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堪称“古今天下第一龙”,作者乃南宋一代画龙宗师陈所翁。画中的龙大气磅礴,肃穆沉雄,像在古石上刻出,既有神秘感,又生动逼人。画上的题诗是: 骑元气,游太空。 普厥施,收成功。 抉河汉,触华嵩。 抒发了陈所翁心中的远大政治抱负。让笔者献丑填一首词,算是为画中的龙先做一个小小的注脚: 【摸鱼儿】(问世间、龙为何物) 问世间、龙为何物,教人甘认苗裔? 三停九似垂云挂,四海顿时洪起。 八万里,浪花哮,神州分罢涂山禹。 谁横天地? 看北斗屈伸,浑身是水,独定大乾势。 鳞何在?一顶儒冠误我,荒唐蛮域心事。 潜渊有梦曾搏虎,梦醒都随风去。 休落涕,镜中看、燕国怒发青如许! 会当来日。 且漫步河州,嘱托红豆,为证紫虹誓。 笔者的拙作试图给咱们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概括出一张特写,来回答:“龙为何物” 这个大问题,因为咱们所有真正的中国人都自认是龙的传人,且以之为荣。 严格地说,龙非物,而是精神,是一种让中国人觉得最能体现理想人格的精神。它远不是“勤劳,勇敢,聪明,能干”这类词能体现和包容的。这种精神正是古人所推崇的: 内圣外王。 这四个字出自咱们中华唯一本土宗教的始祖庄子笔下,他在《南华经.天下篇》中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什么是“内圣外王”?即内心具备圣人的仁德来爱护黎民,而外在又有王霸的神威来统治四海。说白了就是:不被别人统治,而统治别人,无论是用仁道,还是用武力。所以作为这种精神的象征 - 龙,就成了所向披靡的亦仙亦魔的圣物。它大可以充斥于宇宙之间,小可以隐入一粟之内。行则带动风云,居则沉渊镇海,喜则普降甘露,怒则击发雷电,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而被统治的人则只能莫触龙威,谢主龙恩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征伐四海,莫不臣服,自然是龙了,而晚清被八国联军和东海倭寇蹂躏百年,无所作为,则是虫。 沧桑变换,社会动荡,往往会强行重塑一代或几代人的精神,但要自强依然是咱们中国人的精神主干,这就是为什么国人始终以做龙的传人为荣的根本原因。 崇拜龙,于是就画龙,陈所翁为后人创立了一个“三停九似”的画龙标准,即: (一)把龙分成:“从头至胸,胸至胯,胯至尾”大约相等的三个部分,称为“三停”; (二)龙要“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称为“九似”。 龙什么部位最难画?看来只能是眼睛了,要“眼似鬼”,这鬼谁见过呀?另外点睛最危险,点得太像了,龙就要飞走喽。清人周珣(1649—1729),画龙最得陈所翁之法,无论立意和色彩都颇具所翁笔意: 当代画家房毅(1889—1979),画龙别具一格,喜泼墨作画,龙多在海天之间,吸水吐虹,颇为壮观: 画虎最怕类猫,而画龙则最怕近蛇。近蛇则失去“圣”的氛围,而落入兽、妖的范畴。近蛇的原因有二:一是龙身太长,太柔软卷曲;二是形貌脱离了古拙的风格。也就是说没有严格遵守“三停九似”的原则。网上查到几幅龙图,应该经过了多番转帖了,是当今画家(看图上题名为姜维)的笔墨。画得虽也非常出色,不失古色古香的韵味,但极个别的画作颇有近蛇之病(希望这位画家能看到笔者的陋见),也贴来比较一下,算作本篇小文的结尾: |