神;我也并非一定可以腾出时间,将每一分钟也留给家人,与家人一起。不过,我现已认清究竟甚么东西、事情才是我真正应该去看重的。现在,我在面对各种需要操心的事情时,相信我会有大一点的动力,重新编排它们的先后次序。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一位外籍人士,可能他当时见到我做起事来实在太过拼命了,他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们就好像在玩杂技般,将四个球抛来抛去,这四个球分别代表你的事业、你的健康、你的家人和你的朋友,只有代表你的事业的那个球是用胶制成的,即使它掉落地上,也有机会弹回来;然而其余三个都是玻璃球,在抛和接这过程中,一旦不小心让它们跌在地上便会摔破了。”其实我这个朋友不是基督徒,要不然应该说还有一个球,就是他自己的永生,及他与上帝的关系。同样地,这个球一旦跌破了就无法挽救(若我们没有好好把握和珍惜眼前的东西、错失了机会,即使我们后来深感后悔,却无补于事)。所以希望我们不要只顾着着紧那个胶波(事业)而顾此失彼。 生命是很短暂的,我们只过好像那些飞机的搭客/现在要去转机的过客而已,我们到最后将有永生的日子,这才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阶段。我们现在只是为着将来有怎样的生命而去准备。大家可能都看过一本书,是Rick
Warren写的,书名叫《标竿人生》(Purposes Driven
Life),当中有一句说话令我印象很深刻:“我们今生是一个 dress rehearsal for eternity(永生的总彩排)”。我们现时只不过在进行彩排,所做的事情,都是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作为一个医生,我体会到自己现时所做的事情,只是在为将来作预备。所以我们人生的目标、想追求的东西、或对事物和价值观的看法,都应该朝着将来、朝着永生这个方向,而不是着眼于目前这人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只可以在我的岗位上尽我的力量、学识和经验去做好我份内应该做的事,不要因为一些压力或者担忧而去做一个逃兵;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敏感地去观察觉、关注他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所指的不单止是要帮他退烧或者医好他的病,其实亦包括了人在感情上和心灵上的需要。作为一个医生,很多时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病人身体上的需要,而忽略了他们情绪上或感情上的需要。我希望可以鼓励香港的基督徒医护人员,在这个困难的时刻,能够站出来作一个好的见证,因为此刻可能有一些人的士气很低落,或者有些人会很担心,所以倒不如吃「肥鸡餐」(自愿提早退休),但在基督徒的角色上,我想我们不应该这样做/不应该有这种(提早退休)想法,因为「作盐、作光」才是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我们不该只顾虑到自己何时退休、何时做逃兵。 我们要作好准备,接受上帝给我们的一些要学习的功课。我相信非典事件发生后,会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功课(会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功课去学),例如在非典那段时间,于我,我学到了一些很重要的功课。 病人需要的不单止药物,去让他们退烧、帮助他们呼吸,他们同时需要的是:我们有一份爱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受到尊重。我每日在医院巡房的时候,我发觉:我只不过去跟病人们轻轻握一下手,或者拍一拍他们的肩膊,或者当我帮病人做检查的时候,我愿意跟他们近距离接触,不会摆出一副怕了他们的模样。原来这样已能够给病人们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了。这令病人们觉得虽然自己患有疾病,但他们并非那么“得人惊”以致没有人肯/敢望他们一眼。在许多时候,其实有很多是行出来,比说来出更重要。当时的病人后来告诉我说:“这里的病房内充满着基督徒的爱心!”但我们却没有在意/我们想不起自己曾做过些甚么了。所以,一些实际的行动的影响力是比用广播或讲一番说话更加大、更加好。 如果禽流感真的发生了,我希望所有无论在医院内或在其它工作岗位上的基督徒,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行动活出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单单用口去讲。因为其它人是凭他们的所见所感(例如:见到有实际的行动──基督徒如何「行出来」面对困难、感觉到他们怎样不自私、会照顾其它人……)去衡量我们这个信仰,而不会只听我们口讲的说话。 当时(非典期间)每天于11时,我的办公室会有祈祷会,有十几人聚在一起一同祈祷。那儿地方不大,但总算可容纳到大家。这个祈祷会一直延续至今时今日,现时就在这间房间进行,每星期1次,能够如此,实在是一个祝福。但是,我觉得我需要一些较为紧密一点的支持,所以我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找来几位与我一起共事的弟兄,有比较深入一点的交通,一同祈祷,一起看一些书本及为香港的一些事情去祷告。其实我们每日(人生的一半,起码有三分一的时间)都是处于工作岗位上,所以我觉得在工作岗位上,能够与同一信仰、同一价值观的人,一起去沟通和互相支持,是非常要紧的。
其它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