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都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能够得到亿万观众的喜爱欣赏认同,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说明赵本山这人不同凡响。想想赵本山,从一位地方平平常常的二人转演员,一跃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小品王,这中间是否揭示出某些文化走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呢? 最近读了赵炎写的一篇题为“中国小品,成也忽悠败也忽悠”,很有感触。文章回顾了中国小品伴着春晚所走过的路程,同时也成就了赵本山这样一位以忽悠著称的小品王。忽悠式小品之所以受追捧,被接受,这说明中国正处于一个“忽悠”的时代,上至高官下到百姓,人人喜欢忽悠,人人渴望被忽悠,久而久之,大有形成一种“忽悠”文化的势头。 文中的某些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比如说该文作者认为应该“封杀那些出身“忽悠派”的所谓的小品演员,从根本上杜绝忽悠”。笔者则认为任何优秀的作品和演员的脱颖而出,靠的是自然竞争和大众欣赏,而不是人为地封杀与杜绝。这既不符合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原则,更违背艺术推陈出新自然淘汰的法则。 中国小品,成也忽悠败也忽悠 作者:赵炎 “忽悠”一词是如何与中国小品联系到一起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重温2005年春晚。 那一年,赵本山的小品《功夫》刻画了一个被久骗成师的小人物----厨师范伟,其中,赵本山的表演并不出彩。可在获奖后,赵本山却自信地说,我觉得观众还是期待被“忽悠”的结局。于是乎,“忽悠”一词几成小品的代名词。2005年以后,中国小品整体滑坡,到了虎年春晚,小品“忽悠”尚在,而观众对于“忽悠”的期待,已经不是赵本山所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长”了,观众表现出的对小品的整体失望,一方面说明了小品已经走向了异化和庸俗化的艺术歧途,另一方面,也凸显中国小品的一个发展轨迹:成也忽悠败也忽悠。 2005年堪称中国小品盛衰的分水岭。 小品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从幕后走到台前,从最初的戏剧、戏曲院校学生的练功用品到发展成为今天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文艺样式,除了央视的春晚,小品本身所具有的舞台“小丑”的美学形象也功不可没。中国小品的真正火爆,是与赵本山的“忽悠”骨肉相连的。翻开小品的发展史,可以发现,1983 年,斯琴高娃和严顺开表演的小品《虎妞阿Q逛北京厂甸》首次亮相春晚,以其憨厚俏皮的喜剧效果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但目的很单纯,纯属“凑趣”;1984 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了小品《吃面条》,在春节晚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小品成为春晚的保留节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陈朱二人陆续以《烤羊肉串》、《警察与小偷》、《警察与小舅子》、《主角与配角》等率先垄断春晚,但中国小品的巅峰不是陈佩斯和朱时茂,而是1990年之后的“大忽悠”赵本山。1990年,赵本山在几番“送礼、走后门”不成之后,凭“忽悠”之实力登上春晚舞台,他和黄晓娟主演的“忽悠”小品剧《相亲》大获成功,获得了综艺类节目的第一名。其后依靠小品《我想有个家》、《拜年》、《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卖拐》、《卖车》、《钟点工》、《昨天,今天和明天》等继续“忽悠”,遂成央视春晚小品之霸。 1999年,对于春晚观众和赵本山的“忽悠”来说,都值得一说。这一年,他在《昨天、今天、明天》里表现出的“忽悠”功力鹤立鸡群,赢得满堂彩,自此人们开始对他的“忽悠”充满期待;赵本山仿佛也找到了春晚观众期待被“忽悠”的笑点,此后连续九年获得“小品王”桂冠。“忽悠”成就了赵本山九连“小品王”的桂冠,也成就了中国小品。