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关于苏美中教育优劣的比拼与预言 在美国有一句熟话说,“美国人的钱在尤太人口袋里,知识却在华人脑袋里”。其实,美国人大多数都承认,论“聪明”,他们不如中国人,谈“才智”,他们不如苏联人,但他们却可以骄傲地宣称创造了人类最伟大的制度,将让全世界拥有“聪明才智”的人为美国服务。这既可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和民族中得知,也可以从美国占世界知识产权总量高达60%的比例得到佐证。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源于1958年验证美苏教育优劣一次比拼和一个30年前中国与美国教育的预言。
1958年,一次验证美苏教育优劣比拼
故事开始于1957年10月5日。苏联《真理报》在这一天发表塔斯社公告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这个消息在华盛顿引起极大反响。在美国进行的民意测验“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成功”中,有30%的人说苏联人工作出色;20%的人将其归功于德国科学家的成就,但认为苏联人一切安排得当;在华盛顿和芝加哥,有50%的人认为,苏联人的成功打击了美国的威望。专家认为,卫星是教育和技术链接的产物,能否实现这种链接,决定美国的前途。美国有关方面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很快就成立了国家宇航局。可以说,苏联发射卫星推动了美国的科学教育工作:美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工作迅速作了调整。
一些学者想得更远:为何不从中学时期抓起?难道未来的技术突破不靠现在的中学生吗?美苏有关部门决定进行一次试验:从美苏两国各挑选一名中学生,对他们进行一个月跟踪调查:他们如何学习,读什么书,业余时间干些什么。通过调查就能够搞清楚,究竟哪国的教育制度更好。
美苏互派代表团挑选选手
据俄《星火》周刊报道,在那场史无前例的航天竞赛中,美苏之间还有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比赛———两名16岁的中学生代表各自国家参加了一次比赛,比较谁的教育制度好。结果苏联学生胜出,圆了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梦:苏联人不仅赶上了美国,而且超过了美国。
1958年初,美国代表团来到苏联挑选受试者,结果莫斯科第49中学的十年级学生库茨柯夫入选。库茨柯夫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选上他。因为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父亲在前线牺牲,母亲是一名普通工程师,喜欢音乐。库茨柯夫本人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只是酷爱体育,进入过体育俱乐部滑冰队,后来又进入排球队。
莫斯科第49中学的负责人说,在1958年2月,美国人一直和他在一起,他们的研究内容是:苏联学生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这一个月:美国人在库茨柯夫所在的班级听课,和他一起进行排球训练,参观博物馆,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还陪他去朋友家做客。
库茨柯夫现在已忘记了那些美国人的名字,只记得他们都是30多岁左右,其中两个人身材很高,身着讲究的西装,打着领带,颇有绅士风度。美国人做事很认真,好钻研,显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这些人未对库茨柯夫说过一句涉及友好关系的话。不过他们做事很有分寸,从来不勉强库茨柯夫。举个例子说,美国人非常想到库茨柯夫家看看,不巧库茨柯夫的祖父病了。库茨柯夫不让他们去,他们只表示遗憾,并不再坚持。
后来,库茨柯夫在阅读美国杂志时才知道,美国芝加哥的同龄人拉佩卡斯在异地和他同时接受了同样的调查。美苏两国专家比较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如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读什么书,课余时间做什么。美国人当时很想证明,美苏两国的教育制度都比较好,大同小异。然而当年3月2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却强烈地冲击了美国。
苏联学生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调查表明,库茨柯夫和拉佩卡斯虽然同龄,但库茨柯夫的文化水平至少比拉佩卡斯高两年。拉佩卡斯平常学英语、美国历史、几何和生物。对他来说几何最难学,他母亲只好请老师给他补课。而库茨柯夫学的课程比拉佩卡斯多得多,而且每门课都学得不错。
库茨柯夫读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作品,而拉佩卡斯刚读完斯蒂文森的一本惊险小说。专家指出,总的来看,在美国的学校,学生们一般不完整地阅读文学作品,只是读书评,而苏联的学校通常不允许这样做。
两名中学生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拉佩卡斯每周游泳约11个小时,库茨柯夫每周在排球俱乐部活动3次,另外还学5次音乐。拉佩卡斯每天都和女友见面,他喜欢参加晚会,跳摇摆舞。而库茨柯夫与女性的关系明显低于美国标准。拉佩卡斯善于交际,有幽默感,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而库茨柯夫是个热爱劳动、目的性强、甚至有挑战性的人。拉佩卡斯虽然想进大学读书,但是他不重视学习,因为他认为,上大学也不能确保他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成功。而库茨柯夫在各方面都得到优秀评价,他相信接受高等教育能够使自己有前途。调查表明,苏联的中学对基础科学课程比较重视,如化学、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不过库茨柯夫的文学和外语学得也很好,只是历史差一些,但这是斯大林死后教材变化的原因,不是学生的过错。
美国人看问题的方式比较实用,与苏联人的这场比赛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以后是要与受过教育的新一代苏联年轻人打交道。库茨柯夫的成功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30年前,一个中国与美国教育的预言
1980年,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於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隻,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並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30年过去了,中美的预言都错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十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经济学家,而中国则没有。 资料来源:凤凰博报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11-18 09:49:10 |