1990--2005年期间,春晚观众从期待小品,到期待赵本山,一方面说明赵本山已经依靠“忽悠”完成了其从一个东北小品演员到全国“小品王”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小品的整体没落。春晚观众对于赵本山的感情比较复杂,这差不多可以用小品中的那句话——“拐一年,摇一年,缘分呀;吃一堑,长一智,谢谢了”来概括了。春晚逐渐被“忽悠”成了赵本山一个人的春晚。直到2005年的《功夫》的出现,观众才有所觉悟:原来小品是靠忽悠底层老百姓、忽悠残疾人发展起来的呀!从那一年开始,“忽悠”成功了,而小品失败了,赵本山其实已经离我们远去。 2005年以后,小品就真的没有再辉煌过。2006年,小品创作者想远离“忽悠”,把《炊事班故事》、《我爱我家》等情景喜剧中的人物招来,专门搞个特辑。可人是来了,但当把系列剧悠长的节奏砍为总长10分钟、要求3分钟一个包袱的小品后,再怎么编也一点效果没有,后来春晚无奈地依旧靠小品界的几张“老脸儿”继续搏命撑着。2007年春晚的小品《考验》,被指抄及网络笑话;《咱村里的事》涉嫌过多借鉴陈佩斯的早期作品;冠军作品赵本山《策划》差强人意;更多小品被指因缺乏生活而丧失“肉感”和“烟火味”。观众心里对小品郁积多年的酸闷终于在观赏了2007年春晚后爆发了。之后直到今年的春晚,中国小品一直不温不火,处于极度平庸状态。 “忽悠”败了中国小品,究竟败在何处呢?据赵炎总结,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小品的“忽悠”流弊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小品人才并非没有培养,春晚的组织者们曾经流露过这方面的无奈,他们说:“我们巴不得有新演员上来啊,可就是不行。”“一号演播厅是个大坑,对演员来说那是要脱层皮的。有的人气演员,像赵本山一上场底下马上喊起来。没名的演员上去了,可能从头到尾没一句有掌声。”这是一个巨大的怪圈,成因就是“忽悠”。 其二是“忽悠”流弊造成了小品剧本的危机。自赵本山火红之后,观众已经被“忽悠”惯了,突然出现一个没有“忽悠”的剧本,大概观众都会找不着北,遑论小品编剧?其实,这样的危机,继第一部《卖拐》后,赵本山本人已经感觉到了,但他没有刹车,继续了自己的“卖车”和“卖担架”的“忽悠”;央视其实也感觉到了,2003年春晚总协调秦新民就曾说,“央视作为一个国家媒体,不能让赵本山从‘卖拐’‘卖车’到‘卖担架’,一路忽悠下去,忽悠3年。”那么,既然意识到了危机,为什么没有采取措施呢?从赵本山来说,个人对春晚的霸权膨胀是个原因,小品对于赵本山已经不是主业,影视、二人转,及其他文化产业做得更大了,他的身份除了艺术家,还有文化产业家,足球俱乐部老板。从央视来说,既然好本子鲜见,那么,央视成就了你老赵,你老赵就该还债,你不是表演“忽悠”的天才吗?那你就依旧靠“忽悠”撑着春晚吧。 其三是“忽悠”导致了小品艺术的异化和庸俗化。优秀的小品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它的美学特征最根本的是两点,一是形式篇幅上的“小”和艺术表现上的“巧”,即小巧玲珑、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二是充分运用喜剧思维和各种喜剧表现手法与技巧,幽默、讽刺、滑稽、荒诞,应有尽有,风格多样。同时,针砭时弊,现实感强,体现了一定的喜剧精神。而赵本山的小品几乎都是以“忽悠”草根和残疾人为主题内容的,在艺术实践上表现出了超常的艺术异化和庸俗化,表面上没有挖苦和嘲讽且繁荣了小品艺术,但其吊诡之处正在于此----让草根观众和残疾人笑,笑了以后苦涩不已。 其四是“忽悠”形成霸权后的“徇私”。去年赵本山捧红的“小沈阳”,在屡遭非议之后,今年又上春晚,但表现一般;今年则变本加厉,为其电视剧《乡村爱情》的演员们组团参加春晚,表演了一出拖沓冗长的小品《捐助》,且首开小品做广告的先河。“忽悠”左右春晚暂且不说,单说如果赵本山退休,依靠“小沈阳”和“王小利”,中国小品的末路就可以结束了吗?“忽悠”徇私是对全国观众的不负责任。 “忽悠”对于中国小品,就如同西毒欧阳锋的影子,只有战胜这个影子,中国小品才有出路。赵炎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拨乱反正。 一是要坚持小品本身所具有的舞台“小丑”的美学形象,在表演上要彻底杜绝“忽悠”,多出如《超生游击队》这样的精品; 二是要在小品创作上要力戒“忽悠”流弊,做到简洁洗练,还原小品原有的大写意智慧的本真; 三是多鼓励受过良好戏剧熏陶的戏剧和话剧演员加入小品演员队伍,封杀那些出身“忽悠派”的所谓的小品演员,从根本上杜绝“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