|
|
阿妞:
谢谢高见。中美之间初等教育的比较结果,是很具有讽刺意义,尤其是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回首。 |
|
|
|
作者:阿妞不牛 |
|
留言时间:2010-11-13 21:55:52 |
|
|
俺最喜欢的是1980年中国专家考察美国教育的报告精华。他们最可惜的是忘记考察询问美国学生心中的偶像是谁:篮球明星,摇滚歌星,甚至是坐牢的老爸。绝对没有雷锋王杰什么的。 如今中国进步了。孩子们的偶像是李刚。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11-12 09:04:42 |
|
|
百草: 这确实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学习好学理工的都当工程师去了;天天玩,学管理的以后都去管理工程师去了。”人,总是会找到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吧,各喜一精使然。 谢谢评论,祝周末快乐!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11-12 08:58:56 |
|
|
米笑: 你说得真够精炼的,国外培养的是帅才;中国培养的是将才。那两者是各有千秋了,将帅不分嘛。呵呵,有趣。谢谢评论。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11-12 08:54:42 |
|
|
欧阳:你的亲身经历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能说明很多问题。比如说被比较的人在整个人群中的位置很关键,象你后来就读的常青藤学校里,中国人虽然仍旧领先,但是,已经和美国学生所差无几了。因为能够进入常青藤学校的中国人和美国人,本身都是拔尖的人才。所以,比较只能是在同等水平的学生之间进行,不然就没有意义了。
另外,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人走向社会后是否成功,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有个人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的确,要想将各个国家间教育体制的优劣比个淋漓尽致,也是很难的,标准是个大问题。
谢谢你的评论! |
|
|
|
作者:怡然 |
|
留言时间:2010-11-12 08:35:23 |
|
|
重金属:
你的第一条评论写得非常中肯,读了觉得很有道理。中国基础教育中缺乏的是循循善诱式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生硬的灌输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而美国的中小学实际上是特别注重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昨天的老兵节,每个学校都搞纪念活动。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对于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无疑起了推动作用。
你的第二条评论,我不大喜欢。漫骂总是令人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当对方与自己意见相佐时,可以慢慢说理,以理服人嘛。退一万步,也可以求同存异,对不对? |
|
|
|
作者:百草园 |
|
留言时间:2010-11-11 19:12:17 |
|
|
怡然,这篇文章很有趣。
我大学的同学里学习最好的几个,到现在都业绩平平,而当年那些不用功,在班上学习中等,比较会玩的,好像都混的更好。
这就是普林斯顿学生说的,学习好学理工的都当工程师去了;天天玩,学管理的以后都去管理工程师去了。 |
|
|
|
作者:米笑 |
|
留言时间:2010-11-11 15:50:25 |
|
|
好文。 中国的学校以考试为目标,象考试补习班。国外的教育更象教育。所以国外的帅才比较多,中国的将才比较多 |
|
|
|
作者:欧阳峰 |
|
留言时间:2010-11-11 08:34:00 |
|
|
非常有意思的题目!可惜答案可能太复杂了。关于美,中的对比,中国的数理化在中学阶段的领先是肯定的,而且不是一点点。现在美国顶尖的私立学校招收了不少中国学生,这个差距就明显了。至于说中国教育对个性的压抑,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但现在与八十年代比肯定有了很大变化。另一个问题是,两国的人群中本身就散布很大。如果只比最好的,或只比平均水平,都可能失之偏颇。
记得刚到美国留学(研究生)时,在一所排名30名左右的学校。当时中国学生的成绩比老美要高出一截。做助教时,我发现那里的电机系学生连欧姆定律都不知道,还振振有词地说“中学教的,你还指望我记住啊?”当时对于崇美的我来说真是跌破眼镜。但是后来转到一个排名10以内的学校,那里中国学生仍然大多领先,但与当地学生就没啥差距了。当然,我们在中国的中学教育是文革中受的,很可能不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我只是想说,以个人经历来比较两国教育不一定靠谱。象博主提供的这种系统研究就会好些。
另外,教育是社会的不可分的一部分。学生以后的成功程度不仅与教育有关,也与社会环境有关。反过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社会中更好生存,所以其风格,特点也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不同国家的比较中,如何选取公正的指标也是一个难题吧。 |
|
|
|
作者:重金属 |
|
留言时间:2010-11-11 08:22:02 |
|
|
若不知道中国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有多失败, 看看联网上有多少糊涂蛋,糊涂蛋有多糊涂就知道了. ----就看万维的伊萍,解滨, 兰冠云, 和滚蛋的吾丁就行了.
多了去了...不洁之人, 刚之柔, 李永日, VIEWER, .....记不住哈. |
|
|
|
作者:重金属 |
|
留言时间:2010-11-11 08:17:54 |
|
|
中国的教育也有失败之处. 一个最重要的失败之处就是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
国外不但有很强的宗教组织和气氛可以给年轻人以信仰和道德标准(对错令当别论, 但人类留下来的东西大都是有利于其, 其, 其民族繁衍发展的),学校里也加入了很多对社会,道德认识和规范的东西,而且还做得非常细致,入心.我偶尔看到过一个初中学生的作业竟然是写关于性和毒品方面的一篇小短文,其文中说到了诸如什么样的行为是性骚扰,如何避免成为毒品的受害者之类的话题. 反观中国, 估计到了三十岁,还不清楚有的事倒底是玩笑还是性骚扰.....
国外的学校,社会, 新闻对人的爱国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手段更是值得中国的教育(部)人员用心学习和总结. 爱国主义不能强迫,不能枯燥无味地灌输, 人是复杂高级的动物,越强迫灌输,越可能走向逆反.以我个人的经验, 中国大学生爱美国的比例会远远远远大于爱中国的比例. 我个人是"爱国",是出国5-6年之后,接触到轮子,民运后才开始哈.
轮子,民运是我爱国的启蒙者.你说,中国的教育,在这些方面,是不是很失败?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